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

《雞峰普濟方》~ 卷第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 (5)

1. 巴戟丸

治虛勞羸瘦,下元冷憊,腳膝無力,風氣相攻

白話文:

中醫古代文字:

治虛勞羸瘦,下元冷憊,腳膝無力,風氣相攻。

繁體中文翻譯:

用來治療身體虛弱消瘦、下半身寒冷體虛、膝蓋無力、風寒之氣侵襲身體等症狀。

現代白話文:

用於治療體虛消瘦、肢體寒冷無力、膝蓋乏力、感受風寒侵襲等症狀。

巴戟、菟絲子、石斛、牛膝、松子人參、桂心、羌活附子、白茯苓(各一兩)、鍾乳粉雲母粉、肉蓯蓉、熟乾地黃(各二兩)、甘菊花、五味子防風(各三分)

白話文:

巴戟天、菟絲子、石斛、牛膝、松子、人參、桂心、羌活、附子、白茯苓(各60克)、鍾乳粉、雲母粉、肉蓯蓉、熟乾地黃(各120克)、甘菊花、五味子、防風(各18克)

上為細末,同研了藥研令勻,煉蜜和杵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溫酒下。

白話文:

將其他的藥材磨成細末,混同研磨後令藥性均勻,加蜜汁一起研杵500至700次,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30粒,在空腹和晚餐前用溫酒送服。

2. 補泄丸

治腳氣方(熙寧年間三川知寨魏琦得此方三服而愈)

白話文:

治腳氣方

(熙寧年間,三川知寨魏琦曾得此方,服用三帖即痊癒)

組成:

  • 蒼耳子(焙)半兩
  • 白芨(去蘆頭)二錢
  • 皁角刺(焙)二錢
  • 地膚子(去根,焙)一兩
  • 桑白皮(去粗皮,焙)三錢
  • 茯苓(焙,去皮)一兩
  • 防風(去蘆頭,焙)一錢
  • 木通(焙)二錢
  • 甘草(炙)一錢
  • 糯米一合(約 100 克)

用法:

將以上所有藥材磨成細粉,與糯米拌勻,加水煮成粥服用。

木香 檳榔 大黃(各十二分) 麻子仁(十二分別研如泥) 姜屑(一兩) 桂心(二兩) 訶子(一兩半) 枳殼(二兩) 牛膝(二兩半) 山茱萸(一兩半) 附子(二兩) 芎藭(一兩半) 萆薢(二兩) 羚羊角(一兩) 獨活 前胡 防風(各一兩半)

白話文:

木香、檳榔、大黃(各十二份)

麻子仁(十二份,研磨成泥)

薑末(一兩)

桂心(二兩)

訶子(一兩半)

枳殼(二兩)

牛膝(二兩半)

山茱萸(一兩半)

附子(二兩)

芎藭(一兩半)

萆薢(二兩)

羚羊角(一兩)

獨活、前胡、防風(各一兩半)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溫酒下。

白話文:

將細末的蜂蜜煉成丸劑,大小如同梧桐子。每次服用 20 顆,空腹時以溫酒送服。

3. 風引湯

治兩腳疼痹,脈微而弱,腫或不仁,拘急屈不得行

白話文:

繁體中文:

治兩腳疼痹,脈微而弱,腫或不仁,拘急屈不得行。

現代白話文:

治療雙腳麻木不仁,脈象微弱,可能伴有腫脹或失去知覺,肢體僵硬彎曲,難以行走。

麻黃石膏羌活、白茯苓白朮(各二兩)、附子吳茱萸秦艽細辛人參川芎防風防己乾薑甘草、桂(各一兩)、杏仁(三兩)

白話文:

  • 麻黃:五錢

  • 石膏:五錢

  • 羌活:五錢

  • 白茯苓:五錢

  • 白朮:五錢

  • 附子:二錢五分

  • 吳茱萸:二錢五分

  • 秦艽:二錢五分

  • 細辛:二錢五分

  • 人參:二錢五分

  • 川芎:二錢五分

  • 防風:二錢五分

  • 防己:二錢五分

  • 乾薑:二錢五分

  • 甘草:二錢五分

  • 桂枝:二錢五分

  • 杏仁:七錢五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食前。

白話文:

分量細少,每次取三錢藥材,加入一杯水煎煮,煎至只剩六分之一水量,去渣取汁,溫熱後服用,於飯前服用。

4. 竹瀝湯

治兩腳痹弱,脈浮大而緊,或轉筋,皮肉不仁,腹脹起如腫,按之不陷,指必中惡,或患冷。

白話文:

繁體中文:

兩腳痹弱,脈浮大而緊,或轉筋,皮肉不仁,腹脹起如腫,按之不陷,指必中惡,或患冷。

現代白話文:

雙腳麻痺無力,脈搏浮大而緊,可能伴有肌肉痙攣,皮膚肌肉感覺喪失,腹部脹起像腫脹,按壓不會凹陷,可能是被邪惡之氣侵襲,或受寒所致。

升麻防風(各一兩半)、附子白朮(各一兩)、甘草秦艽葛根黃芩麻黃防己細辛乾薑、桂(各一兩)、茯苓(三兩)、杏仁(半兩)

白話文:

升麻、防風(各 7.5 克)、附子、白朮(各 5 克)、甘草、秦艽、葛根、黃芩、麻黃、防己、細辛、乾薑、桂(各 5 克),茯苓(15 克)、杏仁(2.5 克)

上為粗末,每服三大錢,匕竹瀝一合,水一盞,同煎至八分,去滓服,空心。

白話文:

藥物粗劣,每服用藥三錢重,放一匙(竹瀝)和一碗水,一起煎煮到剩十分之八,去渣滓服用,空腹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