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本草徵要》~ 第四卷 (4)

回本書目錄

第四卷 (4)

1. 芡實

味甘、性平,無毒。入脾、腎二經。

補腎固精,而遺濁有賴,益脾養氣,而泄瀉無虞。使耳目聰明,愈腰脊痠痛。

稟水土之氣以生,獨於脾腎得力。小兒不宜多食者,以其難消也。

2. 赤豆

味甘、酸,性平,無毒。入心、小腸二經。

利水去蟲,一味磨吞決效。散血排膿,研來醋敷神良。止渴行津液,清氣滌煩蒸。通乳汁,下胞衣,產科要矣。除痢疾,止嘔吐,脾胃宜之。

赤豆,心之谷也,其性下行,入陰分,通小腸,治有形之病,消瘕散腫,雖潰爛幾絕者,為末敷之,無不立效。

久服赤豆,令人枯燥,肌瘦、身重,以其行降令太過也。

3. 綠豆

味甘、性寒。入肝經。反榧子殼,惡鯉魚

解熱毒而止渴,去浮風而潤膚。利小便以治脹,厚腸胃以和脾。

綠豆屬木,通於厥陰,解毒之功,過於赤豆,但功在綠皮,若去殼,即壅氣矣。

胃寒者,不宜食。

4. 黑豆

味甘、性平,無毒。入腎經。

活血散風,除熱解毒。消水腫歷節,能聰耳明目。

甘草黑豆伍用,能解百藥毒。蓋甘草和中,黑豆散熱,又均能解毒也。蘇頌云:「古稱大豆解百藥毒,試之不然。又加甘草,其驗乃奇」。今以二藥加骨碎補治中毒耳聾,得效。

5. 扁豆

味甘、性溫,無毒。入脾經。去皮,炒。

補脾胃而止吐瀉,療霍亂而清濕熱。解諸毒大良、治帶下頗驗。

色黃味甘,得乎中和,脾之谷也。能化清降濁,故有消暑之用。皮如粟色者,不可入藥。

傷寒邪熾者,禁用。

花、葉:均對暑期瀉、痢有益。

藤:治轉筋。

6. 豆豉

(見發散)

7. 飴糖

味甘,性溫,無毒。入脾經。

止嗽化痰,千金方每嘉神效。脾虛腹痛,建中湯累奏奇功。瘀血熬焦和酒服,腸鳴須用水煎嘗。

飴糖,雖能補脾潤肺,然過用之,反能動火生痰,凡中滿、吐逆、酒病、牙疳,咸忌之。

8. 白沙糖

味甘、性寒,無毒。入脾經。

生津解渴,除咳消痰。補脾緩肝,和中潤肺。

中滿者少用。

9. 紅沙糖

味甘、性寒,無毒。

功用與白者相仿,和血乃紅者獨長。(紅白二種,皆蔗汁煎成。)

多食能損齒生蟲。作湯下小兒丸散者繆矣。

10. 蜂蜜

味甘、性平,無毒。入脾經。忌生蔥。凡蜜一斤,入水四兩,磁器中煉去沫,滴水不散為度。

和百藥而解諸毒。安五臟而補諸虛。潤大腸而悅顏色,調脾胃而除心煩。同薑汁行初成之痢,同薤白塗湯火之瘡。

採百花之英,合雨露之氣釀成。其氣清和,其味甘美,虛實寒熱之正,無不相宜也。

大腸虛滑者,雖熟蜜亦在禁例。酸者,食之令人心煩;同蔥食害人;同萵苣食,令人利下;食蜜飽後,不可食醋,令人暴亡。

11.

味酸,性溫,無毒。入肝經。澆紅炭而聞氣,產婦房中常起死。塗癰疽而外治,瘡科方內屢回生。消心腹之疼,症積盡破。殺魚肉之毒,日用恆宜。

陳藏器曰:「多食損筋骨、損胃、損顏色。」

12. 食鹽

味鹹,性寒,無毒。入腎經。

擦齒而止痛,洗目而去風。二便閉結,納導隨通。心腹煩疼,服吐即愈。治疝與辟邪有益,痰停與霍亂無妨。潤下作咸,咸走腎。喘嗽、水脹、消渴,大忌食鹽,或引痰生,或凝血脈,或助水邪,多食損顏色,傷筋力。故西北人不耐咸,少病多壽,東南人嗜咸,少壽多病。青鹽,功用相同,入肝散風。

13. 胡椒

味辛,性大熱,有毒。入胃、大腸二經。

溫中下氣,消風去痰。食積與快膈稱良,腹痛與胃寒共治。

陰虛火旺之人忌用。畢澄茄即胡椒之大者,乃一類二種,亦易僭上。

14. 茶葉

味甘、苦,性微寒,無毒。入心、肺二經。畏威靈仙土茯苓,惡榧子

消食下痰氣。止渴醒睡眠。解烤炙之毒,消痔瘻之瘡。善利小便,頗療頭疼。

稟土之清氣,兼得春初生髮之意,故其所主,皆以清肅為功,然以味甘不澀,氣芬如蘭,為良。茶稟天地至清之氣,產於瘠砂之間,專感云露之滋培,不受纖塵之滓穢,故能清心滌腸胃,為振發之品。昔人多言其苦寒,不利脾胃,及多食發黃消瘦之說,此皆語其粗惡苦澀者耳。故入藥須擇上品,方有利益。茶子:研末吹鼻,治頭腦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