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立齋

《本草詳節》~ 卷之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2)

1. 火麻仁

(即大麻子中仁)

味甘,氣平。生各處。骨可作炬心,皮堪績布。入脾、胃、大腸經。凡使,極難去殼,以帛包置沸湯中,浸至冷取出,垂井中一夜,勿著水,日中曬乾,於新瓦上挼去殼,簸揚取仁,粒粒皆完。

主大腸風熱結燥,小便淋閉,皮膚頑痹風癩,骨髓疼痛,風水腹大,腰臍重痛,中風汗出,嘔逆,消渴,妊娠心痛腹痛,逆生倒產,產後惡露不盡,小兒赤白痢。

按:火麻仁,木谷也,而治風,同氣相求也。陽明病汗多,胃熱便難,三者皆燥也,故用以通潤,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麻仁之甘,以緩脾潤燥,古方代脈用之,以其復血脈而益中氣也。

2. 罌粟殼

味酸、澀,氣微寒。生各處。花開紅白二種,子結千百粒一罌,細如葶藶。凡使,醋炒,忌多用。

主胸膈稠痰凝塞,致食不下,止瀉痢,固脫肛,斂肺,澀精,及心腹筋骨諸痛。

按:罌粟殼,收斂固氣,故能入腎,主骨病。其治咳、痢二症,須先散邪行滯,去其病根,然後投之,否則閉塞邪氣。得補愈甚,變症作而淹延不已,豈藥之罪歟?

3. 飴糖

味甘,氣大溫。諸米皆可造,惟糯米作者入藥,粟米次之。入脾經。凡使,用膠飴,色紫如琥珀,牽成者不用。

主補虛冷,益氣力,消痰,潤肺,止嗽,撲損瘀血,熬焦酒服,能下惡血,解附子、草烏頭毒。

按:飴糖,成於濕熱,過用之亦動火生痰,凡中滿吐逆、酒病、牙疳,咸忌之,腎病尤不可服。

4. 稻米

(附:稈、泔)

味苦,氣平。即粳米之糯者。

主溫中,止泄,縮小便,收自汗,發痘瘡。

按:糯米性溫,為補脾胃、益肺氣之谷。釀酒則熱,熬餳更甚,脾肺虛寒者宜之,若素有痰熱風病,及脾病不能轉輸,食之最能發病成積。

附:稈,味辛、甘,氣熱。主黃病如金色,煮汁浸之,仍以谷芒炒黃為末,酒服;燒灰浸水,飲,止消渴;淋汁,浸腸痔;藉靴,去寒濕氣。

附:泔,味甘,氣涼。主煩渴,霍亂,解毒,消鴨肉積。

5. 粳米

(附:米泔、炒米湯、秈米、秈稈)

味甘、苦,氣平。種近百,各各不同,有早、中、晚三收,以晚白米為第一。凡使,新者動氣,陳者下氣。

主溫中和胃,長肌肉,壯筋骨。煮汁,主心痛,止渴;合芡實作羹益精志,強耳目。常食干粳,令人不噎。

按:粳米,天生所以養人,非諸草木可比,其有益於脾胃所不待言,古人白虎湯桃花湯竹葉石膏湯用之,正恐寒涼之藥,有礙中州,藉之為助正氣,如此直截一言可了,好古之云,則多歧亡羊矣。

附:米泔,主止煩渴,利小便,涼血。風熱赤眼,睡時冷調洗肝散菊花散服之。

附:炒米湯,主益胃,除濕。

附:秈米(即早收黏稻),主溫中益氣,養胃和脾,除濕止泄。

附:秈稈,主殺反胃生蟲。

6. 粟米

(附:泔)

小米。味鹹,氣微寒。種類數十,大抵早粟皮薄米實,晚粟皮厚米少。凡使,惟用陳者。

主養腎氣,去脾胃中熱,止胃熱消渴,利小便,霍亂熱腹痛,泄痢,鼻衄,解諸毒。

附:泔,汁主霍亂轉筋,卒熱心煩,飲之立瘥,胃冷者不宜。酸泔及澱,洗瘙疥殺蟲;和臭樗皮煎服,治小兒疳痢。

7. 秫米

味甘,氣微寒。即粟米之糯者。

主寒熱,利大腸,療肺瘧,及陽盛陰虛,夜不得眠,及食鵝鴨成瘕,妊婦下黃汁,敷漆瘡。

按:秫者,肺之谷也,故能去寒熱,利大腸。大腸者,肺之合,而肺病多作皮寒熱也,《千金》治肺瘧方用之,取此義也。岐伯治陽盛陰虛,夜不得瞑,半夏湯用之,取其益陰氣而利大腸也,大腸利則陽不甚矣。但動風壅氣,不宜多食。

8. 粱米

有黃、白、青三種:黃粱,味甘,氣平;白、青粱,味甘,氣寒。粱皆粟類,細論仍別。黃粱,穗大毛長,穀米俱□於白粱,而收子少,食之香美,勝於諸粱。白粱,亦穗大毛長,而谷粗扁長,不似粟圓米白而大,香美亞於黃粱。青粱,殼穗有毛而粒青,米亦微青,而細於黃白粱,早熟收薄,味短色惡,故人少種之。

主益氣,補中。

按:粱米,調和脾胃,力倍諸谷,惟黃獨優者,蓋得中和之氣多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