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名醫驗案類編》~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28)

回本書目錄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28)

1. 夏月傷寒案(內科)

周小農(住無錫)

病者,王子珊,年三十餘,住滬南。

病名,夏月傷寒。

原因,丙午夏抄,感冒新涼,就他醫服梔、豉、香薷、滑、蘇等劑,纖毫無汗,而形寒可披絨衫。

白話文:

當年丙午的夏天,(我)感冒後又受了暑熱,看病時服用了梔子、豉子、香薷、滑石和蘇葉等中藥,但沒有出一點汗,而且覺得寒冷,可以披上厚實的絨衫。

證候,熱不甚,口亦不渴,凜寒無汗。

診斷,脈濡苔白,此傷寒,非傷暑也。

療法,但用外治。

處方,用浮萍薄荷蒼朮、蘇葉、蔥、姜各五錢大劑,使其避風煎沸浴之,復薄裳而臥。

白話文:

處方中,使用浮萍、薄荷、蒼朮、蘇葉、蔥、姜各五錢的量。將這些藥材用水煎煮沸騰,讓身體避開風寒後,用藥湯泡澡,並穿著薄衣睡覺。

效果,遍身汗出,凜寒遂解。

廉按:此為體實者而設,若虛者熏足復衣,亦可取汗。

2. 傷寒失表案(內科)

陳作仁(住南昌中大街四川會館)

病者,趙仰亭,四十二歲,江西南昌人,住進賢門外。

病名,傷寒失表。

原因,真傷寒證,遷延日久,寒化為熱,津液受傷。

證候,頭痛項強,大熱無汗,口渴引飲,小便短赤,大便旬日不通,異常煩躁。

診斷,兩關脈洪數鼓指,舌苔邊白中黃。似此表證未除,里證又急,即仲景用大青龍湯之候也。

白話文:

在診斷上,兩腕關脈脈象洪大且有力的跳動,舌苔邊緣白色,中間微偏黃。這樣看來,外感邪氣尚未完全清除,同時體內還有熱毒蓄積,這正是中醫經典《傷寒論》中張仲景所說的服用大青龍湯的時機。

療法,仿長沙聖法兩解之,用麻黃髮表為君,杏仁助麻黃為臣,以桂枝甘草、薑、棗解肌為佐,以石膏質重泄熱,氣腥達表為使,又恐麻黃過猛傷陰,故加白芍以斂陰津。

白話文:

療法:

模仿長沙地區的聖法,用麻黃發汗作為君藥,杏仁幫助麻黃發汗作為臣藥。用桂枝、甘草、薑、棗來解肌作為佐藥。用石膏因為質地重能瀉熱,氣味辛烈能發散而作為使藥。又擔心麻黃過於猛烈會傷陰,所以加入白芍以收斂陰液。

處方,淨麻黃(八分,先煎,去沫),光杏仁(三錢,去皮尖),桂枝尖(一錢),生石膏(一兩,研細),生甘草(錢半),杭白芍(二錢),鮮生薑(三小片),大紅棗(五枚)

白話文:

處方:

  • 純淨麻黃(8 分,先煎去浮沫)
  • 去皮去尖的光杏仁(3 錢)
  • 桂枝尖(1 錢)
  • 研磨成細粉的生石膏(1 兩)
  • 生甘草(半錢)
  • 杭白芍(2 錢)
  • 新鮮生薑(3 小片)
  • 大紅棗(5 枚)

次診,連進二劑,得汗熱減,病勢已有轉機,惟口渴煩躁未除,又仿仲景竹葉石膏湯加減續迸。原方減去半夏者,為不嘔也,加白芍陳皮者,以行氣活血,較原方稍靈活也。

白話文:

第二次看診時,連續服用兩劑藥方後,患者的發熱出汗症狀有所減輕,病情已有好轉。但口渴煩躁的症狀尚未消除,於是仿照張仲景的竹葉石膏湯加減劑方,續用藥物治療。

原來的方劑中減去了半夏,這是因為患者沒有嘔吐的症狀。而加入了白芍和陳皮,目的是行氣活血,相比於原方來說,更加靈活變通。

次方竹葉(三錢),生石膏(六錢,研細),潞黨參(三錢),杭寸冬(三錢),生甘草(錢半),白粳米(一兩,以夏布包,同煎),杭白芍(二錢),廣陳皮(八分),鮮生薑(三片)

白話文:

(劑量)

  • 竹葉:3 克
  • 生石膏:6 克(研磨成細粉)
  • 潞黨參:3 克
  • 杭寸冬:3 克
  • 生甘草:1.5 克
  • 白粳米:12 克(用夏布包裹,一起煎煮)
  • 杭白芍:2 克
  • 廣陳皮:0.8 克
  • 鮮生薑:3 片

效果,又疊進三劑,各證逐漸就痊。

廉按:傷寒失表,自以達表為首要,今仿大青龍法,輕用麻桂,重用石膏,發表清裡,雙方並進,始能發辛涼解熱之汗。服後得汗熱減,病有轉機固已。惟熱傷津液,繼用竹葉石膏湯法清熱生津,頗為愜當,可謂深得仲景薪傳矣。

白話文:

廉希賢按語:傷寒發病初始,首先要發散外邪,現在仿照大青龍湯的方子,少量使用麻黃和桂枝,大量使用石膏,既能發散外邪又能清熱,兩方面同時進行,才能發揮辛涼解熱的汗液。服藥後出汗發熱減輕,病情有所好轉,這是確定的。只是發熱會損傷津液,接著使用竹葉石膏湯的方子清熱生津,非常適合,可謂深刻領悟了仲景的醫學傳承。

3. 陰證傷寒案(內科)

王經邦(住天台柵門樓)

病者,劉銘彝,年二十八歲,天台縣知縣。

病名,陰證傷寒。

原因,臘月廿八日,去西鄉白坭坦壓回,即傷陰寒。

證候,惡寒甚劇,戰慄動搖,烘以烈火,頃刻不離,舌苔邊自中黑而滑。

診斷,脈沉而緊。沉緊為寒傷於裡,《傷寒論》所謂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

療法,初服麻黃不應,繼用附子理中湯加味,溫下理中以祛寒。

白話文:

治療方法:一開始服用麻黃湯沒有效果,接著使用加減過的附子理中湯,透過溫暖下焦和理順中焦來祛除寒氣。

處方,高麗參(一錢),炒居術(二錢),淡附片(錢半),炒川薑(一錢),炙甘草(一錢),蔥白(九枚),生薑(二錢)

白話文:

處方:

  • 人參:1 錢(約 3.75 克)
  • 炒白朮:2 錢(約 7.5 克)
  • 淡附片:0.5 錢(約 1.875 克)
  • 炒川薑:1 錢(約 3.75 克)
  • 炙甘草:1 錢(約 3.75 克)
  • 蔥白:9 枚
  • 生薑:2 錢(約 7.5 克)

效果,服一劑,即遍身大汗,寒邪悉退而愈。

廉按:陰證傷寒,多由於病者元陽素弱,不勝陰寒之侵逼,一傷寒即直入陰經,因其身不發熱,故俗稱陰證傷寒,其實是陰經傷寒也。麻黃湯專治寒傷陽經,宜其不效,幸而轉機尚捷,改用附子理中加味,扶陽理中,辛溫逐寒,一劑即汗出寒退,否則恐吐利厥逆,驟變虛脫之危候矣。

白話文:

廉(作者)認為:陰證傷寒,多半是因為患者的元陽本來就比較虛弱,抵禦不了陰寒的侵襲,一經受寒就直入陰經,由於身體沒有發熱,所以俗稱為陰證傷寒,實際上是陰經傷寒。麻黃湯專門治療寒邪傷陽經,所以它不起效用。很幸運的是病情轉變得很快,改用附子理中湯加味,扶助陽氣,調和中氣,辛溫發散寒邪,一劑藥下去就出汗了,寒氣也退了。否則恐怕會出現嘔吐、腹瀉、厥逆的危險症狀,突然轉變為虛脫的危急情況。

4. 傷寒陰結案(內科)

劉榮年(住歷城東流水)

病者,劉景熹,年三十餘,織布廠經理,住省城。

病名,傷寒陰結。

原因,冬月傷寒,誤服寒瀉藥而成。

證侯,身體惡寒,腹脹滿痛,不大便者二日。

診斷,脈浮大而緩,顯系傷風寒中證。醫家不察,誤為陽明府證,誤用大黃芒硝等藥下之,殊不知有一分惡寒,即表證未罷,雖兼有里證,亦當先治其表,仲景之遺法具在。今因誤用寒瀉藥,以致寒氣凝結,上下不通,故不能大便,腹脹大而痛更甚也,幸尚在中年,體質強健,尚為易治。

白話文:

診斷時,患者脈象浮大而緩慢,明顯是受寒感冒所致。但是醫生診斷錯誤,將其誤診為陽明腑證,誤用了大黃、芒硝等瀉下藥物。殊不知患者還有一分惡寒,表明表證尚未解除。即使合併有裏證,也應當先治療表證,這是《傷寒論》的遺訓。如今由於誤用寒涼的瀉下藥物,導致寒氣凝結,上下不通,所以患者不能大便,腹脹加劇,疼痛更甚。幸好患者尚處於中年,體質健壯,病情還容易治療。

療法,用桂枝去芍藥加附子以溫行之,則所服硝、黃,得陽藥運行,而反為我用也。

白話文:

在治療方法上,使用桂枝、去芍藥、加附子的藥材,以溫和的方式促進血液循環。這樣一來,服用的芒硝和黃連等藥物,就能借助溫熱藥物的運行而生效,替我們所用。

處方桂枝尖(一錢),黑附子(一錢),炙甘草(五分),生薑(一錢),大棗(二個,去核)

白話文:

藥方:

  • 桂枝尖:一錢
  • 黑附子:一錢
  • 炙甘草:五分
  • 生薑:一錢
  • 大棗:兩個(去核)

效果,服藥後,未及十分鐘,即大瀉兩次,惡寒腹脹痛均除而痊。

康按:桂枚附子湯,本治風濕相搏之寒證,今藉以治誤用寒瀉之陰結,雖為救藥誤而設,然投之輒效,足見仲景經方之妙用無窮也。

白話文:

康先生說:桂枝附子湯原本是用來治療風濕相搏導致的寒證,現在用它來治療因誤用寒性瀉藥導致的陰寒凝結。雖然是用它來補救用藥的錯誤,但常常一用就見效,足見仲景的經方妙用無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