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一百三十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百三十三 (3)

1. 熱瘡

論曰熱瘡本於熱盛,風氣因而乘之,故特謂之熱瘡,蓋陽盛者表熱,形勞則腠疏,表熱腠疏,風邪得入,相搏於皮膚之間,血脈之內,聚而不散,故蘊結為瘡,赤根白頭,輕者瘭漿汁出,甚者腐為膿血,熱少於風則癢,熱盛於風則痛而腫。

白話文:

中醫古文:

論曰熱瘡本於熱盛,風氣因而乘之,故特謂之熱瘡,蓋陽盛者表熱,形勞則腠疏,表熱腠疏,風邪得入,相搏於皮膚之間,血脈之內,聚而不散,故蘊結為瘡,赤根白頭,輕者瘭漿汁出,甚者腐為膿血,熱少於風則癢,熱盛於風則痛而腫。

中醫論述說,熱瘡的根本原因是熱盛,風氣因而乘虛而入,所以特別稱之為熱瘡。陽盛的人容易表熱,身體勞累則腠理疏鬆,表熱腠疏,風邪就有機會侵入,在皮膚和血脈之間相互搏擊,聚集而不散,因此結成了瘡。熱瘡有赤根白頭的症狀,輕微的患者會流出漿汁,嚴重的則腐爛成膿血。熱少於風則會發癢,熱盛於風則會疼痛腫脹。

治瘡、退風熱。黃耆湯

黃耆(銼一兩半),生地黃(四兩),甘草(炙銼),芍藥,麥門冬(去心焙),黃芩(去黑心各一兩半),石膏(碎),芎藭,大黃(銼炒),人參當歸(切焙各一兩),半夏(薑汁製半兩)

白話文:

黃耆(切成薄片,一兩半)、生地黃(四兩)、甘草(炙烤後切成薄片)、芍藥、麥門冬(去掉根部蒂葉,用微火烘烤)、黃芩(去掉黑心,各一兩半)、石膏(搗碎)、芎藭、大黃(切片後炒熟)、人參、當歸(切片後烘烤,各一兩)、半夏(用薑汁加工處理,半兩)

上一十二味,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用水一盞半,竹葉七片,煎至一盞,去滓空心溫服,日晚再服。

白話文:

將上面所說的十二味藥材,磨成麻豆般大小,每次服用五錢匙,用水一盞半,竹葉七片,煎煮至一盞,將渣滓去除後,於空腹時溫熱服用,早晚各服用一次。

治表熱實,身體生瘡,或發瘡癤,大小便不利。梔子湯

梔子仁(半兩),知母(焙),甘草(炙銼),黃芩(去黑心各一兩),大黃(銼炒二兩)

白話文:

  • 梔子仁(半兩):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常被用來治療熱證、血熱、吐血、下血等症狀。

  • 知母(焙):具有滋陰清熱、潤燥生津的功效,常被用來治療陰虛火旺、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狀。

  • 甘草(炙銼):具有益氣補中、健脾益氣的功效,常被用來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疲倦無力等症狀。

  • 黃芩(去黑心各一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常被用來治療濕熱、黃疸、痢疾、瘡瘍等症狀。

  • 大黃(銼炒二兩):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常被用來治療熱證、血熱、便祕、痢疾等症狀。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入芒硝一錢匕,空心溫服,以利為度,未利再服。

白話文:

將藥物中的上等五味藥材,粗略搗碎並篩選,每次服用五錢匕的劑量,加上一杯半的水,煎煮至剩下一杯的份量,去渣滓後加入一錢匕的芒硝,空腹時溫服,以有通便效果為準,如果還沒有通便的效果,可以再次服用。

治體卒生熱瘡。麥門冬湯

麥門冬(去心焙二兩),豉(炒一分),人參(三分),桑根白皮(銼一兩半),桂(去粗皮半兩),甘草(炙銼一兩)

白話文:

麥門冬(去除麥芽心後烘烤二兩),豆豉(炒熟一分),人參(三分),桑樹根的白色樹皮(切碎一兩半),桂皮(去除粗糙外皮半兩),甘草(炙烤並切碎一兩)

上六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用水一盞半,蔥白三寸切,同煎至一盞,去滓空心服,晚再服。

白話文:

將六味藥材分別搗碎後過篩,每次取五錢的劑量,另以一杯半的水與切成三寸的蔥白一起煎煮至剩下一杯,去渣後空腹服用,晚上再服用一次。

治熱瘡,二參丸

玄參烏頭(裂炮去皮臍),何首烏(各二兩),苦參(二兩),丁香(一分)

白話文:

玄參,烏頭(去掉炮烙的皮和肚臍),何首烏(各二兩),苦參(二兩),丁香(一分)

上五味,搗羅為末,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空心鹽湯下、日三。

白話文:

將以上五種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麵粉糊製成藥丸,每個藥丸的大小要像梧桐子一般。每次服用20到30顆藥丸,空腹時以鹽水送服,一天服用三次。

治熱毒瘡腫。大黃散塗敷方

大黃(銼炒),赤小豆(各二兩),石灰(一兩)

白話文:

大黃(切成碎片並炒過),赤小豆(各二兩),石灰(一兩)

上三味,搗羅為散,用釅醋調,塗敷瘡上,日三五度即瘥。

治熱瘡。木蘭皮膏

木蘭皮,芍藥,射干蛇床子(各一兩),白芷黃連(去須各一兩半),黃柏(去粗皮),黃芩(去黑心),狼牙,山梔子(各一兩),豬脂(二斤)

白話文:

木蘭皮、芍藥、射干、蛇牀子各一兩,白芷、黃連去除鬚各一兩半,黃柏去除粗皮,黃芩去除黑色心臟,狼牙、山梔子各一兩,豬脂兩斤。

上十一味,除脂外、細銼如麻豆大,先熬脂令沸,下藥煎候白芷黃赤色,以綿濾去滓,瓷合盛,塗瘡上,日三五度即瘥。

白話文:

將上述十一味藥物(除了石脂之外),細切成麻豆般大小,先把石脂熬到沸騰,然後放入藥物煎煮,等白芷變成黃紅色,以棉花濾去渣滓,用瓷器盒盛裝,塗抹在瘡口上,每天三次到五次,很快就會痊癒。

治熱不散,體生細瘡,並熱不已。黃連湯洗方

黃連(去須四兩),芒硝(四兩)

上二味,先將黃連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下芒硝,乘溫洗瘡上,冷即再暖洗,日三五遍,以瘥為度。

治熱瘡多膿汁。芎藭散塗敷方

芎藭,大黃(生),白蘞,芍藥,黃連(去須),槐皮(銼),龍骨(火燒各半兩)

白話文:

  • 芎藭:兩種川芎,一個是細辛,另一個是川芎。

  • 大黃(生):生大黃。

  • 白蘞:白蘞是 نوع من الأعشاب.

  • 芍藥:芍藥根。

  • 黃連(去須):黃連,去掉須根。

  • 槐皮(銼):槐樹皮,磨碎。

  • 龍骨(火燒各半兩):火燒龍骨,各半兩。

上七味,搗羅為散,塗敷瘡上,日三五度。

治熱瘡。蛇床子散塗敷方

蛇床子,乾地黃(各半兩),苦參(洗),大黃(生),木通(銼),白芷(洗),黃連(去須各一兩),狼牙(半兩)

白話文:

蛇牀子、乾地黃(各 30 克),苦參(洗淨)、大黃(炒過)、木通(切碎)、白芷(洗淨)、黃連(去鬚各 60 克),狼牙(30 克)

上八味,搗羅為散,旋取臘月豬脂調,塗敷瘡上,日三五度

治熱瘡。大黃散塗敷方

大黃(生為末),硝石(研各半兩),黑膠(一分)

上三味,先搗大黃硝石為末,用醋半合,熔膠烊,調散子如糊,塗敷患上,日三五度、即瘥。

治熱瘡疼痛不可忍。硝石水漬方

硝石(研末)

上以紙拈作繩,如指大,累起團腫上,取硝石填令滿,以匙抄新汲冷水,澆令濕,候覺寒冷不痛即止,日三四遍,瘥為度。

白話文:

用紙捻做成繩子,像手指頭一般粗,一圈圈地堆在腫脹的部位。取硝石填滿腫脹的地方,用湯匙舀剛打來的冷水澆上去,讓它濕透。等到感覺到寒冷不痛了就停止,每天三四次,以痊癒為度。

治熱毒瘡腫。水射注方

上以瓦瓶底鑽孔,盛水射注患上,覺寒即止,便用雞子白塗敷,日三五上,腫瘥為度。

白話文:

把瓦瓶的底部鑽孔,盛滿水並往患部沖洗。感覺寒冷時就停止,再用雞蛋清塗抹患部。每天做三到五次,腫脹消退即可。

治熱瘡。茄子角方

上取生茄子一枚,割去二分令口小,去瓤三分,似一罐子,將合於腫上角即消,如已出膿,再用取瘥為度。

治熱瘡。生地榆根湯洗方

地榆根(二斤洗切)

上一味,細銼,以水一斗,煎取五升,去滓溫洗瘡上,冷即溫,日二度,即差。

治大瘡熱退,膿血不止,瘡中肉虛疼痛,排膿。內塞散

防風(去叉),白茯苓(去黑皮),白芷,桔梗(銼炒),遠志(去心),甘草(炙銼)人參,芎藭,當歸(切焙),黃耆(銼炒各一兩),桂(去粗皮半兩),附子(二個炮裂去皮臍),厚朴(去粗皮),生薑(炙三分),赤小豆(五合酒浸熬之)

白話文:

防風(去除叉枝),白茯苓(去除黑皮),白芷,桔梗(切碎炒熟),遠志(去除中心),甘草(炙烤切碎),人參,川芎,當歸(切碎烘烤),黃耆(切碎炒熟,各一兩),桂皮(去除粗皮,半兩),附子(兩個,炮裂去除皮和肚臍),厚朴(去除粗皮),生薑(去除粗皮,半兩),赤小豆(用五合酒浸泡熬煮)。

上一十四味,搗羅為散,酒調下二錢匕,日三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