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三十七 (7)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七 (7)

1. 吐血論

夫吐血者。皆由大虛損。及飲酒勞傷所致也。肺者五臟上蓋心肝。又俱主於血。上膲有邪。則傷諸臟。臟傷則血下入於胃。胃既得血。則滯悶氣逆。氣逆上衝。故吐血也。吐血有三種:一曰內衄。二曰肺疽。三曰傷胃。內衄者出血。但不從鼻出。是近心肺間。津出還流入胃。

白話文:

吐血的人,都是因為身體極度虛弱,或者因為酗酒勞累所造成的。肺是五臟之首,上頭還有心和肝,它們都掌管著血液。如果胸腔以上出現了病邪,就會損傷到這些臟腑。臟腑受損後,血液就會流入胃中。胃裡有了血液,就會造成氣血不暢、氣息上逆。氣息上逆,所以會吐血。

吐血有以下三種情況: 第一種叫內衄,出血但是不從鼻子流出。這種出血是因為靠近心肺的地方,津液流出後又反流入胃中。

或如豆汁。凝停胃裡。因即滿悶。便吐。或去數升。乃至一斗是也。肺疽者。言飲酒之後。毒悶便吐。吐以後。有一合二合。或半升一升血者。是也。傷胃者。是飲食大飽之後。胃納冷。不能消化。則便煩悶。強嘔吐之。所食之物。與氣共上衝。蹙內傷。損胃口。便致吐血。

白話文:

有些人的嘔吐物像豆汁一樣稀薄,這些嘔吐物停留在胃裡,導致胃部脹滿、堵塞,隨後就會嘔吐。嘔吐的量可能多達數升,甚至一斗。

肺部有膿腫的人,在喝酒後會毒氣上湧,立即嘔吐。嘔吐物中可能含有少量的血,大約一合或二合,甚至半升或一升。

胃部受損的人,在過度飲食或進食生冷食物後,胃部無法正常消化,就會感到煩悶,並強行嘔吐。嘔吐出來的內容物包括所吃的食物和胃氣,這會損傷胃部內壁,減弱胃口,導致嘔血。

色鮮正赤是也。凡吐血之後。體恆讝然。心裡煩躁。悶亂紛紛。顛倒不安。寸口脈微而弱。氣俱虛則吐血。關上脈微而芤。亦吐血。脈細沉者生。喘嗽上氣。脈數浮大者死。久吐不瘥。面色黃黑者。無復氣血。或發寒熱。或惡寒者。難治也。

白話文:

顏色鮮豔正紅就是血。凡是吐血之後,身體常常發熱,心裡煩躁,悶亂不安,顛倒不能安寧。寸口脈微弱,氣血俱虛就會吐血。關上脈微弱而無力,也會吐血。脈搏細弱沉著的人能生還。氣喘咳嗽,脈搏數目多且浮大的人會死亡。長時間吐血無法痊癒,面色黃黑的人,沒有氣血了。或者發寒發熱,或者怕冷的人,難以治療。

2. 治吐血諸方

夫心主血。肝藏於血。是以愁憂思慮。則傷心。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則傷肝。肝心二臟俱傷。故血散不止。若胸胃中氣逆。則嘔而出血也。

白話文:

心臟掌管血液。肝臟儲藏血液。因此,如果憂鬱、思考過度,就會損傷心臟。如果憤怒、氣息逆行,上升而不能下降,就會損傷肝臟。肝和心兩個臟器都受到損傷,所以血液會持續外散不止。如果胸部和胃部中的氣息逆行,就會嘔吐出血。

治吐血。心胸氣逆。疼痛。宜服伏龍肝散方。

伏龍肝(二兩),生乾地黃(二兩),芎藭(半兩),赤芍藥(半兩),當歸(半兩),桂心(半兩),白芷(半兩),細辛(三分),甘草(一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伏龍肝(2 兩) 生乾地黃(2 兩) 芎藭(0.5 兩) 赤芍藥(0.5 兩) 當歸(0.5 兩) 桂心(0.5 兩) 白芷(0.5 兩) 細辛(3 錢) 甘草(1 兩,烤成微紅並切碎)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竹茹雞子大。煎至五分。去滓。放溫。頻服效。

白話文:

將前面的藥材粗略搗碎,做成散劑。每次服用五錢重的藥散。用一大碗水,加入一個雞蛋大小的竹茹。煎煮到水量只剩五分之一,過濾掉渣滓,放涼後頻頻服用,會有效。

治心熱。吐血不止。黃芩散方。

黃芩(一兩半),地榆(一兩半銼),玄參(二兩),茜根(二兩銼),寒水石(一兩),麥門冬(二兩半去心焙),川升麻(二兩),犀角屑(一兩),甘草(一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黃芩(15 克) 地榆(15 克,切碎) 玄參(30 克) 茜根(30 克,切碎) 寒水石(15 克) 麥門冬(37.5 克,去心,炒製) 川升麻(30 克) 犀角屑(15 克) 甘草(15 克,炙微紅,切碎)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竹葉二七片。煎至五分。去滓。每於食後。溫服。

白話文:

上述藥材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五錢,加入一杯水和兩到七片竹葉,煮到只剩五分之一的水量後,過濾掉藥渣。每次在飯後溫服。

治吐血者。皆由臟氣虛。氣上衝所為。宜服黃耆散方。

黃耆(銼),白芍藥,芎藭,當歸,桂心,黃芩,甘草(炙微赤銼以上各一兩)

白話文:

黃耆(切碎),白芍藥,川芎,當歸,桂心,黃芩,甘草(微烤呈微紅色,切碎,以上各一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竹茹一雞子大。煎至五分。去滓。每於食後溫服。

治吐血並衄血不止。紫蘇散方。

紫蘇〔一(二)兩〕,桂心(一兩),生乾地黃(二兩),當歸(一兩),牛膝(一兩去苗),阿膠(一兩搗碎炒令黃燥)

白話文:

紫蘇:1-2 兩 桂心:1 兩 生乾地黃:2 兩 當歸:1 兩 牛膝:1 兩(去掉根部) 阿膠:1 兩,搗碎,炒至顏色變黃,質地乾爽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每於食後。溫服。

治吐血內崩上氣。面色如土。宜服艾葉散方。

艾葉(二兩),阿膠(二兩搗碎炒令黃燥),柏葉〔一(二)兩〕,乾薑(一兩炮裂銼)

白話文:

  • 艾葉(80 克)
  • 阿膠(80 克,搗碎並乾炒至微焦)
  • 柏葉(40 克(或 80 克))
  • 乾薑(40 克,炮製並切碎)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每於食後溫服。

治心肺熱盛。吐血不止。宜服地榆散方。

地榆(半兩銼),柏葉(三分),甘草(半兩銼生用),吳藍(三分),黃芩(三分),刺薊(一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青竹茹一分。煎至六分。去滓。每於食後溫服。

治吐血衄血。及大小便下血不止。宜服刺薊散方。

刺薊,白芍藥,白朮人參(去蘆頭),生乾地黃,鹿角膠(搗碎炒令黃燥以上各一兩),芎藭桂心,黃芩(以上各半兩)

白話文:

刺薊一兩、白芍藥一兩、白朮一兩、人參(去除蘆頭)一兩、生乾地黃一兩、鹿角膠(搗碎炒至金黃乾燥)一兩、芎藭(半兩)、桂心(半兩)、黃芩(半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生地黃汁。調下二錢。

治吐血不止。心胸疼痛方。

當歸(二兩),黃芩(二兩),乾薑(一兩炮裂銼),白芍藥(一兩),阿膠(二兩搗碎炒令黃燥)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生地黃汁。調下二錢。

治吐血久不止。松花散方。

松花(一兩半),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紫菀(半兩去苗),百合(半兩),薯蕷(一兩),人參(半兩去蘆頭),鹿角膠(一兩搗碎炒令黃燥),生乾地黃(一兩),白茯苓(半兩),茜草根(半兩銼),刺薊(半兩),艾葉(一分)

白話文:

  • 松花:15 克
  • 甘草:7.5 克,烤至微紅,切碎
  • 紫菀:7.5 克,去除根莖
  • 百合:7.5 克
  • 山藥:15 克
  • 人參:7.5 克,去除根鬚
  • 鹿角膠:15 克,搗碎並炒至金黃乾燥
  • 生地黃:15 克
  • 白茯苓:7.5 克
  • 茜草根:7.5 克,切碎
  • 刺薊:7.5 克
  • 艾葉:1.5 克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二錢。

治肺心熱盛。吐血不止方。

伏龍肝〔(一合)分〕,紅藍花(二兩),甘草(半兩生用)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後。煎竹茹湯。調下二錢。

治吐血口鼻俱出。至一斗不止方。

生地黃汁(半升),刺薊汁(半升),白蜜(三合),麥門冬汁(半升),伏龍肝(二兩細研如粉)

白話文:

生地黃汁(250 毫升) 刺薊汁(250 毫升) 蜂蜜(150 毫升) 麥門冬汁(250 毫升) 伏龍肝(100 克,研磨成粉末)

上件藥。相和。以慢火熬如稀餳。不計時候。含半匙咽津。

治吐血經日。百治不瘥者。宜服此方。

生地黃汁(一升),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杵末)

上件藥。相和。煎至半升。分為二服。溫溫食後服之。

治吐血紅花散方。

紅花(一兩),訶黎勒(三枚兼核生用),川朴硝(五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酒半中盞。水半中盞。煎至六分。去滓。入赤馬通一合。不計時候。溫服。

又方。

生藕汁(二合),刺薊汁(二合)

上件藥。合攪令勻。入生蜜一匙。調和令細呷之。

治吐血立效方

白蒲薄紙(五張燒灰)

上將紙灰。以水調。頓服之。立效。

治吐鮮血方。

紅錦(三寸)

上將錦燒灰。研為末。水調服之瘥。

治吐血及鼻衄不止方。

上以伏龍肝二兩。用新汲水一大盞。淘取汁。入蜜一匙。攪勻。頓服之。

又方。

上以烏賊魚骨。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清粥飲調下二錢。

又方。

生刺薊(三兩),生地黃(五兩)

上搗絞取汁。入白蜜一兩。煎三五沸。不計時候。溫服。

又方。

上以生葛根搗絞取汁。每服一小盞。宜頻服。以止為度。

又方。

上以刺薊根葉。搗絞取汁一中盞。分為二服。相次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