楊倓

《楊氏家藏方》~ 卷第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 (5)

1. 麝香上清丸

治上焦積熱,咽膈不利,目赤口燥,小便赤澀。

辰砂(一兩,別研,水飛如粉),馬牙硝(別研),天竺黃(別研),甘草(炙。以上三味各半兩)海金沙防風(去蘆頭),滑石(別研),麝香(別研),腦子(別研。以上五味各一分),牛黃(別研,一錢)

白話文:

辰砂(一兩,另行研磨,水飛成粉),馬牙硝(研磨),薑黃(研磨),甘草(炙烤。以上三味各半兩),海金沙,防風(去掉蘆頭),滑石(研磨),麝香(研磨),腦子(研磨。以上五味各一分),牛黃(研磨,一錢)

上件合和,研令極勻,煉蜜為丸,一兩作一十五丸,金箔為衣。每服一丸,細嚼,薄荷湯或茶酒任下,不拘時候。

白話文:

以上所有材料均勻研磨後,混合成蜜丸,一兩重製作成十五丸,並用金箔包裹。每次服用一丸,細嚼後,搭配薄荷湯或茶酒服用,不限時間。

2. 天門冬丸

治上膈壅盛,咽喉腫痛,唇焦舌乾,腮頰生瘡,痰熱煩渴。

天門冬(去心,三分),紫蘇葉(半兩),百藥煎(半兩),黑參(細實者,湯浸洗,焙乾),牛蒡子(炒),甘草(微炙。三味各一兩),人參(去蘆頭),硼砂(別研),腦子(別研。三味各一分)

白話文:

  • 天門冬:去心,三分
  • 紫蘇葉:半兩
  • 百藥煎:半兩
  • 黑參:細小者,用湯浸洗,烘乾
  • 牛蒡子:炒過
  • 甘草:略微烘烤。三味各一兩
  • 人參:去蘆頭
  • 硼砂:另研磨
  • 腦子:另研磨。三味各一分

上件為細末,和勻,煉蜜為丸,每一兩作二十丸。每服一丸,細嚼,生薑湯下,食後、臨臥。

白話文:

上述所提部分(藥材)磨成細粉末,均勻混合,用蜂蜜製成丸劑,每兩重製作二十顆丸子。每次服用一顆丸子,細細咀嚼,用生薑湯送服,建議在餐後或睡前服用。

3. 雞蘇丸

治虛熱上壅,頭目不清,面赤咽乾,痰嗽煩渴。

雞蘇葉(半斤),荊芥穗(一兩),防風(去蘆頭,一兩),黃耆(生用),生乾地黃(以上三味各半兩),桔梗(去蘆頭,炒。三味各半兩),甘草(炙),川芎甘菊花(三味各一分),腦子(半錢,別研)

白話文:

雞蘇葉(250 克),荊芥穗(50 克),防風(去蘆頭,50 克),黃耆(生用),生乾地黃(以上三味各 25 克),桔梗(去蘆頭,炒。三味各 25 克),甘草(炙),川芎,甘菊花(三味各 5 克),牛黃(2.5 克,另磨研備用)

上件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一兩作一十丸。每服一丸,麥門冬去心煎湯嚼下。一方:小便赤澀,加車前子一分,食後。

白話文:

前述做法太細碎,將煉好的蜜丸分成十粒,每一兩分成十丸。每次服用一粒,用去除核心的麥門冬熬煮藥湯,搭配蜜丸嚼服。

另一種方法:如果小便發紅且刺澀,可以在飯後加服一分車前子。

4. 火府丸

治心、肝二經蘊蓄邪熱,口燥咽乾,大渴引飲,潮熱煩燥,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小便赤澀,癃閉不通。

乾地黃黃芩木通(三味各二兩),犀角(一兩),甘草(三錢,微炙)

白話文:

  • 生地黃:兩兩
  • 黃芩:兩兩
  • 木通:兩兩
  • 犀角:一兩
  • 甘草:三錢(微火烤過)

上件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熟水下,食後。

5. 烏犀丸

治一切風熱壅滯,大便秘澀,小便赤黃,煩躁喘滿,腰腳重痛,兼治腳氣。

黑牽牛(四兩,生用),皂角(二兩,不蚛者,炙令香,刮去尖、弦、子),細松煙墨(半兩,燒令煙斷)

白話文:

黑牽牛(120 克,生用) 皁角(60 克,選用沒有蟲蛀的,炙烤至香氣溢出,颳去尖端、弦狀部分和種子) 細松煙墨(15 克,燃燒至冒煙停止)

上件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熟水送下,臨臥,取利一次。更量虛實加減。

白話文:

以上所述為細小的方子,將麵糊揉成像梧桐子般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 50 顆,用溫熱的水送服,在睡前服用,會有一次利便。根據個人虛實體質調整用量。

6. 等涼丸

去肝經熱毒,清利頭目,涼血消壅。

黑參龍膽草(二味等分)

上件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人參湯下,食後,稍空腹服。

白話文:

上述藥方中用量少的藥材,要磨成細粉,與麵粉混合做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30顆,用人參湯送服,在飯後稍稍空腹時服用。

7. 芎黃丸

治風熱壅盛,頭昏目赤,大便艱難。

川芎大黃(錦紋者,用無灰酒一碗浸,火煮令酒盡,焙乾。各二兩)

白話文:

川芎、大黃(有錦紋的大黃,用一碗無灰酒浸泡,用火煮至酒揮發,焙乾。各二兩)

上件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熟水下,食後。

8. 藕汁膏

涼血解肌,除五心煩熱。

藕汁(三盞),生地黃汁(三盞),生薄荷汁(一盞),蜜(一盞),生薑汁(半盞)

白話文:

蓮藕汁(三碗),生地黃汁(三碗),薄荷汁(一碗),蜂蜜(一碗),生薑汁(半碗)

上件銀、石器內慢火熬成稠膏。每服半匙,濃煎當歸湯化下,不拘時候。

白話文:

將上面的銀和石器置於慢火中煎熬成濃膏。每次服用半匙,用熬煮濃稠的當歸湯調和服用,不受時間限制。

9. 竹茹散

治大腸實熱,心神煩躁,口內生瘡。

羚羊角(三分),青竹茹(一兩),黃芩,山梔子仁,紫蘇葉黑參杏仁(湯浸去皮尖,麩炒微黃色),木通赤茯苓(去皮。各三分),朴硝(一兩,別研),甘草(半兩,炙赤),大黃(一兩,銼炒)

白話文:

  • 羚羊角:三分
  • 青竹茹:一兩
  • 黃芩:三分
  • 山梔子仁:三分
  • 紫蘇葉:適量
  • 黑參:適量
  • 杏仁:湯水浸泡,去皮尖,麩炒至微黃
  • 木通:三分
  • 赤茯苓:去皮,三分
  • 朴硝:一兩,研磨成粉
  • 甘草:半兩,炙烤至發紅
  • 大黃:一兩,銼碎後炒製

上件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入生地黃汁一合,再煎一兩沸,溫服,不拘時候。

白話文:

上述藥物為粗末的草藥。每次取三錢草藥,加入一杯水煎煮至只剩六分之一,去除藥渣,加入一杯生地黃汁,再煎煮一兩次,趁溫熱服用,不限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