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醫案》~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中風

嘉善楊向多痰火氣逆易咳,晨圊痔必翻,非揉撏不能收,甚或痔血大來,此足見肺胃大陽氣血虛久矣。今卒然神思昏亂,並無暈僕,而右肢遽不能用,舌蹇語澀,便間句日才行,干少溏多,溲頻數而澀少,且赤,嗽痰頗濃,息有音,少寐易煩,不昏瞀,而間有錯語。此屬老年氣血兩虛,春夏之交,不耐火氣升泄,虛陽化風,挾痰火勃動於中,而外阻其絡脈,內擾其神志也。

白話文:

浙江嘉善的楊先生長期痰多、火氣上逆,容易咳嗽,早上大便時痔瘡一定會脫出,非得揉捏按壓才能收回。有時痔瘡出血量還很多。這足以說明他的肺胃陽氣及氣血已經虧虛很久了。現在突然出現神志昏亂,但沒有暈厥,而右邊肢體卻突然不能動彈,舌頭不靈活,說話含糊不清,大便隔幾天一次且多為稀便,小便次數頻繁,但量少且顏色發黃,且有咳嗽濃痰,呼吸有聲,睡眠差容易煩躁,神志雖然不昏沉迷糊,但偶爾說話錯亂。這是屬於老年人氣血兩虛,在春夏之交的時候,不能承受火氣上升發洩,虛陽化為風氣,挾帶痰火在體內中亂串,而且阻遏經絡,擾亂神志所致。

據現證是中絡兼腑,初時右肢不用,今漸能連動而肌膚痛癢無關,是不仁也不仁為血虛,偏右則氣亦虛矣。但舌苔白滿而厚,是氣燥津虛,脈虛而弦,兩寸較大,是心肺兩虛而又有痰,心主血,肺主氣,虛則火易上升而氣易下滯,所以有數圊,易怒,多煩,少寐等弊矣。此時欲益氣而不滯痰,養血而不膩膈,庶乎虛責兼到。

白話文:

根據目前的診斷,應該是經絡和腑臟都受影響。一開始是右肢無法使用,現在逐漸可以活動,但皮膚有疼痛和瘙癢,這是氣血不足的表現,而偏向右側則氣虛更加明顯。

但舌苔白厚,表明津液不足,脈象虛弱而有弦狀,兩寸脈搏較大,這是心肺虛弱又有痰液的徵兆,心臟主血,肺臟主氣,虛弱則容易上火、氣滯,因此會有頻繁大便、易怒、煩躁、失眠等問題。

此時治療需要既能補氣又不能加重痰液,既能補血又不能阻滯胸膈,才能兼顧氣血不足和痰氣阻滯的問題。

據述愚見,宗古人痰火內中者,先治其內務,使神明不為痰火所擾,心君泰然則百體從令矣。即或肢體不仁未能遽復,不妨緩緩圖治,況心主血脈,心既清則血脈之流行自易。

白話文:

依我淺見,遵循古人的觀點,認為體內有痰火的人,應先調治其內在機能,讓神智不受痰火幹擾,心神安穩,則全身百骸自然會聽命於心。即使肢體麻木不仁無法立即恢復,也不妨慢慢調治,因為心主導血脈,心神清淨,血脈運行自然會順暢。

西洋參(一錢五分) 茯苓(二錢) 蜜炙 甘草(四分) 川貝母(去心二錢) 桑葉(二錢炒) 山梔(一錢五分) 法半夏(一錢五分) 驢皮膠(二錢) 竹葉(二錢) 枳實(五分) 橘皮(一錢五分) 棗仁(一錢五分) 蓮肉(去心十粒)

白話文:

西洋參(9公克) 茯苓(12公克) 烘焙甘草(2.4公克) 川貝母(12公克,去除種皮) 炒桑葉(12公克) 山梔(9公克) 法半夏(9公克) 驢皮膠(12公克) 竹葉(12公克) 枳實(3公克) 橘皮(9公克) 棗仁(9公克) 蓮肉(10顆,去除種皮)

右方約服五六劑,若得寐漸長,舌白稍薄,喉間痰氣不致有音,去枳實半夏,加大生地(四錢) 杏仁(二錢) 大麻仁(二錢) 若大便復閉,慎勿遂與通利,必俟其急迫,屢圊不來,不得已暫用搜風順氣丸

白話文:

先服右方五、六帖藥,如果逐漸能睡著,舌苔變薄並偏白,喉嚨的痰氣不再出聲,那麼去掉枳實和半夏,增加生地黃(四錢)、杏仁(二錢)和大麻仁(二錢)。如果大便再次不通暢,不要急著給予通便藥,一定要等到大便十分急迫,多次上廁所仍未排便時,不得已可以暫時使用搜風順氣丸。

又舌胎已退而舌質胖,痰來輕薄,氣息舒得,大便暢行溏而老黃者數次,今又七日不更衣,溲漸利而色來清,胃納稍和,夜未酣睡,痔外翻而腐續下,痰物或中有痔膿夾雜,亦未辨別。統觀諸症,大都痰漸化而火未熄,陽明腸胃津液虛耗,遽難充和,所以寐少而便復閉,不獨痔翻尤昭著也。

白話文:

舌苔已退去,但舌體依然肥厚,痰液稀薄清淡,呼吸順暢,大便通暢,呈老黃色,已有好幾次。最近七天沒有更換衣物,小便逐漸暢通,顏色清澈。胃口稍好一些,但晚上睡眠不深。痔瘡外翻且潰爛,並伴有膿液流出,間或混有痰液,但無法辨別。綜合以上症狀來看,主要是痰液逐漸化解,但體內熱氣未消退。胃腸道津液不足,難以充盈調和。所以睡眠較少,大便又會閉結不暢,不僅痔瘡外翻,還很明顯。

陽明外主肌肉,內主津液,津液虛則無以濯輸肌肉,而束筋骨利機關之權亦弛而不張,右肢之不仁蓋由於此,不仁則不能用矣。今欲求其不致成廢,當先養陽明以存其津液,胃和則寐安,陽通則便調而痔收,治內正所以治外也。脈仍虛,兩寸獨大,大非心肺之有餘,乃虛陽之上僭耳,故耳鳴,舌胖,心煩,易怒,畢露其機緘,時當大氣升泄,宜柔靜通養為主,久之若得步履稍可嚲曳,便能扶杖逍遙矣。

白話文:

陽明經在身體外主宰肌肉,在身體內主宰津液。津液不足,就無法滋潤肌肉,束縛筋骨、便利內臟器官的功能也會鬆弛而不緊繃,因此右手麻痺就是由於這個原因,麻痺了就無法使用。現在想要讓它不至於廢掉,要先調養陽明經以儲存津液。胃氣調和,睡眠就會安穩;陽氣通暢,大便就會正常而痔瘡就會消退。調治內在的正氣,就是為了治好外在的疾病。脈象仍然虛弱,但右手寸脈特別強勁,這並不是心肺功能過強,而是虛陽過度上升所致。因此出現耳鳴、舌頭肥大、心煩、易怒等症狀,完全暴露了虛陽上升的機制。這個時候應該讓大氣升發通洩,宜以柔靜調理為主。久而久之,如果能稍稍走路而不顯得吃力,就能拄著柺杖悠閒自得了。

西洋參(一錢五分) 麥門冬(一錢五分) 炒棗仁(研二錢) 茯神(二錢) 大生地(四錢) 蜜炙大有耆(一錢五分) 酒炒白芍(一錢五分) 陳皮(一錢五分) 驢皮膠(二錢金) 石斛(三錢) 甘草(四分) 柿餅煨(半枚)

白話文:

西洋參(1.5 克) 麥門冬(1.5 克) 炒棗仁(研磨成粉 2 克) 茯神(2 克) 生地黃(4 克) 蜜炙大有耆(1.5 克) 酒炒白芍(1.5 克) 陳皮(1.5 克) 驢皮膠(2 克) 石斛(3 克) 甘草(0.4 克) 柿餅煨(半枚)

又不仁為氣血不

2. 枇杷葉兩片

光按前後四案議論殊佳,扼重在血虛生風,故一以養血息風為主

湖州周婦,向有偏頭風痛,甚則或有眩嘔,今煩勞傷陽,陽虛風動旋擾,清空絡脈弛懈,陡覺右肢痛而左肢不用,是風中在左也。迄今五日,嘔吐痰飲已止,右額微腫而痛,食少便結,脈虛澀,此腑絡兼中之症,痰為虛痰,風為內風,宜清養陽明,柔息厥陰,冀其漸愈。曾有便血,當此燥令尤須遠剛用柔。

白話文:

湖州的一位周姓婦人,一直有偏頭痛,嚴重時會頭暈嘔吐。最近過度勞累,損傷了陽氣,陽虛導致風動眩暈,氣血空虛,脈絡鬆弛。突然右邊肢體疼痛,左邊肢體麻痹,這是風邪侵入左邊。

至今已經五天,嘔吐痰飲已經停止,右邊額頭微腫疼痛,食慾不振,大便乾燥,脈搏虛弱且澀。這是腑脈同時受風邪侵襲的症狀,痰是虛痰,風是內風。宜清養陽明經絡,柔息厥陰經絡,希望她逐漸康復。之前曾有便血,在這個乾燥的季節,更應當遠離剛猛之藥,使用柔性的方法治療。

西洋參(二錢) 陳皮(一錢五分) 胡麻仁(二錢) 鉤藤鉤(二錢) 羚羊角(一錢五分) 茯苓(二錢) 杭茶菊(二錢) 霜桑葉(一錢五分) 驢皮膠(二錢) 丹竺(一錢五分) 穭豆衣(三錢) 絲瓜絡(三錢)

白話文:

西洋參(30 公克)

陳皮(22.5 公克)

胡麻仁(30 公克)

鉤藤鉤(30 公克)

羚羊角(22.5 公克)

茯苓(30 公克)

杭茶菊(30 公克)

霜桑葉(22.5 公克)

驢皮膠(30 公克)

丹竺(22.5 公克)

穭豆衣(45 公克)

絲瓜絡(45 公克)

光按此方經清可法

嘉興張,七月下旬間瘧四作,繼以泄痢,此伏氣晚發,未必清澈,遽因孫受病殤,勞憂悲傷,動於中,風寒迫於外,遂感風燥作咳。凡憂悲傷肺,風燥亦傷肺,以致痰雖出,而風燥之火迄未化,鬱極而升,陡然舌蹇涎流,官骸俱不能自主。然現症多在身半以上,而足仍能行,知非風中腎厥,是痰火內擾之類中矣。

白話文:

嘉興的張姓男子,於七月下旬開始發作瘧疾四次,接著腹瀉痢疾。這些問題是因體內邪氣潛伏時間過長,發作後病情並不完全緩解。再加上因為孫子去世而感到哀傷勞累,內心鬱結,加上外感風寒,導致發作風燥咳嗽。憂愁悲傷會傷及肺部,風燥也會傷肺,導致痰液無法完全排出,而風燥之火尚未消除,淤積到極點而上逆,突然間導致舌頭僵硬、流口水,身體各部位無法自控。然而,目前症狀主要發生在身體上半部,而患者仍然能行走,可知並不是風寒入腎引起厥證,而是痰火內擾所致。

況痰中亦有淺深,內外虛實之別,此痰火乃外感風燥之火之痰,故舌蹇等症能暫退,亦能復盛。蓋痰出即人熄,痰不出即火復熾,所以越五六日而諸症復作也。今身想有汗,面紅齒燥,舌蹇涎流,右手指微強,自言口燥之極,脈得滑而右寸關尤甚,顯屬肺感風燥未清,痰火上擾脈絡之類中也。宜滋肺氣,存胃津,以化痰為主。

白話文:

痰的種類也有輕重、內外、虛實之分。這種痰火是因外感風燥之火而生的痰,所以舌頭僵硬等症狀可以暫時減輕,但也有可能再度加重。因為痰一出來,火氣就熄滅;痰出不來,火氣就會再度旺盛。這就是為什麼幾 天後症狀會再次發作的原因。現在你身體感覺出汗,臉紅齒燥,舌頭僵硬流口水,右手手指輕微抽搐,自己說嘴巴極度乾燥,脈象滑,右寸關脈尤其明顯,顯然是肺部受到風燥之邪未清,痰火上沖脈絡所致。治療應以滋潤肺氣,保存胃中津液,化痰為主要目標。

痰出則火風自熄,邪去則類中亦平。

西洋參(一錢五分) 蜜炙石膏(一錢五分) 橘紅(一錢五分) 天竺黃(二錢) 驢皮膠(二錢) 杏仁(二錢) 丹皮(一錢五分) 霜桑葉(一錢五分) 川貝母(二錢) 羚羊角(一錢五分) 甘草(四分) 枇杷葉(兩片)

白話文:

西洋參(7.5克) 蜂蜜炙石膏(7.5克) 橘紅(7.5克) 天竺黃(10克) 驢皮膠(10克) 杏仁(10克) 丹皮(7.5克) 桑葉(7.5克) 川貝母(10克) 羚羊角(7.5克) 甘草(2克) 枇杷葉(2片)

光按議論透澈,方亦妥貼易施,唯於治痰一面尚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