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機

《石山醫案》~ 卷之上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上 (5)

1. 咳嗽

一人形長色蒼瘦,年逾四十。每遇秋涼,病痰嗽,氣喘不能臥,春暖即安,病此十餘年矣。醫用紫蘇、薄荷荊芥麻黃等以發表,用桑白皮石膏滑石半夏以疏內,暫雖輕快,不久復作。予為診之,脈頗洪滑。

白話文:

有一個人,身材較高,皮膚蒼白瘦削,年齡超過四十。每逢秋涼,就會得痰喘之病,氣喘得無法躺下,到了春天時病情就會好轉。這個病症已經持續十幾年了。醫師使用紫蘇、薄荷、荊芥、麻黃等藥物來發散風寒,用桑白皮、石膏、滑石、半夏等藥物來疏通體內。雖然暫時會感到稍好,但過不久又會復發。我為他診脈,脈象頗為洪滑。

曰:此內有鬱熱也。秋涼則皮膚緻密,熱不能發泄,故病作矣。內熱者,病本也。今不治其本,乃用發表,徒虛其外,愈不能當風寒;疏內,徒耗其津,愈增鬱熱之勢。遂以三補丸加大黃酒炒三次,貝母、瓜蔞丸服,仍令每年立秋以前服滾痰丸三五十粒,病漸向安。

白話文:

醫生說:這(患者)體內有鬱積的熱氣。秋天涼爽時,皮膚緊緻,熱氣無法發散,所以疾病發作了。體內鬱熱是疾病的根本原因。現在不治療根本,只用發散外表的藥物,只會虛耗體表,更無法抵禦風寒;疏通體內,只會耗損體液,反而增加鬱熱的勢頭。因此,用三補丸加入大黃酒中炒三次,服用貝母、瓜蔞丸,還讓他每年立秋前服滾痰丸三五十粒,病情逐漸好轉。

一婦年逾五十,其形色脆弱。每遇秋冬、痰嗽氣喘,自汗體倦,臥不安席,或嘔噁心。診之,脈皆浮緩而濡。

曰:此表虛不御風寒,激內之鬱熱而然。遂用參、耆各三錢,麥門冬白朮各一錢,黃芩、歸身、陳皮各七分,甘草、五味各五分,煎服十餘帖而安。每年冬寒病發,即進此藥。

白話文:

他說:這個症狀是因為身體虛弱抵抗不了風寒,導致體內的鬱熱發作。於是使用人參、黃耆各三錢,麥門冬、白朮各一錢,黃芩、當歸身、陳皮各七分,甘草、五味子各五分,煎服十幾天後便痊癒。每年冬天症狀發作時,便服用此藥。

次年秋間,滯下,腹痛後重,脈皆濡細稍滑。

予曰:此內之鬱熱欲下也。體雖素弱,經云有故無損。遂以小承氣湯,利兩三行。腹痛稍除,後重未退。再以補中益氣湯枳殼、黃芩、芍藥煎服,仍用醋澆熱磚布裹,坐之而愈。是年遇寒,嗽喘亦不作矣。

白話文:

我說:這是內部的鬱熱想要排出體外。身體雖然一向虛弱,但醫書上說,如果有原因就不會有損傷。於是就用小承氣湯,瀉了兩三次大便。腹痛稍有緩解,但是便後沉重感還沒有消除。再用補中益氣湯加枳殼、黃芩、芍藥煎服,還是用醋澆在熱磚頭上,用布包著,坐在上面治療,逐漸好轉。這一年遇上寒冷時,咳嗽氣喘也沒有發作。

一婦產後咳嗽痰多,晝輕夜重,不能安寢,飲食無味,或時自汗。醫用人參清肺湯,嗽愈甚。予為診之,脈浮濡近駛。曰:此肺熱也。令服保和湯五帖而安。

白話文:

一名產後婦女咳嗽多痰,白天症狀較輕,晚上較重,無法安穩入睡,飲食失去味道,有時會盜汗。醫生給她使用了人參清肺湯,但她的咳喘反而更嚴重。我診脈後,發現她的脈搏浮浮的、濕濕的,而且跳動得較快。我說:「這是肺熱引起的。」讓她服用保和湯五帖後,她的症狀就痊癒了。

一婦懷妊七月,嗽喘不能伏枕,兩臀坐久皮皆潰爛。醫用蘇子降氣湯三拗湯參蘇飲,罔有效者。邀予診之。右脈浮濡近駛,按之無力,左脈稍和。

白話文:

一名孕婦懷孕到第七個月,出現咳嗽、喘鳴,無法平躺,雙臀久坐後皮膚潰爛。

醫生使用了蘇子降氣湯、三拗湯、參蘇飲等藥方治療,但都沒效果。於是請我診治。

右脈浮動、微弱、脈搏較快,按壓無力。左脈略微平穩。

曰:此肺虛也,宜用補法。遂以人參錢半,白朮、麥門冬各一錢,茯苓八分,歸身、阿膠、黃芩各七分,陳皮、五味、甘草各五分,煎服五七帖而痊。

白話文:

醫生說:這是肺氣虛弱的緣故,應該用補益的方法治療。於是開了一帖方劑,用人參半錢,白朮、麥門冬各一錢,茯苓八分,歸身、阿膠、黃芩各七分,陳皮、五味子、甘草各五分,煎服五到七劑即可痊癒。

一童子八歲,傷寒咳嗽,痰少面赤,日夜不休。丁氏小兒科治以參蘇飲,數日嗽甚。予為診之,脈洪近駛。

曰:熱傷肺也。令煎葛氏保和湯,二服如失。

2. 氣痛(氣逆)

一婦瘦弱,年四十餘。患走氣,遍身疼痛,或背脹痛,或兩脅抽痛,或一月二三發,發則嘔盡所食方快,飲食不進,久伏床枕。醫作氣治,用流氣飲;或作痰治,用丁藿二陳湯,病甚。邀余視之。脈皆細微而數,右脈尤弱。

白話文:

有一名瘦弱的婦女,年齡約四十多歲。她患有「走氣」的毛病,全身疼痛,有時背部脹痛,有時兩脅抽痛,一個月會發作二至三次。發作時,她會把吃的東西全部吐掉才能緩解,因此無法進食,長久以來臥牀不起。醫生將她的病情診斷為「氣」的疾病,用流氣飲來治療;也曾將她的病情診斷為「痰」的疾病,用丁藿二陳湯來治療,但病情反而加重。於是請我前去診視。我把脈後發現,脈象都細微而快速,右脈特別虛弱。

曰:此恐孀居憂思,傷脾而氣鬱也。理宜補脾散郁。以人參三錢,香附砂仁黃芩甘草各五分,黃耆二錢,歸身錢半,川芎八分,乾薑四分。煎服十餘帖,脈之數而弱者稍緩而健,諸痛亦減。仍服前方,再用人參、黃耆、川芎、香附、山梔、甘草,以神麯糊丸,服之病除。

白話文:

醫生說:這可能是因為守寡獨居而憂思過度,傷了脾胃,導致氣鬱。治療的原則是補脾氣,散鬱結。用人參三錢,香附、砂仁、黃芩、甘草各五分,黃耆二錢,當歸錢半,川芎八分,乾薑四分。煎服十幾帖藥,脈搏漸漸從數弱轉為緩和而有力,各種疼痛也減輕了。繼續服用前面的藥方,再用人參、黃耆、川芎、香附、山梔、甘草,用神麴糊成丸藥服用,直到疾病痊癒。

邑庠司訓蕭先生,年逾五十,形肥色紫。病氣從臍下衝逆而上,睡臥不安,飲食少,精神倦。予為診之,脈皆浮濡而緩。

白話文:

本縣儒學教諭蕭先生,五十多歲,身材肥胖,面色發紫。他感到一股病氣從肚臍下往上衝,令他睡臥不寧,食慾欠佳,精神疲倦。我為他診脈,發現他的脈象都很浮滑而緩慢。

曰:氣虛也。問曰:丹溪雲氣從臍下起者,陰火也。何謂氣虛?予曰:難執定論。丹溪又云肥人氣虛,脈緩亦氣虛。今據形與脈,當作氣虛論治。遂以參!耆為君,白朮白芍為臣,歸身、熟地為佐,黃柏、甘草、陳皮為使,煎服十餘帖,稍安。彼以胸膈不利,陳皮加作七分,氣衝上,仍守前方,月餘而愈。

白話文:

(醫生說:這是氣虛造成的。)

病人問:丹溪說,「氣從臍下往上走,是因為陰火旺盛。」那什麼是氣虛呢?

醫生回答:這很難一概而論。丹溪又說,「肥胖的人容易氣虛,脈搏慢的人也容易氣虛。」現在根據你的體型和脈搏,應該當作氣虛來治療。

於是用人參、黃耆為君藥,白朮、白芍為臣藥,歸身、熟地為佐藥,黃柏、甘草、陳皮為使藥,煎服十幾帖後,病情稍微好轉。

因為病人有胸膈不順的症狀,所以將陳皮的用量增加到七分。後續病情發展中,出現了氣往上衝的症狀,仍舊沿用之前方子,一個月後痊癒。

3. 身麻

一婦或時遍身麻痹,則懵不省人事,良久乃蘇。醫作風治,用烏藥順氣散,又用小續命湯,病益甚。邀余診之,脈皆浮濡緩弱。

白話文:

有一位女性,有時全身麻木,失去知覺許久才恢復清醒。醫生按照中醫風寒學說治療,使用烏藥順氣散和續命湯,但病情卻更加嚴重。因此請我診治,發現患者的脈象都浮滑而微弱。

曰:此氣虛也。麻者,氣餒行遲,不能接續也。如人久坐膝屈,氣道不利,故伸足起立而麻者是也。心之所養者血,所藏者神。氣運不利,血亦罕來,由心失所養而昏懵也。遂用參、耆各二錢,歸身、茯苓、門冬各一錢,黃芩陳皮各七分,甘草五分,煎服而愈。

白話文:

醫師說:這是氣虛造成的。麻木是因為氣血運行遲滯,無法順利接續。就像人長時間坐著,膝蓋彎曲,氣血不通,所以伸直雙腿站起來就會麻木。心臟負責滋養血氣,儲藏精神。氣血運行不順暢,血氣也會減少,因此心臟失去滋養,就會出現頭暈神志不清的狀況。於是用了人參和黃耆各兩錢,歸身、茯苓、麥門冬各一錢,黃芩和陳皮各七分,甘草五分,煎煮後服下,病症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