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九十 (10)

回本書目錄

卷第九十 (10)

1. 治小兒熱瘡諸方

夫小兒熱瘡者。是諸陽氣在表。陽氣盛則表熱。小兒解脫。腠理開。則為風邪所客。風熱相搏。留於皮膚。則生瘡。初作瘭。漿。黃汁出。風多則癢。熱多則痛。血氣乘之則多膿血。故名熱瘡也。

白話文:

小孩子的熱瘡,是因為陽氣浮在體表。陽氣旺盛,就會導致體表發熱。小孩子的抵抗力弱,皮肉較鬆,容易被風邪入侵。風邪和熱氣結合,停留在皮膚上,就會形成熱瘡。

熱瘡一開始是紅腫,有漿液或黃色液體滲出。風邪較重的話,會發癢;熱氣較重的話,會疼痛。如果血氣加重,就會化膿流血。因此,這種熱瘡也被稱為熱毒瘡。

治小兒熱瘡。生於身體。黃芩散方。

黃芩(三分),川升麻(一兩),石膏(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玄參(半兩),柴胡(一兩去苗),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白話文:

黃芩(15克) 川升麻(60克) 石膏(60克) 甘草(30克,炒至微紅,切碎) 玄參(30克) 柴胡(60克,去掉根鬚) 川大黃(60克,切碎,微炒)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治小兒身上生熱瘡。心躁。皮膚焮痛。枳殼散方。

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黃連(半兩去須)

白話文:

  • 枳殼: 半兩,用麩皮炒至微黃,去瓤 (果肉)。
  • 甘草: 半兩,炙烤至微紅,切碎。
  • 黃連: 半兩,去除鬚根。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蜜水調下半錢。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治小兒熱毒瘡。梔子膏方。

梔子仁(一兩),川升麻(一兩),犀角屑(三分),蛇銜(一兩),藍葉(五合切),生地黃(二兩)黃芩(一兩)

白話文:

梔子仁(60克),川升麻(60克),犀角屑(18克),蛇銜草(60克),藍葉(300克切片),生地黃(120克),黃芩(60克)

上件藥。細銼。以豬脂一斤半。同入鐺內。於微火上。煎十餘沸。濾去滓。膏成。於瓷盒中盛。塗於故帛上貼之。

白話文:

把上邊介紹的藥材研磨成細粉末。

取一斤半豬油,與藥粉一起放入鍋中。

小火上煎煮十幾次。

過濾掉渣滓,得到膏狀物。

將膏狀物盛放在瓷盒中。

塗在舊布上,貼敷在患處。

治小兒熱瘡。黃膿出。黃芩膏方。

黃芩(一兩半),黃柏(三分),梔子仁(三分),黃連(三分去須),竹葉(二兩),生地黃〔一(二)兩半〕,胡粉(三分),川大黃(一兩),水銀(一兩入少水與胡粉同研令星盡)

白話文:

黃芩(75克),黃柏(15克),梔子仁(15克),黃連(15克,去鬚),竹葉(100克),生地黃(150克),胡粉(15克),川大黃(50克),水銀(50克,用少量水與胡粉充分研磨,直至全部化開)。

上件藥。除水銀胡粉外。並銼如豆大。以新綿裹。用豬脂一斤半。入鐺內。於慢火上煎十餘沸。候藥色紫。去綿。以布絞取汁。候凝。下水銀胡粉。以柳木篦攪令勻。膏成。以瓷盒盛。日夜三四度塗之。

白話文:

上面提到的藥方,除了水銀和胡粉之外,都磨成豆子大小,用新棉花包起來。準備一斤半豬油,放入鍋中。用小火慢煎十幾次,直到藥物變成紫色。拿出棉花包,用布過濾取汁。等汁液凝固,再加入水銀和胡粉。用柳木製成的篦子攪拌均勻。藥膏製成後,用瓷盒盛裝。每天塗抹三四次。

又方。

黃柏(一兩銼),白礬(一兩燒令汁盡)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敷於瘡上。日三用之。

又方。

黃連(半兩去須為末),膩粉(一分)

上件藥。研令勻。以甜菜汁和塗於瘡上。日三用之。

又方。

上以豆豉炒乾。搗末敷之。

又方。

上以伏龍肝搗末。用雞子白和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