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六十 (10)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十 (10)

1. 治腸風痔疾失血後虛損諸方

夫人氣血不足。臟腑勞傷。風邪毒氣。留滯腸胃。遂成斯疾。因其下血時多。肌體羸瘦。飲食無味。面色萎黃。四肢乏力。故謂之虛損也。

白話文:

人因為氣血不足,導致臟腑受損,外來的風邪毒氣滯留在腸胃中,才會得到這種病症。由於這種病症會導致出血較多,因此身體會變得瘦弱,食慾不振,面色發黃,四肢無力,所以稱之為「虛損」。

治腸風痔疾。失血過多。虛乏羸困。不欲飲食。內補散方。

續斷(二兩),人參(一兩去蘆頭),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當歸(一兩銼微炒),熟乾地黃(二兩),芎藭(一兩),黃耆(一兩銼),白芍藥(一兩),白芷(三分),桂心(一兩),麥門冬(一兩去心),白茯苓(一兩),乾薑(一兩炮裂銼),甘草(三分炙微赤銼),五味子(一兩)

白話文:

續斷(80 克),人參(40 克,去掉根鬚),附子(40 克,炮裂後去掉外皮和臍),當歸(40 克,切片後稍微炒過),熟地黃(80 克),川芎(40 克),黃耆(40 克,切片),白芍藥(40 克),白芷(12 克),桂心(40 克),麥門冬(40 克,去掉中心),白茯苓(40 克),乾薑(40 克,炮裂後切片),甘草(12 克,烤至微紅後切片),五味子(40 克)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

治腸風痔疾。失血後虛損。皮膚乾燥。四肢黃瘦。心神虛煩。少得眠臥。不能飲食。黃耆散方。

黃耆(一兩銼),酸棗仁(三分微炒),麥門冬(三分去心),枸杞子(三分),熟乾地黃(一兩),人參(一兩去蘆頭),柴胡(一兩去苗),白茯苓(一兩),防風(半兩去蘆頭),白朮(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 黃耆:1 兩,切碎
  • 酸棗仁:3 分,微炒
  • 麥門冬:3 分,去心
  • 枸杞子:3 分
  • 熟乾地黃:1 兩
  • 人參:1 兩,去掉根鬚
  • 柴胡:1 兩,去掉嫩芽
  • 白茯苓:1 兩
  • 防風:0.5 兩,去掉根鬚
  • 白朮:0.5 兩
  • 甘草:0.5 兩,炙烤至微紅,切碎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二)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一杯水煎煮。放入半片生薑和兩三顆棗子。煎至剩六分之一水量。濾渣後,不限時間,溫熱服用。

治腸風痔疾失血後。虛損羸瘦。飲食無味。面色萎黃。四肢乏力。白朮散方。

白朮(三分),石斛(三分去根銼),黃耆(一兩銼),桂心(半兩),熟乾地黃(一兩),續斷(三分),人參(一兩去蘆頭),牛膝(一兩去苗),天門冬(三分去心),肉蓯蓉(一兩酒浸一宿刮去皺皮炙乾),白茯苓(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 白朮:三分
  • 石斛:三分,去除根部並切絲
  • 黃耆:一兩,切絲
  • 桂心:半兩
  • 熟乾地黃:一兩
  • 續斷:三分
  • 人參:一兩,去除蘆頭
  • 牛膝:一兩,去除苗
  • 天門冬:三分,去除中心
  • 肉蓯蓉:一兩,用酒浸泡一晚,颳去皺皮並烘乾
  • 白茯苓:一兩
  • 甘草:半兩,炙烤至微紅並切絲

上件藥。搗羅(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粒。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腸風痔疾。下血太多。虛羸無力。內補黃耆丸方。

黃耆(二兩銼),白蒺藜(一兩微炒去刺),烏蛇肉(一兩酒浸炙微黃),槐子仁(二兩微炒)鹿茸(一兩去毛塗酥炙微黃),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蝟皮(一兩炙微黃),枳殼(二兩麩炒微黃去瓤),當歸(一兩銼微炒),沉香(一兩),檳榔(一兩),厚朴(一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白話文:

黃耆(100 克,切碎),白蒺藜(50 克,炒熟後去除刺),烏蛇肉(50 克,用酒浸泡後燒烤至微黃),槐子仁(100 克,炒熟),鹿茸(50 克,去除毛髮,塗上酥油烤製微黃),附子(50 克,烤裂後去除皮和籽),蝟皮(50 克,烤製微黃),枳殼(100 克,用麩皮炒熟後去除瓤,微黃),當歸(50 克,切碎,炒熟),沉香(50 克),檳榔(50 克),厚朴(50 克,去除粗糙樹皮,塗上生薑汁烤製香熟)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前。煎桑枝湯下三十丸。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成細末。取煉過的蜂蜜,與藥末一起搗製五百至七百次。搓成像梧桐子一樣大的丸子。每次在飯前,用煎過的桑枝湯送服三十丸。

治久積虛冷。腸風痔瘻。下血太多。面色萎黃。日漸羸瘦。白朮丸方。

白朮〔三(二)兩〕,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人參(一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熟乾地黃〔二(一)兩〕,當歸(一兩銼微炒),黃耆(一兩銼),乾薑(半兩炮裂銼),厚朴(一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白話文:

白朮(120 克),陳皮(60 克,用熱水浸泡後去除白色果瓤,烘乾),人參(60 克,去除須根),甘草(30 克,微炒至微紅,切碎),熟地黃(120 克),當歸(60 克,切碎、微炒),黃耆(60 克,切碎),乾薑(30 克,乾煎破裂,切碎),厚朴(60 克,去除粗糙表皮,塗上生薑汁,炙烤至香熟)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前。以粥飲下三十丸。

治臟腑久虛。腸風痔瘻。下血太多。面色萎黃。日漸羸瘦。鹿茸丸方。

鹿茸(一兩去毛塗酥炙令黃),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續斷(一兩),側柏葉(一兩),厚朴(一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黃耆(一兩銼),阿膠(一兩搗碎炒令黃燥),當歸(一兩銼微炒)

白話文:

鹿茸(一兩,去掉毛髮,塗上酥油烤製呈黃色) 附子(一兩,炮裂後去掉外皮和肚臍) 續斷(一兩) 側柏葉(一兩) 厚朴(一兩,去掉粗糙的外皮,塗上生薑汁烤製至香氣撲鼻) 黃耆(一兩,切碎) 阿膠(一兩,搗碎後炒製至黃色乾燥) 當歸(一兩,切碎並略微炒製)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前。以粥飲下三十丸。

2. 治疳䘌諸方

夫疳䘌者。由人有嗜甘味多。而動胃間諸蟲。致令浸蝕臟腑。此是䘌也。凡食五味之物。皆入於胃。其氣隨其腑臟之味而歸之。脾與胃為表裡。俱象土。其味甘。而甘味柔潤於脾胃。脾胃潤則氣緩。則蟲動。蟲動則浸蝕成疳也。但蟲因甘而動。故名之為疳也。其初患之狀手足煩疼。

白話文:

疳病是因為人嗜好甜味,導致胃中蟲蟲活躍,侵蝕臟腑所致。所有食物的精氣都會進入胃中,其氣味會根據臟腑的特性而歸屬相應的臟腑。脾臟和胃臟互為表裡,都屬土性,它們的氣味為甘,而甘味可以滋潤脾胃。脾胃滋潤則氣血緩慢,蟲蟲就會活躍。蟲蟲活躍則會侵蝕身體,形成疳病。由於蟲蟲是因甜味而活躍的,故此稱為疳病。疳病初期會有手腳痠痛的症狀。

腰脊無力。夜臥煩躁。昏昏喜忘。默默眼澀。夜夢顛倒。飲食無味。面失顏色喜睡。起即頭眩體重疼。其上蝕五臟。則心內恍惚。出蝕咽喉。及齒齦皆生瘡。出黑血。齒色紫黑。下蝕腸胃。下利黑血。出蝕肛門。生瘡爛開。胃氣逆則變嘔噦。急者數日便死。亦有緩者。止沉默。

白話文:

腰背無力,半夜睡不安穩,頭暈昏昏沉沉,容易忘記事情,眼睛無神且乾澀,晚上做夢混亂,吃東西沒有味道,面色蒼白,喜歡睡覺。起牀後立即頭暈,身體沉重且疼痛。症狀往上擴散,侵蝕五臟,導致心窩恍惚。症狀往上擴散至喉嚨和牙齦,會長出潰瘍,流出黑色血液,牙齒顏色發紫發黑。症狀往下擴散至腸胃,導致拉黑色稀便。症狀往下擴散至肛門,會長出潰瘍,破爛流膿。胃氣上逆導致嘔吐和反胃。症狀嚴重的,幾天內就會死亡。也有症狀緩慢的,只會沉默不語。

肢節疼重。食飲減少。面無顏色。在內侵蝕。乃至數年。方上蝕口齒生瘡。下至肛門傷爛。乃死。又云。五疳。一是白疳。令人皮膚枯燥。面失顏色。二是赤疳。內蝕五臟。令人頭焦枯。三是蟯疳。蝕人脊膂。遊行五臟。體重。四是疳䘌。令人下部癢。腰脊攣急也。五是黑疳。

白話文:

肢體關節疼痛沉重。食慾不振。臉色蒼白。在體內侵蝕。長達數年。最後口腔潰瘍、牙齒掉落。下至肛門潰爛。最終死亡。

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有五種疳:

  1. **白疳:**皮膚乾燥枯萎,面無血色。
  2. **赤疳:**內部侵蝕五臟,導致頭部枯焦。
  3. **蟯疳:**侵蝕脊椎,遊走五臟。身體沉重。
  4. **疳䘌:**腹部發癢,腰脊痠痛、抽筋。
  5. **黑疳:**不明疾病。

蝕人五臟。多下黑血。數日即死。凡五疳。白者輕。赤者次。蟯疳又次之。疳䘌又次之。黑者最重。皆從腸里上蝕咽喉。齒齦並生瘡。下至穀道。傷爛下痢膿血。嘔逆。手足心熱。腰痛嗜睡。秋冬可。春夏劇。又云。面青。頰赤。眼無精光。唇口焦燥。腹脹有塊。日漸瘦損者。

白話文:

五疳會侵蝕五臟,造成大量黑色血液流出,幾天內便會死亡。五疳依嚴重程度分為:白色最輕、紅色次之、蟯疳再次之、疳䘌又次之,黑色最嚴重。所有五疳都會從腸道向上侵蝕咽喉,導致牙齒和牙齦長出瘡口,向下蔓延至肛門,造成傷口潰爛、腹瀉膿血,並伴有嘔吐、手足心發熱、腰痛、嗜睡等症狀。在秋冬較為緩和,春夏則會加重。此外,還會出現面色青黑、兩頰潮紅、眼睛無神、嘴脣乾燥、腹部脹塊、日漸消瘦等現象。

是疳蝕人五臟。至死不覺。又云疳緩者。則變成五蒸也。

治疳䘌。上唇內生瘡如粟。口中懊澀。腹痛。面色枯白。好睡體重。蟲蝕五臟。苦參湯方。

苦參(一兩),桃白皮(三分),槐白皮(三分)

白話文:

苦參(6 克) 桃樹樹皮(1.8 克) 槐樹樹皮(1.8 克)

上件藥。細銼。以水三大盞。煎至二盞。去滓。食前分溫三服。

治疳䘌蟲蝕。下唇里生瘡。睡面䵟時腫。下部癢痛不止方。

雞子(一枚破取黃),好漆(一合)

上件藥。相和令勻。空腹仰頭頓服令盡。當吐蟲出即愈。

治疳䘌時久。下部生瘡。麝香丸方。

麝香(半兩細研),乾薑(一兩炮裂銼),蠹蟲糞(一兩),葵莖(半兩),白礬(二兩燒令汁盡),蝦蟆(一枚塗酥炙令黃焦)

白話文:

麝香(15 克,研成細粉),乾薑(30 克,炮裂後切碎),蠹蟲糞(30 克),葵莖(15 克),白礬(60 克,燒製去除水分),蟾蜍(1 個,塗抹酥油後炙烤至金黃焦脆)

上件藥。搗羅為末。以醋煮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前。以艾湯下二十丸。

白話文:

將藥材搗碎成細末。用醋煮好麵糊,將藥粉和麵糊混合搓成丸,每個丸子的大小如梧桐子。每次在飯前用艾葉湯送服 20 丸。

治疳䘌。腸頭挺出。宜服此方。

黃連(一兩去須),蚺蛇膽(一枚),蕪荑〔一(二)兩〕

白話文:

黃連(1 兩,去除鬚根) 蚺蛇膽(1 個) 蕪荑(1-2 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隨時以溫水下。

又方。

桃葉(二兩乾者),腐犬骨(二兩燒灰)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粥飲調下二錢。

又方。

丁香(半兩),麝香(半兩細研),黃連(一兩去須)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粥飲調下二錢。

又方。

黃礬(一兩燒赤),乾薑(一兩炮裂銼),葛勒蔓(一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熔黃蠟和丸。如棗核大。以薄綿裹納下部中。日三易效。

白話文:

上方的藥材搗成細末,製成散劑。將黃蠟融化後,與散劑混合成丸狀,大小如棗核。用薄棉包裹後塞入下體。每日更換三次,就能見效。

又方。

干蝦蟆(一枚燒灰),兔糞(半兩微炒)

上件藥。細研為散。用綿裹蓮子大。納下部中。日三易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