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醫辨》~ 卷之下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下 (1)

1. 諸見血證

《攖寧生卮言》云:古人言諸見血非寒證,皆以血為熱迫,遂至妄行,然皆復有所挾也。或挾風,或挾濕,或挾氣,又有因藥石而發者,其本皆熱。上、中、下治,各有所宜。在上則梔子黃芩黃連、芍藥、犀角蒲黃,而濟以生地黃牡丹皮之類。胃血,古人有胃風湯,正是以陽明火邪為風所扇,而血為之動,中間有桂,取其能伐木也。

白話文:

《攖寧生卮言》中提到:古人認為所有見到血的症狀都不是寒證,都是由於熱邪迫血,導致血妄行。然而,這些症狀都伴隨著其他因素。有的伴有風氣,有的伴有濕氣,有的伴有氣滯,還有的因為服用了藥物而誘發。這些症狀的根本都是熱證。因此,根據病變部位的不同,治療方法也有所差異。

在上焦(肺部等),可以使用梔子、黃芩、黃連、芍藥、犀角、蒲黃等清熱涼血止血的藥物,同時輔以生地黃、牡丹皮等滋陰養血的藥物。

在中焦(胃部等),古人有「胃風湯」的方劑。其原理是陽明熱邪被風邪煽動,導致胃血妄行。方中含有桂枝,其作用是驅散風邪。

蒼朮地榆白芍藥之類,而濟以火劑。大腸血,以手陽明火邪為風為濕也,治以火劑、風劑,風能勝濕也。如黃連、黃芩、芍藥、檗皮、荊芥防風羌活之類,兼用雞冠花,則又述類之義也。

白話文:

如果使用蒼朮、地榆、白芍藥等藥材,再搭配使用溫熱藥物。因大腸出血是由於手陽明經的火邪化為風和濕所致,因此使用溫熱藥物和驅風藥物進行治療,因為風可以勝過濕氣。比如黃連、黃芩、芍藥、檗皮、荊芥、防風、羌活等藥材,再配合使用雞冠花,則又符合類似的治療原理。

血溢、血泄、諸蓄妄證,其始也,予率以桃仁大黃行血破瘀之劑折其銳氣,而後區別治之。雖往往獲中,然猶不得其所以然也。後來四明遇故人蘇伊舉,間論諸家術,伊舉曰:吾鄉有善醫者,每治失血蓄妄,必先以快藥下之。或問:失血復下,虛何以當?則曰:血既妄行,迷失故道,不去蓄利瘀,則以妄為常,曷以御之,且去者自去,生者自生,何虛之有?予聞之愕然,曰:名言也。昔者之疑,今釋然矣。

白話文:

當遇到吐血、便血、各種積血引起的不正常症狀時,我通常使用桃仁和大黃等行血化瘀的藥方來遏制症狀的惡化,然後再根據具體情況區別治療。雖然這種方法常常奏效,但我還是無法理解其原理。後來在四明遇到了老朋友蘇伊舉,閒聊中談及各家醫術,伊舉說:我家鄉有一位名醫,每次治療失血積血的異常症狀,必定先用峻烈的藥物瀉下。有人問道:失血後再瀉下,虛弱的身體如何承受?伊舉回答道:既然血液已經亂行,迷失了正常的流動途徑,如果不將積血瘀滯清除,那麼這種異常狀態就會變成常態,又如何能阻止它的繼續發展呢?何況瀉下的部分是原本就要瀉下的,新生的血液會自然產生,哪裡會有虛弱之虞?我聽了之後大為驚訝,說道:這真是精闢的見解。以前那些疑惑,如今都豁然開朗了。

婦人之於血也,經水蓄而為胞胎,則蓄者自蓄,生者自生;及其產育為惡露,則去者自去,生者自生;其醞而為乳,則無復下,滿而為月矣。失血為血家妄逆,產婦為婦人常事,其去其生則一也。失血家須用下劑破血,蓋施之於蓄妄之初,亡血虛家不可下,蓋戒之於亡失之後。

白話文:

對於女性來說,經血會積蓄成胎兒。積蓄的自然會積蓄,生長的就自然會生長。等到生產後變成惡露,該排出的自然會排出,該生長的自然會生長。積聚的經血會轉化為乳汁,不會再流出來,積滿了就成為月經。失血是血氣過盛導致的逆亂,產婦為婦女常見的事,其流血和生長都是自然的。對於失血,家裡要使用瀉下劑來排除血液,這是針對血氣過盛的初期。對於失血過多,虛弱的家裡不能瀉下,這是為了防止失血後虛弱更加嚴重。

驚而動血者屬心,怒而動血者屬肝,憂而動血者屬肺,思而動血者屬脾,勞而動血者屬腎。

《九靈山房集》云:湖心寺僧履師,偶搔膕中疥,自出血汩汩如湧泉,竟日不止,瘍醫治療不效。邀呂元膺往視時,已困極,無氣可語,及待其脈,惟尺脈如蛛絲,他部皆無,即告之曰:夫脈,血氣之先也,今血妄溢,故榮氣暴衰,然兩尺尚可按,惟當益榮以瀉其陰。乃作四神湯加荊芥穗、防風,不間晨夜並進,明日脈漸出,更服十全大補湯十劑,遂痊。

白話文:

《九靈山房集》中記載:湖心寺的和尚履師,某次偶然抓了大腿內側的疥瘡,結果出現像泉水湧出的汩汩血流,整天都不止。找來醫生治療也沒用。

這時,他請呂元膺前往診治。呂元膺到時,履師已經非常虛弱,連話都說不出來了。呂元膺把脈後,發現只有尺脈像蜘蛛絲一樣細,其他脈搏都摸不到。

呂元膺說:「脈象是血氣的先兆,現在血流不止,所以健康氣息急速衰微。但兩尺脈還可按到,只要補足元氣,就能瀉除陰寒。」

於是,呂元膺開了四神湯,加入荊芥穗和防風,不分晝夜地連續服下。到了第二天,脈象逐漸恢復,再服用了十劑十全大補湯,履師的病就痊癒了。

《仁齋直指》云:血遇熱則宣流,故止血多用涼藥,然亦有氣虛挾寒,陰陽不相為守,榮氣虛散,血亦錯行,所謂陽虛陰必走是耳。外證必有虛冷之狀,法當溫中,使血自歸於經絡,可用理中湯南木香,或局方七氣湯川芎,或甘草乾薑湯,其效甚著。又有飲食傷胃,或胃虛不能傳化,其氣逆上,亦令吐衄,木香理中湯甘草乾薑湯

白話文:

《仁齋直指》中提到:當血液遇熱時就會活躍流動,因此止血通常會使用寒涼藥物。但是,也有一些氣虛夾雜寒氣的情況,陰陽不能相互調和,導致氣血虛散,血液也會錯亂流動,這就是所謂的「陽虛必走陰」。

在外表症狀上,一定會有虛寒的表現。治療方法應該溫補中氣,讓血液自行歸於經絡。可以使用理中湯加入南木香,或使用局方七氣湯加入川芎,或是甘草乾薑湯,效果都很顯著。

另外,如果飲食傷害了胃,或胃氣虛弱無法消化食物,氣就會逆行往上沖,也可能導致吐血或衄血。這種情況可以服用木香理中湯或甘草乾薑湯。

診:脫血而脈實者難治。病若吐血復鼽衄,脈當沉細,反浮大而牢者死。吐血、衄血,脈滑弱小者生,實大者死。汗出若衄,其脈滑小者生,大躁者死。嘔血,胸滿引痛,脈小而疾者逆也。脈至而搏,血衄,身熱者死。吐血,咳逆上氣,其脈數而有熱,不得臥者死。諸見血,身熱脈大者難治,難治者,邪勝也。

白話文:

診斷:

  • 失血過多但脈搏有力者難以治療。
  • 如果患者吐血後又出現鼻血,脈搏本應細弱,但如果反而是浮大而有力,則預後不佳。
  • 吐血或鼻血時,脈搏滑弱而小者可生,實大者則難治。
  • 盜汗如鼻血,脈搏滑小者可生,大而躁動者則難治。
  • 嘔吐鮮血,胸悶脹痛,脈搏細小而急促者為逆氣。
  • 脈搏搏動有力,出現鼻血,身熱者預後不佳。
  • 吐血,咳逆上氣,脈搏數且有熱,不能躺臥者預後不佳。
  • 無論何種見血癥狀,如果身熱脈大,則難以治療,原因是邪氣過於強盛。

身涼脈靜者易治,易治者,正氣復也。衄血者,若但頭汗出,身無汗,及汗出不至足者死。血溢上行,或唾、或嘔、或吐,皆凶也。若變而下行為惡。利者,順也。血上行為逆,其治難,下行為順,其治易。故仲景云:畜血證下血者,當自愈。若無病之人,忽然下利者,其病進也。

白話文:

  • 身體冰冷,脈搏微弱的人比較容易治療,容易治療的原因是正氣復甦了。
  • 鼻出血的人,如果只有頭部出汗,身體其他部位不出汗,或者出汗不出到腳踝的,預後不佳。
  • 血液上溢,出現唾血、嘔血或吐血,都是嚴重的情況。如果轉而下行,則情況會更差。
  • ,意指順暢。血往上走是逆行,治療起來困難;血往下走是順行,治療起來容易。所以《傷寒雜病論》中提到:畜血證下血的,應該會自行痊癒。
  • 如果沒有疾病的人,突然出現腹瀉,可能是病情加重的徵兆。

今病血證,上行而復下行惡,利者其邪欲去,是知吉也。

2. 鼻衄出血

血衄不愈,以三稜針於氣街穴出血,更用五味子十粒,麥門冬當歸黃耆、生地、人參各一錢,水煎,空心熱服。

白話文:

鼻血一直止不住,可以用三稜針在氣街穴刺出血,再用五味子十粒、麥門冬、當歸、黃耆、生地、人參各一錢,加水煎煮,空腹時熱熱喝。

曾病衄,後血因舊路,一月或三四衄,又有洗面而衄,日以為常,此即水不通借路之意。並宜止衄散,茅花煎湯調下,或四物湯石菖蒲阿膠蒲黃各半錢,煎熟,調火煅石膏末一匙頭許,兼進養正丹。前諸證服藥不效,大衄不止者,養正丹多服,仍佐以蘇子降氣湯,使血隨氣下。

白話文:

曾經流鼻血,後來血又從以前的流血部位流出來,一個月可能會有三、四次流鼻血,還有洗臉時也會流鼻血,這種情況已經變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是因為水分無法通過正常管道,所以借用其他的管道流出來。

治療的方法,可以用「止衄散」搭配「茅花」煎煮的湯汁服用,或者使用「四物湯」加入「石菖蒲」、「阿膠」、「蒲黃」各半錢,煎煮後,加入一匙頭火煅過的「石膏」粉末,同時服用「養正丹」。

如果服藥後依然沒有改善,並且流鼻血的情況比較嚴重的話,可以多服用「養正丹」,並搭配「蘇子降氣湯」,讓血液隨著氣血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