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本草徵要》~ 第四卷 (3)

回本書目錄

第四卷 (3)

1. 硼砂

(見咽喉藥)

2. 赤石脂

(見澀大腸)

3. 爐甘石

味甘,性溫。煅。水飛。

散風熱而腫消,祛痰氣而翳退。

金銀之氣所結,為眼科要藥。

4. 銅青

味辛、酸,無毒。入肝經。

內服:眼科主風熱之疼;外科止金瘡之血;內科吐風痰之聚;女科理血氣之痛。殺蟲有效,疳證亦宜。

色青入肝,專主東方之證,然服之損血。

5. 胡麻

味甘,性平,無毒。入肝、脾、腎三經。其色如醬,其狀如蝨。九蒸,曬。

養血潤腸,燥結焦煩誠易退。補中益氣,風淫癱瘓豈難除。堅筋骨,明耳目,輕身不老。長肌膚,填腦髓,辟穀延年。

補陰是其本職。又去風者,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也。李廷飛雲,風病人久服,步履端正,語言不謇。神農收為上品。道書載其功能,洵服食之佳品。但令人腸滑,得白朮並行為勝。

胡麻即黑芝麻,除上述者外,又能補肝腎,能潤五臟,虛風眩暈,病後虛羸,鬚髮早白,產婦乳少,常服之,均有益。

6. 麻油

味甘,性微寒,無毒。

熟者利大腸,下胞衣。生者摩瘡腫,生禿髮。

生者,不宜過食。脾虛作瀉者忌之。

7. 粳米

北粳涼,南粳溫。白粳涼,紅粳溫。晚稻得金氣多,更涼。得宇宙之沖氣,養生人之後天。色白而入肺清熱,煮汁則止渴除煩。新米動氣,胃強者何礙,陳廩沖淡,脾虛者宜餐。

仲景白虎、桃花竹葉石膏三湯,並用之,以清熱補不足也。

8. 糯米

味甘,性溫。釀酒則熱,熬湯更甚。

脾虛最補,肺寒可瘳。大便既堅,而小便又縮。痘瘡雖發,而自汗能收。

糯米,雖大補脾肺寒虛。但性極黏滯,病人及小兒不宜多食。

9.

《名醫別錄》分載黃梁、白粱與青粱。分述於下:

①黃,粱,米

味甘,性平,無毒。

益氣安中,治痹止泄,利小便,除煩熱。

②白,粱,米

味甘,性微寒,無毒。

除胸膈熱,益氣和中。緩筋骨,止煩渴。

③青,粱,米

味甘,性微寒,無毒。

補脾益胃,補中益氣。利小便,止泄痢。

蘇頌云「諸粱比之他谷,最益脾胃。」又能利水益腎,故《名醫別錄》謂青粱煮粥食之輕身長年。

10. 粟米

小米。味鹹,性微寒,無毒。入脾、胃、腎三經。

補氣,養腎。開脾胃,益丹田,利小便而稱良,治反胃與熱痢。李時珍云「粟之味鹹淡,氣寒下滲,腎之谷也。腎病宜食之。虛熱、消渴、泄痢,皆腎病也。滲利小便,所以泄腎邪也。降胃火,而脾胃之病宜食之。」

11. 小麥

味甘,性平。

益心神,養胃氣。

以淮產者為佳,無壅滯生熱之慮,有涼心潤燥之功。故能治婦人臟燥。

浮麥,即水淘浮起者。除虛熱,斂心津。汗乃心之津液,養心退熱,津血不為火擾,則可無自汗盜汗之慮矣。

12. 黍米

味甘、性溫、無毒。入肺、脾、胃三經。

甘溫益氣,補肺補中。鵝口杖瘡,均堪外用。

孟詵謂「燒灰和油塗杖瘡,止痛不作瘢」。李時珍謂「嚼濃汁塗小兒鵝口瘡有效。」

13. 稷米

味甘,性寒、無毒。入脾、胃二經。

安中益氣,利胃宜脾。涼血解暑,闢除瘟疫。補諸不足,解苦瓠毒。

孫真人云「稷,脾之谷也,脾病宜食之。」

14. 秫米

味甘,性微寒,無毒。入肺、脾、大腸三經。

利大腸,治筋攣。陽盛陰虛,夜不得眠。伍以半夏,睡足神安。

亦可單用,煮粥食之,頗益人。

15. 菰米

一名茭米,又名雕苽、雕菰。管子謂之雁膳。味甘,性冷,質滑,無毒。入肺、胃、腎三經。

調腸胃,除熱煩。止渴滋口燥,生津潤嗌乾。咽喉患者食之,滑利易於過關。

此即茭白所結之穎果,如針狀,作飯香脆,荒年且可濟飢。

根名茭白,詳見菜部,另列專條。

16. 薏苡仁

味甘,性微寒,無毒。入肺、脾二經。淘淨,曬,炒。

健脾益胃,排膿除痹。祛風濕,理腳氣拘攣,保燥金,治痿癰咳嗽。瀉痢不能缺也,水脹其可廢乎。

薏仁得地之燥,稟秋之涼,能燥脾濕,善祛肺熱。

大便燥結,因寒轉筋,及妊娠者並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