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藥治通義》~ 卷八 (2)

回本書目錄

卷八 (2)

1. 溫法

程普明曰。溫者。溫其中也。藏受寒侵。必須溫劑。經云。寒者熱之。是已。然有當溫不溫誤人者。即有不當溫而溫。以誤人者。有當溫而溫之不得其法。以誤人者。有當溫而溫之。不量其人。不量其證與其時。以誤人者。是不可不審也。天地殺厲之氣。莫甚於傷寒。其自表而入者。

初時即行溫散。則病自除。若不自表入。而直中陰經者。名曰中寒。(按直中陰證。即表寒。此言殊不了。)其證惡寒厥冷。口鼻氣冷。或冷汗自出。嘔吐瀉利。或腹中急痛。厥逆無脈。下利清穀。種種寒證並見。法當溫之。又或寒濕侵淫。四肢拘急。發為痛痹。亦宜溫散。

此當溫而溫者也。然又有不當溫而溫者。何也。如傷寒熱邪傳裡。口燥咽乾。便閉讝語。以及斑黃狂亂。衄吐便血諸證。其不可溫。固無論矣。若乃病熱已深。厥逆漸進。舌則乾枯。反不知渴。又或挾熱下利。神昏氣弱。或脈來澀滯。反不應指。色似煙燻。形如槁木。近之無聲。

望之似脫。甚至血液衰耗。筋脈拘攣。但唇口齒舌乾燥。而不可解者。此為真熱假寒之候。世俗未明亢害承製之理。誤投熱劑。下咽即敗矣。更有鬱熱內蓄。身反惡寒。濕熱脹滿。皮膚反冷。中暑煩心。脈虛自汗。燥氣焚金。痿軟無力者。皆不可溫。又有陰虛脈細數。陽乘陰而吐血者。

亦不可溫。溫之則為逆候。此所謂不當溫而溫者也。然又有當溫而溫之不得其法者。何也。假如冬令傷寒。則溫而散之。冬令傷風。則溫而解之。寒痰壅閉。則溫而開之。冷食所傷。則溫而散之。至若中寒暴痛。大便反鞕。溫藥不止者。則以熱劑下之。時當暑月。而納涼飲冷。

暴受寒侵者。亦當溫之。體虛挾寒者。溫而補之。寒客中焦。理中湯溫之。寒客下焦。四逆湯溫之。(按以四逆為下焦治。非是。)又有陰盛格陽於外。溫藥不效者。則以白通湯。加人尿豬膽汁。反佐以取之。經云。熱因寒用。是已。(按此非反治。輯義有辨。)復有真虛挾寒。

命門火衰者。必須補其真陽。太僕有言。大寒而盛。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當補其心。此心字指命門而言。仙經所謂。七節之旁。中有小心。是也。(按心字指命門。失太僕之意。又仙經。當改作內經。)書曰。益心之陽。寒亦通行。滋腎之陰。熱之猶可是也。然而醫家有溫熱之溫。

有溫存之溫。參耆歸術。和平之性。溫存之溫也。春日煦煦。是也。附子薑桂。辛辣之性。溫熱之溫也。夏日烈烈。是也。和煦之日。人人可近。燥烈之日。非積雪凝寒。開冰解凍。不可近也。更有表裡皆寒之證。始用溫藥。裡寒頓除。表邪未散。復傳經絡。以致始為寒中。

而其後轉變為熱中者。容或有之。藉非斟酌時宜。對證投劑。是先以溫藥救之者。繼以溫藥賊之矣。亦有三陰直中。初無表邪。(按直中陰證。必初有表邪。)而溫劑太過。遂令寒退熱生。初終異轍。是不可以不謹。所謂溫之貴得其法者。此也。然又有溫之不量其人者。何也。

夫以氣虛無火之人。陽氣素微。一旦客寒乘之。則溫劑宜重。且多服亦可無傷。若其人平素火旺。不喜辛溫。或曾有陰虛失血之證。不能用溫者。即中新寒。溫藥不宜太過。病退則止。不必盡劑。斯為克當其人矣。若論其證。寒之重者。微熱不除。寒之輕者。過熱則亢。且溫之與補。

有相兼者。有不必相兼者。虛而且寒。則兼用之。若寒而不虛。即專以溫藥主之。丹溪云。客寒暴痛。兼有積寒者。可用桂附。不可遽用人參。蓋溫即是補。予遵其法。先用薑桂溫之。審其果虛。然後以參朮輔之。是以屢用屢驗。無有差忒。此溫之貴量其證也。若論其時。盛夏之月。

溫劑宜輕。時值隆冬。溫劑宜重。然亦有時當盛暑。而得虛寒極重之證。曾用參附煎膏。而治愈者。此舍時從證法也。譬如霜降以後。禁用白虎。然亦有陽明證。蒸熱自汗。讝語煩燥。口渴飲冷者。雖當雨雪飄搖之際。亦曾用白虎治之而痊安。但不宜太過耳。此溫之貴量其時。

而清劑可類推已。邇時醫者。群尚溫補。痛戒寒涼。且曰。陽為君子。陰為小人。又曰。陽明君子。苟有過人必知之。誠以知之。而即為補救。猶可言也。不思藥以療病。及轉而療藥。則病必增劇。而成危險之候。又況桂枝下咽。陽盛則殆。承氣入胃。陰盛以敗。安危之機。

禍如反掌。每多救援弗及之處。仁者鑑此。顧不痛歟。願吾醫者精思審處。晰理不差於毫釐。用藥悉歸於中正。俾偏陰偏陽之藥。無往不底於中和。斯為善治。噫可不勉哉。(醫學心悟。)

張景岳曰。凡用熱之法。如乾薑能溫中。亦能散表。嘔惡無汗者宜之。肉桂能行血。善達四肢。血滯多痛者宜之。吳茱萸善暖下焦。(按此句不穩。)腹痛泄瀉者極妙。肉豆蔻可溫脾腎。飧泄滑利者最奇。胡椒溫胃和中。其類近於蓽茇丁香止嘔利氣。其暖過於豆仁。補骨脂性降而善閉。

古能納氣定喘。止帶濁泄瀉。製附子性行如酒。故無處不至。能救急回陽。(按仲景回陽方中。必用生附。)至若半夏南星細辛烏藥良薑香附木香茴香仙茅巴戟之屬。皆性溫之當辨者。然用熱之法。尚有其要。以散兼溫者。散寒邪也。以行兼溫者。行寒滯也。以補兼溫者。補虛寒也。

第多汗者忌姜。姜能散也。(按此說泥。)失血者忌桂。桂動血也。氣短氣怯者忌故紙。故紙降氣也。大凡氣香者。皆不利於氣虛證。味辛者。多不利於見血證。所當慎也。是用熱之概也。(景岳全書。)

按藥之過熱者必燥。如烏頭之散寒濕。輕粉之除黴毒。皆是已。又朱丹溪局方發揮。辨燥熱之弊云。蓋以熱藥治寒病。苟無寒藥為之嚮導佐使。則病拒藥。而扦格不入。謂之遠熱者行之以寒也。此概論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