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十八 (8)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八 (8)

1. 治熱病後脾胃虛不思飲食諸方

夫熱病毒氣盛時。心胸煩躁。多服冷藥。及過於轉瀉。或飲冷水過多。水停心下。傷於胃口。病折以後。熱勢既退。脾胃乃虛。不能摧伏五穀。故不思飲食也。

白話文:

當身體發熱,病毒氣勢旺盛時,心胸會煩躁。如果服用太多寒涼的藥物,或者過度腹瀉,或是飲用太多冷水,這些因素都會導致水停留在心臟下方,損傷胃部。當病情好轉後,身體的熱勢消退,脾胃也會虛弱。脾胃虛弱,無法消化食物,所以才會沒有食慾。

治熱病後。脾胃虛。不思飲食。脅下有氣。腹肚不調。宜服人參散方。

人參(一兩去蘆頭),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沉香(一兩),黃耆(半兩銼),厚朴(二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白話文:

人參(去除鬚根的一兩) 枳殼(半兩,用麩炒至微黃,去除瓤) 甘草(半兩,烤製至微紅,磨碎) 沉香(一兩) 黃耆(半兩,磨碎) 厚朴(二兩,去除粗皮,塗抹生薑汁,烤製至香氣撲鼻)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

治熱病後。脾胃氣虛。四肢疼痛。不思飲食。宜服白朮散方。

白朮(一兩),麥門冬(半兩去心),黃耆(三分銼),人參(三分去蘆頭),前胡(三分去蘆頭),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桂心(半兩),白芍藥(半兩),白茯苓(一兩),當歸(半兩),半夏(半兩湯洗七遍去滑),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白朮:一兩 麥門冬:半兩,去除果核 黃耆:三分,切碎 人參:三分,去除根須 前胡:三分,去除根須 陳皮:一兩,用熱水浸泡,去除白色果肉,烘焙 桂心:半兩 白芍藥:半兩 白茯苓:一兩 當歸:半兩 半夏:半兩,用熱水洗七次,去除滑膩 甘草:半兩,炙烤至微紅,切碎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食前溫服。

治熱病後。脾胃氣不和。不思飲食。宜服溫中和氣。丁香散方。

丁香(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木香(半兩),訶黎勒(一兩煨用皮),人參(半兩去蘆頭),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

白話文:

丁香(6克) 甘草(3克,炙烤至微紅,切碎) 木香(3克) 訶黎勒(6克,煨過,只用果皮) 人蔘(3克,去掉蘆頭) 陳橘皮(3克,用熱水浸泡,去除白瓤,烘烤)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食前溫服。

治熱病後。脾胃氣虛。冷痰滯。不思飲食。宜服白茯苓散方。

白茯苓(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柴胡(半兩去苗),草豆蔻(一分去皮),半夏(半兩湯洗七遍去滑),枇杷葉(半兩拭去毛炙令微黃),厚朴〔半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微黃(香熟)〕

白話文:

  • 白茯苓:半兩
  • 人參:半兩,去除根須
  • 柴胡:半兩,去除根苗
  • 草豆蔻:一分,去皮
  • 半夏:半兩,用熱水洗七次去除黏液
  • 枇杷葉:半兩,去除葉毛,用火炙至微黃
  • 厚朴:半兩,去除粗皮,塗抹生薑汁炙烤至微黃(發出香氣)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棗二(三)枚。煎至五分。去滓。食前溫服。

治熱病後。脾胃氣虛。四肢乏力。骨節煩疼。口苦舌乾。不思食飲。宜服黃耆散方。

黃耆(一兩銼),人參(一兩去蘆頭),白茯苓(一兩),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枳殼(一兩麩炒微黃去瓤),訶黎勒(一兩煨用皮),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白朮(一兩),五味子(一兩)

白話文:

黃耆(15克,切片),人參(15克,去鬚),白茯苓(15克),陳皮(15克,用熱水浸泡後,去白色部分,烘烤),枳殼(15克,用麩子炒至微黃,去瓤),訶子(15克,煨後取皮),炙甘草(7.5克,烤至微微發紅,切片),白朮(15克),五味子(15克)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食前溫服。

治熱病後。脾胃虛冷。不思飲食。宜服人參丸方。

人參(一兩去蘆頭),白朮(半兩),木香(半兩),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五味子(一分),厚朴(半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白話文:

人參(一錢,去掉蘆頭) 白朮(半錢) 木香(半錢) 陳橘皮(一錢,用熱水浸泡,去掉白色果肉,烤乾) 五味子(一分) 厚朴(半錢,除去厚皮,塗上生薑汁,烤製至香熟)

上件藥。搗羅為末。煮棗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生薑湯下廿丸。

白話文:

將上方列出的藥材搗碎成粉末,與煮熟的棗肉混合揉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二十丸,於進食前用生薑湯送服。

治熱病後。脾胃氣冷。不思飲食。宜服草豆蔻丸方。

草豆蔻(一兩去皮),白朮(半兩),當歸(一兩銼微炒),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黃耆(三分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吳茱萸(一分湯浸七遍焙乾微炒),高良薑(半兩銼),厚朴(半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白話文:

草豆蔻(一兩,去除外皮) 白朮(半兩) 當歸(一兩,切成小片並微炒) 陳橘皮(半兩,用熱水浸泡,去除白色內皮後烘烤) 黃耆(三分,切成小片) 甘草(半兩,炙烤至微紅,切成小片) 吳茱萸(一分,用熱水浸泡七次,烘乾,微炒) 高良薑(半兩,切成小片) 厚朴(半兩,去除粗糙的外皮,塗上生薑汁,烘烤至香氣十足並熟透)

上件藥。搗細羅為末。以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粥飲下三十丸。

2. 治熱病大便不通諸方

夫熱病經發汗之後。汗出多則津液少。津液少則胃中乾結。熱在胃。所以大便不通。又有腑臟自生於熱者。此由三焦痞隔。脾胃不和。蓄熱在內。亦大便不通也。

白話文:

當發熱的疾病經過發汗治療後,如果出汗過多,就會導致體液減少,體液減少就會導致胃中乾燥,熱氣積聚在胃中,因此造成大便不通。此外,還有另一種情況是臟腑本身產生熱氣,這可能是由於三焦痞悶不通,導致脾胃不協調,熱氣蓄積在體內,也會引起大便不通。

治熱病。惡寒壯熱。大便不通。宜服犀角散方。

犀角屑(一兩),大麻仁(一兩),麥門冬(一兩半去心),黃芩(一兩),土瓜根(一兩),白蘚皮(一兩),梔子仁(一兩),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犀角粉(50克),大麻子(50克),麥門冬(75克,去核),黃芩(50克),土茯苓(50克),白蘚皮(50克),梔子仁(50克),川大黃(100克,切碎,微炒),甘草(25克,炙烤至微紅,切碎)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熱病。大便澀滯。妄語心煩。宜服大黃散方。

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枳實(半兩麩炒令黃色),羚羊角屑(一兩),川朴硝(一兩),黃芩(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大黃(一兩,切碎後炒至微焦) 枳實(半兩,炒熟至呈黃色) 羚羊角粉(一兩) 川朴硝(一兩) 黃芩(一兩) 甘草(半兩,炒至微紅後切碎)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五錢。用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熱病。腸胃壅熱。大便不通。宜服羚羊角散方。

羚羊角屑(一兩),麥門冬(一兩半去心),梔子仁(一兩),土瓜根(一兩),川大黃(一兩半銼碎微炒),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羚羊角粉(60克),麥門冬(90克,去核),梔子仁(60克),土茯苓(60克),川大黃(90克,搗碎後微炒),甘草(30克,炙製至微紅,搗碎)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熱病大便不通。宜服大麻仁丸方。

大麻仁(二兩研入),郁李仁(一兩湯浸去皮研入),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木通(一兩銼),羚羊角屑(一兩)

白話文:

  • 大麻子(2 兩,磨成粉)
  • 鬱李仁(1 兩,用熱水浸泡去除果皮,磨成粉)
  • 川大黃(2 兩,切碎,小火炒微黃)
  • 木通(1 兩,切碎)
  • 羚羊角屑(1 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末。入研了藥令勻。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溫水下三十丸。

白話文:

以上藥材,搗碎成粉末,放入研磨過的藥材中均勻混合,加入煉製的蜂蜜製成丸劑,狀似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不限時辰,以溫水送服三十丸。

治熱病。若十餘日不大便者。服承氣丸方。

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郁李仁(一兩湯浸去皮別研),枳實(一分麩炒令黃色),川芒硝(二兩),大麻仁(一兩研入)

白話文:

川大黃(一兩,切成小片並稍微炒一下) 郁李仁(一兩,用熱水泡軟後去皮,磨成粉) 枳實(一分,用麩皮炒至微黃) 川芒硝(兩兩) 大麻仁(一兩,磨成粉後加入)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溫水下三十丸。未利再服。

治熱病壅熱。大便不通。宜服三黃丸方。

黃連(一兩去須),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黃芩(一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溫水下三十丸。

治熱病後。風氣壅滯。胸膈聚痰。大便不通。宜服牽牛子丸方。

牽牛子(八兩四兩生四兩微炒搗羅取末四兩),木通(一兩銼),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桑根白皮(三分銼)

白話文:

牽牛子:生品8兩、微炒品4兩,搗碎取粉4兩。 木通:1兩,切碎。 青橘皮:半兩,用熱水浸泡,去除白色內瓤。 桑根白皮:3分,切碎。

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牽牛子末。都研令勻。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溫水下三十丸。以得通為度。

白話文:

把上述藥材搗碎成細末,加入牽牛子粉末。全部研磨均勻,用煉蜜和好,再搗三、二百次。搓成像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不限時間,用溫水送服三十丸。以通便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