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國禎

《御藥院方》~ 卷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三 (6)

1. 調中丸

治脾胃不和,內挾濕燠,煩躁發渴,不思飲食,頭目昏眩,小便不清,胸膈悶痞,脅肋䐜脹。

赤茯苓(去皮),白朮陳皮(去穰),桔梗豬苓(去皮),澤瀉黃芩大黃,桂(去粗皮,各一兩),枳殼(麩炒,去穰),葛根木通(各一兩半),半夏(湯洗),滑石(各二兩),黑牽牛(生用,六兩),

白話文:

赤茯苓(去皮)、白朮、陳皮(去除果肉)、桔梗、豬苓(去皮)、澤瀉、黃芩、大黃、桂花(去除外層粗皮,各一兩)、枳殼(麩皮炒製,去除果肉)、葛根、木通(各一兩半)、半夏(用湯洗淨)、滑石(各二兩)、黑牽牛(生用,六兩)

上為細末,水煮薄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不拘時候,溫水送下。

白話文:

把它弄得很細緻,用煮好的稀麵糊做成丸子,像梧桐子那麼大。每次服用三到五十粒,不限時間,用溫水送服。

2. 枳殼丸

治中焦氣澀,胸膈痞悶,食飲遲化,四肢困倦,嘔噦噁心,常服升降滯氣,消食化宿,祛痰逐飲,進美飲食。每服五十丸,溫生薑湯送下,食後。

白話文:

治療中焦氣機不暢,胸口悶脹,食物消化緩慢,四肢疲倦,嘔吐噁心。定期服用能升降滯氣、消食化積、祛痰、利水,增進食慾的藥物。每次服用五十丸,以溫熱的生薑湯送服,飯後服用。

三稜(炮),蓬莪朮(炮,各二兩二錢),白朮青皮(去白),陳皮(去白),白茯苓(去皮,各一兩半),檳榔木香枳殼(麩炒,去穰),半夏(湯洗七次,各一兩),黑牽牛(三兩炒),

白話文:

炮製的三棱(兩錢二分),炮製的蓬莪朮(兩錢二分),白朮、青皮(去白)、陳皮(去白)、白茯苓(去皮,各一錢五分),檳榔、木香、枳殼(麩炒,去穰)、半夏(湯洗七次,各一錢),炒黑牽牛(三錢)

上件為細末,水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3. 橘皮枳殼湯

治胸膈氣痞,短氣噎悶,不得升降。

枳殼(麩炒,去穰),半夏(不制,各二兩),陳皮(不去白,三兩),人參(一兩),

白話文:

枳殼(用麩皮炒香,去除內瓤),半夏(不經過炮製,各二兩),陳皮(不颳去內白,三兩),人參(一兩)

上各銼碎,每藥一兩,用泉水一升,生薑片子十餘片,同煎至八分一盞,去滓稍溫服,如大便澀,入白蜜少許,食後大劑。如上喘,用東流河水更妙。此是半夏湯。古語:上四味用泉水五大升,入白沙蜜四兩調勻,用杓揚藥水二百四十遍,煮取一大升,去滓,分作三服,一日當服盡,食後服之。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半夏、茯苓、甘草、生薑)磨成碎屑,每種一兩。用泉水一升,加入生薑片十餘片,煎至剩八分之一。過濾掉藥渣,稍稍溫熱後服用。

如果大便乾燥,加入少量蜂蜜。飯後服大量藥汁。

如果出現上氣喘促,使用東流河水煎煮效果更好。這就是半夏湯。

古語解讀:

古代的配方是:上述四味藥材用泉水五升,加入白沙蜜四兩攪拌均勻,用勺子將藥水攪拌二百四十次,煮沸取一升,過濾掉藥渣,分成三份,一天服用完畢。飯後服用。

4. 氣寶丸

治一切滯氣,腹中積聚,心胸痞滿,脹悶喘急及風邪久滯,痰涎咳嗽,酒食有傷,脾胃滯氣,膀胱寒氣攻注體背,腰脊痛重,不可俯仰。大行順一切滯氣,為氣藥之寶,因名氣寶。舶上茴香(揀淨,銀石器內用紙隔炒香,二兩),陳皮(湯去白,焙,一兩),大檳榔(一兩),木香(一分,四味同研,羅為末),黑牽牛(四兩,揀淨,用吳茱萸二兩,慢火同炒茱萸焦,只取牽牛子,一向杵取末,二兩),

白話文:

治療各種氣滯、腹中積聚、心胸悶脹、嘔吐憋悶、呼吸急促,以及長期風邪困擾、痰涎咳嗽、酒食損傷脾胃、膀胱寒氣侵襲背部、腰脊疼痛嚴重、無法俯仰。

大行氣可以順利排出體內一切氣滯,是氣藥中的珍寶,因此被稱為「氣寶」。

舶上茴香(挑乾淨,用銀器或石器盛裝,隔紙炒香,二兩),陳皮(用熱水洗去白色部分,烘乾,一兩),大檳榔(一兩),木香(一分,上述四味藥材研磨成細末),黑牽牛(四兩,挑乾淨,用吳茱萸二兩,小火慢炒至吳茱萸焦黑,只取黑牽牛子,搗碎成細末,二兩)。

上件藥末同共拌勻,煉蜜和劑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米飲或木香湯下。有痰即用檳榔末半分,水半盞,煎數沸,放溫下藥。欲微疏利,加至三十丸至四十丸,看虛實,稍空腹服之。

白話文:

將這些藥材的粉末混勻,用蜂蜜調和製成丸劑,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 10-15 丸,用米湯或木香湯送服。如果有痰,就用檳榔末半錢,水半碗,煮沸幾次,待溫熱後送服藥物。如果想微微通便,可以增加至 30-40 丸,根據虛實狀況調整,稍微空腹服用。

5. 法制生薑散

治飲酒過多,或生冷停滯,嘔逆噁心,不欲飲食。

生薑(十兩,切作片,用青鹽摻過,再白麵拌浥,焙乾用之),桂(去粗皮),青皮(去白),陳皮(去穰),半夏(生薑制),白朮(各一兩),丁香木香蓽澄茄(各二兩半),縮砂仁白豆蔻仁,白茯苓(各一兩半),甘草(炙),葛根(各半兩),

白話文:

生薑(500 克,切片,用青鹽醃製,再用麵粉拌勻,烘乾備用) 桂皮(去粗皮) 青皮(去白皮) 陳皮(去果肉) 半夏(用生薑炮製) 白朮(各 50 克) 丁香 木香 蓽澄茄(各125 克) 縮砂仁 白豆蔻仁 白茯苓(各 75 克) 甘草(炙制) 葛根(各 25 克)

上件為細末。每服一二分,不拘時候,溫酒調下。

6. 丁皮丸

行滯氣。利胸膈,進飲食。

丁香皮,陳橘皮(去白),京三稜(煨,切),檳榔(各一兩),青木香(一分),麝香(另研,二兩),蓬莪朮(煨切,半兩)

白話文:

中醫古文:

丁香皮,陳橘皮(去白),京三稜(煨,切),檳榔(各一兩),青木香(一分),麝香(另研,二兩),蓬莪朮(煨切,半兩)

  • 丁香花苞外側的樹皮
  • 陳放過的橘子皮(去掉內側白色部分)
  • 煨製並切片的京三稜(一種藥草)
  • 檳榔果實(各一兩)
  • 青木香(一分)
  • 另磨成粉末的麝香(二兩)
  • 煨製並切片的蓬莪朮(半兩)

上件搗羅為粗末,微炒再搗為細末,水煮麵糊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七丸至十丸,不計時候,溫生薑湯送下。胸膈滿悶,用橘皮湯嚼破十丸,下七丸,或加至六十丸至八十丸。如胸中滿悶,用橘皮湯嚼破二十丸,下五十丸,不計時候。

白話文:

上面所提到的藥品羅,先搗碎成粗末,稍微炒一下再搗成細末,用水煮麵糊與細末做成丸子,大小如綠豆。每服用七到十丸,不拘時間,用溫熱的薑湯送服。如果胸口悶塞,用橘皮湯嚼碎十丸,再服用七丸,或者增加劑量至六十到八十丸。如果是胸口悶塞嚴重,用橘皮湯嚼碎二十丸,再服用五十丸,不拘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