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張氏醫通》~ 卷七 (4)

回本書目錄

卷七 (4)

1. 大便不通

經曰。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可知大便閉結專責之少陰。證狀雖殊。總由津液枯竭也。)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當歸肉蓯蓉之類。)

腎主五液。津液盛則大便如常。房欲過度。精血耗竭。多致秘結。或飢飽勞役。損傷胃氣。或辛熱厚味。漸漬助火。伏於血中。耗散真陰。津液虧少。致令大便結燥。高年血不充。每患是疾。故古人有胃實脾虛。風秘氣秘痰秘。冷秘熱秘。虛秘實秘之分。臨證所當細察詳問也。

胃實而秘。善飲食。小便赤澀。麻仁丸。脾虛不能運化。倦怠懶於言動。補中益氣倍升、柴、當歸。煎成調生蜜、麻油。清氣一升。濁氣自降。有脾虛下秘者。以此湯下麻仁丸。風秘者。風入大腸。傳化失職。羌、防、蘇子枳殼、麻仁、杏仁、皂角灰。煎服潤腸丸。氣秘者。

氣不升降。穀氣不升。其人多噫。枳殼、沉香、蘇子、檳榔烏藥陳皮。煎服降氣散。或四磨、六磨選用。痰秘者。痰飲濕熱阻礙。氣不升降。頭汗喘滿。胸脅痞悶。眩暈腹鳴。半夏茯苓木香、檳榔、枳實橘紅香附白芥子、薑汁、竹瀝。不應。加大黃黃連。甚則控涎丹下之。

冷秘者。六脈沉遲。面白或黑。凝陰固結。胃氣閉塞。腸內氣攻。腹中喜熱惡冷。藿香厚朴、薑、桂、枳殼、陳皮、生薑。煎服半硫丸。熱藥多秘。惟硫黃性緩而通。冷藥多泄。惟黃連厚腸止泄。如陰寒秘結。當與陽藥冰冷服之。然數服中。間與清潤藥一服。不令結秘。若病本虛寒。

標顯躁熱。亦宜助陽藥中少加苦寒以去熱躁。躁止勿加。熱秘者。六脈數實。面赤口乾。身熱腸胃脹悶。時欲得冷。或口舌生瘡。二腸熱結。蘇子、黃芩、生地、芍藥、杏仁、枳殼。煎服潤腸丸。或四順清涼飲。虛秘者。不能飲食。小便清白。或年高。或病久。或脾虛津枯血少。

歸身、熟地、蓯蓉、參、耆、沉香、松子仁、桃仁、麻仁、蜂蜜。或麻仁、枳殼、當歸、人參。蜜丸服之。瘦人血枯火秘。通幽湯煎成。入蜜服之。老人津枯。婦人產後去血過多。及發汗利小便。病後血氣未復。虛勞骨蒸。皆能作秘。惟當益氣補水養血。不可用硝、黃利藥。

巴豆、牽牛。尤在所禁。有一種大便不通。腹中脹悶。求通不得。頻頻登廁。努力太過。虛氣被掙下注。肛門裡急後重。時不可忍。氣逆嘔惡。渴而索水。飲食不能。呻吟不絕。欲與通利。則氣以下脫。欲與升提。則氣以上逆。嘔惡難堪。人參、枳殼、當歸煎服。加陳香櫞皮尤效。

腎臟血虛。大腸風秘。生何首烏搗自然汁一盞。和白蜜。燉熱服之。六味丸加蜜調服亦通。固本丸作膏常服亦妙。古方治老人燥結。多用蓯蓉。不知胃氣虛者。下口即作嘔吐。肥人胃中多有痰濕。尤非所宜。惟命門火衰。開闔失職者。方為合劑。然須丸服。若作湯。亦必作吐。

以其味鹹氣濁也。丹方。治腎肝風秘。至夜微發寒熱者。用生何首烏兩許頓煎。服之神應。若暴病熱邪固結。及中有留滯者禁用。以其純陰味澀。無養正祛邪之力也。失血後煩渴。大便不通。一味生地黃搗汁服之。大病後不得寐。大便不通。一味熟棗仁。擂水去滓。煮粥頻食。

血枯燥結。恆用熟地蜜煎常服。或熬膏亦佳。又老人血枯便閉。用生地黃、當歸身、鮮首烏各四兩。廣皮一兩。熬膏燉熱服半小杯。不通。三五次效。實秘者。能飲食。小便赤澀。枳實、檳榔、木香、砂仁、蓬朮、大黃、皂肉灰之屬。氣滯腹急。大便秘澀。六磨湯加大黃。

諸秘服藥不通。或虛人畏服利藥者。宜蜜煎導、削醬姜導。分寒熱選用。其豬膽導。非傷寒邪熱。不可輕試。病人胃氣虛者。用之往往有呃逆之虞。不可不慎。

或問乾結之甚。硝、黃亦可暫用否。曰。承氣湯用硝、黃。乃傷寒邪熱入里。胃液乾枯。腎水涸竭。故宜急下以救陰津為務。若老人虛人。及病後腎水本虧。以致燥結。再用硝、黃下之。是虛其虛。目下取快一時。來日復秘愈甚。欲再下之。雖鐵石不能通矣。倘遇此證。當勸慰之。緩圖奏效。切勿性急。自貽其咎也。

〔診〕陽結脈沉數。或促。陰結脈遲伏。或結。老人虛人便秘。脈多沉伏而結促不勻。若見雀啄者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