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炳章

《增訂偽藥條辨》~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土大黃(一)

大黃,《本經》謂之黃良,後人謂之將軍,以其有伐邪去亂之功也。古人以出河西、隴西者為勝,今以莊浪所產者為佳,故一名莊大黃。莊浪縣即古涇原隴西地,至川中所出有錦紋者亦可用。味苦氣寒,色黃臭香,紫地有錦紋,方堪入藥。若此種土大黃,中微淡不黃,只可用為香料。蓋其性不能通利,若誤服之,且能燥腸護穢,當細辨之。

炳章按:大黃,九十月出新。陝西、甘肅涼州衛出者,堅硬緊結、色黃、頭起錦紋似冰旋斑為最佳,故俗名錦紋大黃。河南西寧州出者,形狀與前相類似,質略鬆,或曰中大黃;四川出者空松,為馬蹄大黃,最次;山西亦出,名味黃,久而變黑,更次;皆不堪藥用。鄭君所云土大黃,或即此類也。

2. 附子(二)

附子,以蜀地綿州出者為良。氣味辛熱,有大毒。主治風寒咳逆,邪氣寒熱,踒躄拘攣,膝痛不能行步。破癥堅積聚、血瘕金瘡。今陝西亦蒔植附子,謂之西附,性雖辛溫,而力稍薄,不如生於川中者土厚而力雄也。聞肆中有一種洋附混售,性味既劣,力量更遜,一經炮製,既難辨識,不免害人。更有一種臭附,尤不可用,慎之,慎之。

炳章按:附子,八九月出新。四川成都彰明產者為川附,底平有角,皮如鐵,內肉色白,重兩許者,氣全最佳。性潮,鮮時用鹽漬醃,蓋不醃易爛。然經鹽漬過,性味已失,效力大減,景岳先生已辨之詳矣。陝西出者為西附,黑色干小者次。

3. 天雄(三)

天雄,氣味亦是辛熱,有大毒。《本經》主治稍異而旨則同。凡附子種在土中,不生側子,經年獨長大者為天雄,仍是蜀地綿州所產者為勝。近今每有以厚附偽充,施之重證必不能奏效矣。

炳章按:天雄與附子同物,亦產四川彰明者良。凡長大端正,不生側枝,獨長本身,每個在三兩上下者,即名天雄,非別有一物也。厚附片,乃四川鮮附子制而切片,不經咸漬洗漂,效力且比本漂淡附片勝數倍。凡用淡附片二錢,厚附片只能用一錢,因其力猛也。

4. 麻黃(四)

麻黃,始出晉地,今滎陽、汴州、彭城諸處皆有之。氣味苦溫,無毒。春生苗纖勁直,外黃內赤,中空有節,如竹形,宛似毛孔,故為發表出汗聖藥。市肆有以蓆草偽充,氣味既別,力量毫無,重症用之,不免貽誤。

炳章按:麻黃,九十月出新。山西大同府、代州、邊城出者肥大,外青黃而內赤色為道地;太原陵坵縣及五臺山出者次之;陝西出者較細,四川滑州出者黃嫩,皆略次;山東、河南出者亦次。惟關東出者,細硬蘆多不入藥。若蓆草偽充,更為害人矣。

5. 北乾薑(五)(俗省作姜)

土北姜,溫州所產,質松不結,味淡不辛。又有一種洋北姜,氣味尤劣,更不可用。按北乾薑,氣味辛溫,其色黃白兼見,仍手足太陰之溫藥也。凡制乾薑、炮姜,當以三衢開化產者為佳。用母姜水浸,曬乾。以肉厚而白淨、結實明亮如天麻者良,故又名白姜。近今藥肆,且有以傷水變味之生薑曬乾炮用,未免有名無實,誤人匪淺。

炳章按:乾薑,湖南均州出,小、雙頭內白色為均姜,最佳。浙江台州出者,為臺姜,個小,肉黃黑色者次。其他江南、江西、寧國、四川皆出,總要個大堅實、內肉色白為佳。

6. 高良薑(六)

陶隱居言,高良薑始出高良郡,故得此名。《別錄》云:氣味辛,大溫,無毒。主治暴冷,胃中冷逆,霍亂腹痛。近有偽品色黑而暗,不黃,根瘦,無味,非高良所產,不可用,用之反有害矣。

炳章按:高良薑,廣東海南出者,皮紅,有橫節紋,肉紅黃色,味辛辣,為道地。出貨多,用途少,偽者鮮見。《南越筆記》云:高良薑出於高涼,故名。根為高良薑,子即紅豆蔻。子未圻,含胎,鹽糟,經冬,味辛香入饌。又云:凡物盛,多謂之寇,是子如紅豆而叢生,故名紅豆蔻。

今驗此花深紅如灼,與《圖經》「花紅紫色」相吻合。花罷結實,大如白果,有稜。嫩時色紅綠,子細如橘瓤,所謂含胎也。老則色紅,即草木狀之生薑。《楚辭》之杜若也。

7. 川椒(七)

川椒,《本經》名蜀椒,列於中品。產於巴蜀,顆如小豆而圓,皮紫赤色,皮厚而里白,味極辛烈而香。凡閉口者去之。近有土椒,色黑無味,又安能溫中散寒乎?

炳章按:花椒,山野自出,干高五六尺至丈餘,梗生小刺,葉為對生羽狀複葉。春日開小花,黃綠色,初夏結實圓小,始色青綠,熱則變赤,裂開香氣甚烈,即《本草》所謂之椒紅也。產地首推中州,名曰南椒,顆粒大,外紫里白,氣味濃厚,椒多目少,最佳。江浙間釀酒家皆需此。

產於蜀者名川椒,產於秦嶺者名秦椒,顆粒略小尚佳。產于山東即墨縣者,名東椒,又名女姑椒,色紅黑,氣味較薄,為次;江淮間產者,名土椒,色青黑,粒小味淡,更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