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本草徵要》~ 第四卷 (5)

回本書目錄

第四卷 (5)

1.

味苦、甘、辛,性熱,有毒。入肺、胃二經。

通血脈而破結,厚腸胃而潤肌。宣心氣以忘憂,助膽經以發怒。善行藥勢,可御風寒。

少飲則和血行氣,壯神消愁,過飲則損胃耗血,生痰動火。故沉湎無度,醉以為常者,輕則致疾,重則亡身。此大禹所以疏儀狄,周公所以著酒誥也。燒酒散寒破結,損人尤甚。

2. 薯蕷

一名山藥。味甘,性平,無毒。入心、脾、腎三經。蒸透用。

益氣長肌,安神退熱。補脾除瀉痢,補腎止遺精。

山藥得土之沖氣,稟春之和氣,故主用如上,但性緩,非多用不效。

山藥與面同食,不能益人。尚有藤上之珠芽、名零餘子、另立專條。

3. 零餘子

味甘、性平、(偏於溫)無毒。入肝、腎二經。即山藥藤上之珠芽,俗稱山藥果子。生曬乾,切碎入藥。若作食療,煮熟,去皮,蘸糖食。

補脾益腎,而重點在腎。聰耳明目,具防老之能。強健腰部,濟弱扶傾。挽救虛損,轉瘦為豐。餒者啖之不飢,老人食之駐顏。

陳藏器云:「零餘子,功用強於薯蕷。」李時珍云:「勝於山藥,美於芋子。」

4. 百合

味甘,性微寒,無毒。入心、肺二經。花白者入藥。

保肺止咳,驅邪定驚。耳聾耳痛,百合諸病。止涕淚多,利大小便。

心主鎮定,邪不能侵。肺相清肅,咳嗽可療。涕淚,肺肝熱也。二便不通,腎經熱也。清火之後,復何患乎。仲景云:「行住坐臥不定,如有神靈,謂之百合病,以百合治之,是亦清心安神之效歟。」

百合潤肺,能通二便,中寒下陷者忌之。

5. 芋艿

一名蹲鴟,旁生小者曰芋子。味甘、辛,性平,質滑,生則有毒。入胃、大腸二經。

寬胃下氣,利腸通閉,散結消瘰癧,補中充肌膚。止熱渴,敷燙傷。

多食反能滯氣困脾。患瘰癘者,可常作食療。

6. 慈姑

又作茨菰。味甘、微苦,性微寒,無毒。入肺、肝二經。

清肺而止咳嗽痰血,和血而治產後血悶。

須去皮煮熟食。其葉又可作藥引,風熱咳嗽方中,加用一至三片為引,有良效。搗爛可塗丹毒。

7. 茭白(附茭草)

正名為菰,又作菰菜、茭筍。味甘,性冷,質滑,無毒。入肺、脾、胃、腎四經。

去煩熱,利五臟。開胃口,通兩腸。滋人齒,除目黃。

茭白為菜蔬之一,與鯽魚為羹,能開胃口。又能治咽中潰爛,口舌生瘡。

茭草:即菰葉。《日華諸家本草》謂其「利五臟」。

8. 紫菜

味甘、咸,性寒,無毒。入肺經。

清煩滌熱,化痰軟堅。和血下氣,開胃加餐。治少寐,利咽喉。除腳氣,醫咳嗽。散結氣,消癭瘤。

《食療本草》云:「若熱氣塞咽喉者,汁飲之。」干嚼能治肺癰初起,咳唾臭痰。又能兼利小便。

9. 蓴菜

味甘,性寒,無毒。入脾、胃、肝三經。

清胃脘之熱逆,逐停聚之水濕。降浮上之陽氣,宜老人之服食。消痰除煩,解毒清熱。安下焦,調消渴。

此菜涼滑鮮美,故張翰見秋風而動故鄉蓴鱸之思。多食令人嗜睡,故難寐之人,佐餐有益。

以其質滑。咽部欠爽利者,用之亦宜。

10. 蕨菜

味甘,性寒,質滑,無毒。入心、脾二經。

泄陽氣,利水道。降而不升,靜而止燥。令人入睡,消除煩惱。饑年代谷,可以免夭。氣壅經絡,用之多效。

難以入睡或睡而不實,多慮者,常食此物有效。

11. 香椿頭

即椿之嫩芽,味微苦,性偏溫。

嫩芽瀹食,祛毒消風。

李時珍謂:「椿葉無毒。」然亦不可多食。

12. 木耳

味甘,性平。入胃、大腸二經。

利五臟,和胃腸,活血脈,使血涼。治出血,醫痔瘡。

以楮、槐、榆、柳、桑五種樹上所生者為良。常食有益。

13. 葛仙米

味甘、淡,性寒。

清神解熱,清膈利腸。能消痰火,可醫夜盲。亦作外治,湯火燙傷。為羹入饌,鮮爽清香。

此為藻體,商品中常夾有沙子,宜撿淨再用。

14. 韭菜

味辛、性溫,無毒。

固精氣、暖腰膝,強腎之功也。止瀉痢,散逆冷,溫脾之力歟。消一切瘀血,療喉間噎氣。

韭根搗汁,去瘀血,治反胃。

韭子:固精生精,助陽止帶。

古方用韭,專治瘀血,蓋酸入肝,辛能散,溫能下也。多食則神昏目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