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六十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十三 (1)

1. 治一切癰疽發背通用膏藥諸方

治一切癰疽發背腦癰諸毒瘡。及奶癰疼痛。並宜用雄黃膏方。

雄黃(二兩細研),黃耆〔二(三)分〕,漏蘆(三分),絡石(三分),續斷(三分),營實(三分),紫葛(半兩),白蘞(半兩),桑寄生(半兩),商陸(半兩),連翹(半兩),漢防己(半兩),赤芍藥(三兩),敗醬(半兩),川升麻(半兩),莽草(半兩),當歸(一兩),苦參(一兩),木通(一兩),紫菀(一兩去土),芫花(一兩),藜蘆(一兩去蘆頭),白芨(一兩),䕡茹(一兩),黃丹(十五兩),蠟(四兩),清油(三斤)

白話文:

雄黃(研磨成細粉二兩),黃耆(二分或三分),漏蘆(三分),絡石(三分),續斷(三分),營實(三分),紫葛(半兩),白蘞(半兩),桑寄生(半兩),商陸(半兩),連翹(半兩),漢防己(半兩),赤芍藥(三兩),敗醬(半兩),川升麻(半兩),莽草(半兩),當歸(一兩),苦參(一兩),木通(一兩),紫菀(一兩,去除泥土),芫花(一兩),藜蘆(一兩,去除蘆頭),白芨(一兩),䕡茹(一兩),黃丹(十五兩),蠟(四兩),清油(三斤)

上件藥,銼碎,以酒二升,拌一宿,先取油安鐺內;以慢火煎令熟,即下藥;煎白蘞赤黑色,濾去藥;下蠟候熔;以綿濾過拭鐺,卻安油入鐺內;下黃丹,於慢火上,以柳篦不往手攪,候變色黑,攪滴於水內為珠子,膏成也;去火,入雄黃末,調令勻。傾於瓷器中盛。用故帛上攤貼,逐日換藥,以瘥為度。

白話文:

將上面藥材研磨成碎粉,用二升酒浸泡一晚。先在鍋裡放入油,用小火加熱。等到油熱後,放入藥材煎炒。煎到藥材變成焦黃色,濾掉藥渣。加入蠟燭,等到蠟燭融化。用棉花過濾後,擦拭鍋子,再放入油。加入黃丹,用小火加熱,用柳樹枝條不斷攪拌。等到黃丹變色變黑,滴到水裡能形成珠狀,表示藥膏已完成。熄火,加入雄黃粉,攪拌均勻。倒入瓷器中盛放。用舊布鋪在傷口上,每天更換藥材,直到傷口癒合為止。

治癰疽發背,癰腫風毒,一切瘡癤,內消止痛黃丹膏方。

黃丹(二十四兩微炒,細羅),麻油(二斤半),豬脂(八兩臘月者),松脂(四兩),紫菀(一兩去土),當歸(一兩),防風(一兩去蘆頭),黃芩(一兩),莨菪子〔二(一)兩〕,棘針(四十九枚頭曲者)青緋帛(各二尺燒灰),人糞灰(一兩),青柏葉(一兩),蜥蜴(七枚),亂髮(如雞子大),蠟(三兩),蔥並根(二十莖)

白話文:

材料:

  • 紅丹(24兩,微炒,研磨成細末)
  • 麻油(2.5斤)
  • 豬板油(8兩,臘月所制的)
  • 松脂(4兩)
  • 紫菀(1兩,去除泥土)
  • 當歸(1兩)
  • 防風(1兩,去除蘆頭)
  • 黃芩(1兩)
  • 莨菪子(2/3 兩)
  • 棘針(49個,彎曲的)
  • 紅布和藍布(各2尺,燒成灰)
  • 人糞灰(1兩)
  • 青柏葉(1兩)
  • 蜥蜴(7隻)
  • 雞蛋大小的一團亂髮
  • 蜂蠟(3兩)
  • 蔥連根(20根)

上件藥,銼碎,先下油脂於鍋中,煎,令熔,次下藥,以文火煎半日,次下松脂、蠟,候香熟,以綿濾去滓,都入藥油於鍋中,納黃丹,不住手攪令勻。候色變紫色,收得油方盡,軟硬得所,用瓷盒盛。攤在故帛上,貼之。

白話文:

先把上方的藥物研磨成碎末。在鍋中倒入油脂,用文火加熱使其融化。接著放入藥物,繼續用文火煎煮半天。然後加入松脂和蠟,等到藥物香味濃鬱,用棉布過濾去除渣滓。將藥油全部倒入鍋中,加入黃丹,不停攪拌使其均勻。等到藥油顏色變為紫色,藥油全部收乾,軟硬適度,盛裝在瓷盒中。將藥油塗抹在舊布上,貼敷患處。

治一切癰疽發背惡瘡,及瘻瘡,通神膏方。

雄黃(二兩細研),黃丹〔一(八)兩細羅〕,蠟(六兩),膩粉(半兩),沒藥末(一兩),麒麟竭末(一兩),麝香(一分細研),桑枝(四兩),槐枝(四兩),蜴虎(三枚),當歸(三分),芎藭〔二兩(分)〕,白芷(三分),木香(三分),沉香(半兩),鬱金(半兩),烏蛇肉(三分),藁本(一兩),細辛(三分),桂心(一兩半),麻油(二斤)

白話文:

  • 雄黃:2 兩,研細
  • 黃丹:8 兩,過篩
  • 蠟:6 兩
  • 膩粉:0.5 兩
  • 沒藥粉:1 兩
  • 麒麟竭粉:1 兩
  • 麝香:0.1 兩,研細
  • 桑枝:4 兩
  • 槐枝:4 兩
  • 壁虎:3 隻
  • 當歸:0.3 兩
  • 川芎:2 兩
  • 白芷:0.3 兩
  • 木香:0.3 兩
  • 沉香:0.5 兩
  • 鬱金:0.5 兩
  • 烏蛇肉:0.3 兩
  • 藁本:1 兩
  • 細辛:0.3 兩
  • 桂枝:1.5 兩
  • 麻油:2 斤

上件藥,細銼,先取油傾於鐺中,以文火煎令熟,下銼藥,煎,候白芷黃黑色,以綿濾過,拭鐺令淨,下蠟於鐺內,煎令熔,都入藥汁於鐺中,次下黃丹,次下諸藥末,不住手攪,稀稠得所,滴在水中,藥不散,即膏成,以瓷盒盛,密封閉,懸於井底一宿,時出火毒。每用,攤在故帛上,貼,日二換之,以瘥為度。

白話文:

把上面的藥材研磨成細粉,先在鍋中倒入油,用小火加熱至熟,倒入研磨的藥粉,繼續煎炒,等到白芷變成黃黑色,用棉布過濾,把鍋擦拭乾淨,放入蠟燭在鍋中,加熱使其融化,把藥液全部倒入鍋中,接著放入黃丹,然後放入其他藥材的細粉,不停攪拌,調整稀稠度,滴入水中,藥不會散開即為成膏,用瓷盒盛裝,密封好,懸掛在井底一晚,這時會排出藥物的毒性。每次使用時,將藥膏攤在舊布上,貼在患處,一天更換兩次,直到痊癒為止。

治一切惡毒瘡腫,抵聖膏方。

木香(一兩),細辛(一兩),續斷(一兩),莽草(一兩),槐枝(一兩),木鱉子(一兩去殼),柳枝(一兩),陳油〔二(一)斤半〕

白話文:

木香一兩,細辛一兩,續斷一兩,莽草一兩,槐樹枝一兩,木鱉子一兩(去殼),柳樹枝一兩,陳油二斤半

以上七味,細銼,入油煎令煙盡,用綿濾去滓,入後諸藥:

黃丹(四兩),密陀僧(一分),蠟(一兩),松脂(一分),野狐膽(一分),乳香(一分),麒麟竭(一分),膃肭臍(一分),阿魏(一分),沒藥(一分),麝香〔一(二)錢〕

白話文:

黃丹(160 克),密陀僧(10 克),蠟(40 克),松脂(10 克),野狐膽(10 克),乳香(10 克),麒麟竭(10 克),膃肭臍(10 克),阿魏(10 克),沒藥(10 克),麝香(3.75 克)

上件藥,除丹、蠟、脂外,搗羅細研。先於銀鍋內熬油、令沸,下丹,以柳木篦攪,候變黑色,即下諸藥末,攪令勻,於地坑內出火毒一宿。煎時切忌水藥中。如有發背,每日空心。酒下七粒,如梧桐子大。只可三服止。更於故帛上攤貼,日二換之。

白話文:

上述藥物,除了硃砂、蜂蠟、羊脂之外,都要搗碎細磨。先在銀鍋中熬熱油,下硃砂,用柳木篦子攪拌,等到變成黑色,再加入其他藥物細末,攪拌均勻,然後放進地坑中去除火毒一晚上。煎服時千萬不要加水。如果出現發背的症狀,每天空腹時服用七粒藥丸,大小如梧桐子。只能服用三次為止。另外,還要將藥丸攤開貼在舊布上,每天更換兩次。

治發背、癰疽、乳癰、穿瘻及一切惡瘡、結腫疼痛,紫金膏方。

紫𨥥(一兩),石菖蒲(半兩),獨活(半兩),白朮(三分),防風(半兩去蘆頭),附子(三分去皮臍),白芷(一兩),木鱉子(一兩半去殼),漢椒(半兩),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半夏(三分)桂心(三分),麒麟竭(一兩細研),沒藥(三分),木香(半兩),甘草(三分),赤芍藥(半兩)白芨(三分)沉香(半兩),麝香(一分細研),硃砂(二兩細研),龍腦(半兩細研),黃蠟(三分),乳香(一兩)甘松香(半兩),零陵香(半兩),白檀香(半兩),甲香(半兩),豬脂〔二(一)斤半〕,羊脂〔二(一)斤半〕

白話文:

紫草(60克),石菖蒲(30克),獨活(30克),白朮(18克),防風(30克,去除蘆頭),附子(18克,去除外皮和臍眼),白芷(60克),木鱉子(90克,去殼),花椒(30克),杏仁(60克,用熱水浸泡,去除皮和尖端,取雙仁),半夏(18克),桂心(18克),麒麟竭(60克,研細),沒藥(18克),木香(30克),甘草(18克),赤芍藥(30克),白芨(18克),沉香(30克),麝香(6克,研細),硃砂(120克,研細),龍腦(30克,研細),黃蠟(18克),乳香(60克),甘松香(30克),零陵香(30克),白檀香(30克),甲香(30克),豬油(900-1500克),羊油(900-1500克)

上件藥,銼碎,以酒二大盞,拌一宿;取豬羊脂安鐺內,煎沸,下諸藥,以文火熬;候白芷黃黑色,下蠟候熔,以綿濾過,入瓷盒中,下麒麟竭、麝香、硃砂、龍腦等,攪,令勻。用故帛上塗貼,日二易之。

白話文:

把之前的藥材搗碎,加入兩大杯酒,浸泡一個晚上;取豬油或羊油放在鍋裡,加熱到沸騰,加入所有藥材,用小火熬煮;等到白芷變成黃黑色,加入蜂蠟等它融化,用棉布過濾,放入瓷盒中,加入麒麟竭、麝香、硃砂、龍腦等,攪拌均勻。用舊布塗抹敷貼,一天更換兩次。

治一切惡瘡焮腫,大垂云膏方。

當歸,附子(去皮臍,生用),芎藭,防風,川升麻,槐子,細辛(去苗),側柏葉(以上各一兩),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甘草,桑根白皮,白芨,黃耆,白殭蠶(以上各一分),垂柳(一握煎了不在吊),黃丹(七兩),雄黃(半兩),硃砂(一分細研),硫黃〔二(一)分細研〕,麝香(一錢細研),白芷(一分),沒藥(一分),麒麟竭(一分細研),龍腦(一分細研),黃蠟(四兩細研),油(一斤半)

白話文:

中藥材:

  • 當歸:1兩
  • 附子:1兩(去皮和臍,生用)
  • 川芎:1兩
  • 防風:1兩
  • 川升麻:1兩
  • 槐子:1兩
  • 細辛:1兩(去苗)
  • 側柏葉:1兩
  • 桃仁:1兩(用熱水浸泡,去除皮尖和雙仁)
  • 杏仁:1兩(用熱水浸泡,去除皮尖和雙仁)
  • 甘草:1分
  • 桑根白皮:1分
  • 白芨:1分
  • 黃耆:1分
  • 白殭蠶:1分
  • 垂柳:一握(煎後不用)
  • 黃丹:7兩
  • 雄黃:半兩
  • 硃砂:1分(研細)
  • 硫黃:2分(研細)
  • 麝香:1錢(研細)
  • 白芷:1分
  • 沒藥:1分
  • 麒麟竭:1分(研細)
  • 龍腦:1分(研細)
  • 黃蠟:4兩(研細)
  • 油:1斤半

上件藥,除研了藥並丹外,細研,先熬油令沸,下銼藥,煎候白芷黃赤色,以綿濾過,拭鐺令淨,再煎下丹,以柳木篦攪,候變黑,即下蠟,熔盡,滴於水中為珠子不散,即次下諸藥末,攪令勻,以瓷盒盛,療疾如後。

白話文:

上面提到的藥物,除了研磨草藥和丹砂外,先將草藥細研,再將油加熱至沸騰,加入研磨好的草藥,煎煮至白芷變為黃紅色,用棉布過濾,擦拭鍋子使其乾淨,再煎煮丹砂,用柳木筷子攪拌,待變黑後加入蠟,熔化後滴入水中形成不分散的珠子,接著加入其他藥粉,攪拌均勻,盛裝在瓷盒中,可用於以下疾病的治療:

發背瘡,熱酒調一錢服,外貼之,瘥;瘰癧漏見骨,貼之;疽瘡風腫、疥癬、奶癰、腸癰、髮鬢牙癰、發腦、腎癰、馬墜磕破骨損,貼之即效;一切蟲蛇毒物咬之,並貼;虎豹咬著,用甘草水洗後,貼之。

白話文:

患發背瘡時,將熱酒調製一錢的劑量服用,並外敷於患處,即可痊癒;

患有瘰癧漏見骨時,外敷此藥。

長疽瘡、風腫、疥癬、乳癰、腸癰、髮鬢處或牙齒旁長出的癰、生瘡、生腫瘤、腎癰、馬墜磕破骨損時,外敷此藥即可見效。

被任何蟲蛇咬傷時,皆可用此藥外敷;

被虎或豹咬傷時,用甘草水清洗後再外敷此藥。

治發背、乳癰及諸瘡腫,垂云膏方。

亂髮(一兩),黃丹(六兩),緋絹(方一尺二寸燒灰),松脂(二兩),丁香末(半兩),蠟(一兩),鹽(一兩),柴胡(一兩去苗),黃耆(一兩),乳香(半兩細研),莨菪子(二兩),清麻油(一斤),驢耳塞(半兩),曲頭棘針(五十枚)

白話文:

  • 亂髮:一兩
  • 黃丹:六兩
  • 緋絹(燒成灰):一尺二寸
  • 松脂:二兩
  • 丁香粉:半兩
  • 蠟:一兩
  • 鹽:一兩
  • 柴胡(去除根莖):一兩
  • 黃耆:一兩
  • 乳香(研成細末):半兩
  • 莨菪子:二兩
  • 清麻油:一斤
  • 驢耳塞:半兩
  • 曲頭棘針:五十枚

上件藥,煉油令煙絕。即下緋帛、發鬆、脂、蠟等,煎,令發盡,取前柴胡等,碎銼,下油鐺中,以文火煎一炊久,綿濾去滓,油都安鐺內,下黃丹,攪勿住手,候藥色黑。入丁香、乳香末,令勻,時時點於鐵上,試捻成丸,即藥成。用不津器盛。每用,於帛上攤貼,每日兩遍換之。

白話文:

上面的藥材,先將油煎到不再冒煙。然後加入紅布、頭髮、油脂、蠟燭等,繼續煎煮,直到藥材完全化開。取前述的柴胡等藥物,搗碎切碎後,放進油鍋中。用小火慢煎大約一個時辰,用綿布過濾掉殘渣。把油倒回鍋中,加入黃丹,不間斷地攪拌,直到藥物變成黑色。加入研磨成粉的丁香和乳香,攪拌均勻。不時在鐵器上點一些藥物,試著捻成丸狀,即可成藥。要用不透氣的容器盛裝。每次使用時,將藥膏塗抹在布上,並貼敷患處。每天更換兩次布膏。

治一切瘡腫,神效烏膏方。

清油(一升),黃耆(一兩銼),木通(一兩銼),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研),皂莢(一挺不蚛者,去皮、子,生銼),亂髮(如雞子大)

白話文:

  • 清油(500毫升)
  • 黃芪(15克,切碎)
  • 木通(15克,切碎)
  • 杏仁(15克,用水浸泡後,去皮尖,研成泥)
  • 皁莢(一個未蟲蛀的,去皮去籽,生切)
  • 亂髮(雞蛋大小)

以上藥,先以油浸一宿,明旦以文火煎,待藥滓微燒黑,綿濾去滓,都入鐺,更煎。入蜡月煉成豬脂五兩,黃丹(七兩炒令紫色)

白話文:

以上所說的藥材,先用油浸泡一晚上,第二天早上用文火煎,等到藥渣微微變黑,用棉布過濾去除藥渣,全部放入鍋中,繼續煎煮。加入農曆臘月煉製好的豬油五兩,以及七兩黃丹(炒至變成紫色)。

上入前油中煎,以柳木篦不住手攪,待黃丹消盡,油麵清,次下成煉松脂一兩,舶上柴䤵末一兩,入畢,不停手攪,時時滴少許漆器上,試看,凝不黏手,去火,下麝香一分。細研。攪令勻,傾入瓷盒中,收之。一切瘡腫,故帛上貼之。未作頭者,貼之當消;如已成頭,當自穴矣;瘡腫焮痛,及金瘡折傷,火炙,乘熱貼之,即定;腸癰作丸如梧桐子大,空腹以溫酒下十丸。

白話文:

先在油中加入上好的豬油煎煮,用柳木篦子不停攪拌,直到丹黃色消失,油麪清澈。然後放入煉製過的松脂一兩,海外採集的柴胡末一兩。加入後繼續不停攪拌,時不時地滴幾滴在漆器上測試,如果凝固不會粘手,即可離火,加入麝香一分(約0.3克)。研磨成細粉,攪拌均勻後倒入瓷盒中保存。

適用於一切瘡腫。尚未化膿的瘡腫貼上後可以消散;已經化膿的瘡腫,會自行破潰;瘡腫疼痛、金瘡折傷以及火傷,在熱時貼上,可以立即止痛定痛;腸癰則搓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空腹時用溫酒送服十丸。

治發背及諸癰疽瘡,木通膏方。

木通〔二(三)兩銼〕,露蜂房(二兩),連翹(二兩銼),黃芩(二兩銼),商陸(二兩銼),黃耆(二兩銼),牛蒡根(二兩銼),乳頭香(二兩細研),松脂(二兩),蠟(一兩),黃丹(七兩),羊腎脂(三兩),緋帛(一尺燒灰,細研),硝石(一兩細研),曲頭棘針(一百枚)

白話文:

中藥材:

  • 木通(2-3 兩,切碎)
  • 露蜂房(2 兩)
  • 連翹(2 兩,切碎)
  • 黃芩(2 兩,切碎)
  • 商陸(2 兩,切碎)
  • 黃耆(2 兩,切碎)
  • 牛蒡根(2 兩,切碎)
  • 乳頭香(2 兩,磨細)
  • 松脂(2 兩)
  • 蠟(1 兩)
  • 黃丹(7 兩)
  • 羊腎脂(3 兩)
  • 緋帛(1 尺,燒成灰後磨細)
  • 硝石(1 兩,磨細)
  • 曲頭棘針(100 枚)

上件藥,以生麻油二斤,於鐺中,文火煎,令香,下銼藥,急火煎,候藥色赤黑,下松脂、蠟,消,以綿濾去滓,下黃丹及羊脂,攪勿住手,候色黑。時時點於鐵上。試看凝如餳,去火,適火熱下乳香、帛、灰、硝石等,攪勻,用不津器盛。每用,塗於帛上,貼之。如腫未成膿,即內消;已成膿,即日二貼之。

白話文:

以上所述藥方,使用生麻油兩斤,放入鍋中,用文火慢慢煎煮,聞到香味後,加入研磨好的藥材,用大火快速翻炒,等到藥材顏色變為赤黑色,再加入松脂和蠟,化開後,用棉布過濾掉渣滓,再加入黃丹和羊脂,不停攪拌,直到顏色變黑為止。期間不時取一些滴在鐵器上,試驗一下是否凝固如膠狀。然後離火,趁熱加入乳香、絲帛、草木灰和硝石等,攪拌均勻,裝入一個密封的容器中。使用時,將藥膏塗抹在布上,貼敷於患處。如果腫脹尚未化膿,此藥膏可以內消腫脹;如果已經化膿,就需要每天貼藥膏兩次。

治風毒瘡腫,癰疽丁贅瘤癭,十香膏方。

沉香(半兩銼),檀香(半兩銼),丁香(半兩末),鬱金香(半兩銼),甘松香(半兩銼),麝香(一分細研),薰陸香(半兩細研),白膠香(半兩細研),龍齒(半兩細研),黃丹(六兩),麻油(一斤),蘇合香(半兩銼),木香(半兩末)

白話文:

沉香(8 克,切碎),檀香(8 克,切碎),丁香(8 克,研成粉),鬱金香(8 克,切碎),甘松香(8 克,切碎),麝香(0.16 克,研成細粉),薰陸香(8 克,研成細粉),白膠香(8 克,研成細粉),龍齒(8 克,研成細粉),黃丹(96 克),麻油(500 毫升),蘇合香(8 克,切碎),木香(8 克,研成粉)

上件藥,先取沉香、檀香、鬱金香、甘松香等五味,於油中浸七日,都入鐺內,以少炭火溫養,五日後,以武火煎三二十沸,濾出香,用綿濾過,淨拭鐺,油都入鐺內,下黃丹,以柳木篦,不住手於火上攪,候色黑,滴水中如珠子,軟硬得所,去火,將煎丁香等六味,入膏中攪三、五百遍,膏成,盛瓷盒內。用軟帛上攤貼,日三度換之。

白話文:

上篇文章所述藥物,先取沉香、檀香、鬱金香、甘松香等五種香料,浸泡於油中七天。接著將它們放入鍋中,以小火溫和加熱五天,再用大火煮沸三至四次。趁熱過濾出香油,再用棉布過濾一次,並擦拭乾淨鍋子。

將過濾後的油倒入鍋中,加入黃丹(丹砂),用柳木篦不斷攪拌,加熱直到油變成黑色,滴入水中能成珠狀,軟硬適中。將鍋子離火,加入煎熬後的丁香等六味香料,攪拌三至五百次,膏狀完成後盛入瓷盒中。

使用柔軟的布料將膏藥攤開貼敷,一日更換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