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豆散

HEI DO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六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19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16%
脾經 16%
肺經 16%
心經 12%
肝經 12%
胃經 12%
大腸經 8%
小腸經 4%
膀胱經 4%
腎經
脾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黑豆散 」,主要成分包含黑豆、川楝子、烏梅、甘草、乾薑、罌粟殼,具有治療腹瀉的功效。

黑豆具備祛風除濕、活血化瘀、清熱解毒、健脾胃、解毒、活絡止痛、利水滲濕等功效。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可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川楝子具備舒肝行氣止痛、驅蟲的功效,可治療胸脅、腹脹痛,疝痛,蟲積腹痛等。

烏梅具有固澀收斂、驅蟲殺蟲、生津止渴、止咳平喘、止血、止瀉、止嘔等功效。乾薑則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感冒、腹痛、腰痛、脾胃寒證、消化不良、腹瀉、吐血、便血、崩漏、經血不調、痛經、月經過多、咳嗽氣喘痰多清稀等病症。罌粟殼具備止瀉、止痛、鎮靜、催眠等功效,可鎮靜止痛,治療急性腹瀉、久瀉不止、痢疾等。

中藥方劑「 黑豆散 」以黑豆為主藥,輔以川楝子、烏梅、甘草、乾薑、罌粟殼等藥材,具有治療腹瀉的功效。

總結:中藥方劑「 黑豆散 」由多種藥材組成,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舒肝行氣止痛、驅蟲、固澀收斂、驅蟲殺蟲、生津止渴、止咳平喘、止血、止瀉、止嘔、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黑豆散主要用於治療腹瀉,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舒肝行氣止痛、驅蟲、固澀收斂、驅蟲殺蟲、生津止渴、止咳平喘、止血、止瀉、止嘔、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傳統服藥法


熟煮大豆2-3合。
取汁服之。
方中大豆用量原缺,據《治痘全書》補。

方劑組成解釋


黑豆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消腫的功效;川楝子具有清熱燥濕、止瀉的功效;烏梅具有生津止渴、收斂止瀉的功效;甘草具有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功效;乾薑具有溫中散寒、止瀉的功效;罌粟殼具有止瀉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收斂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黑豆散, 出處:《聖惠》卷九十。 組成:黑豆2兩,大麻仁2兩。 主治:小兒頭面身體生瘡。

黑豆散, 出處:《證類本草》卷二十五。 組成:熟煮大豆2-3合。 主治:小兒斑瘡、豌豆瘡。

黑豆散, 出處:《得效》卷六。 組成:小黑豆(炒)、川楝子、烏梅、甘草、乾薑、罂粟殼2個(去蒂萼瓤)。 主治:下痢。

黑豆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四。 組成:雄黑豆1兩,桑條東枝(銼碎)1兩,栗楔(銼碎)1兩(以上3味用醋拌于瓷器內,炒存性),楓香脂(研)1分,龍骨(研)1分,虎骨(酥炙)半兩。 主治:傷折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