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張氏醫通》~ 卷十六 (17)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六 (17)

1. 抵當湯(玉函)

治蓄血少腹硬滿。小便自利。

水蛭(熬黑。如無。以鯪鯉生漆塗炙代之。),虻蟲(去翅足。熬各三十枚。),大黃(酒浸。一兩。),桃仁(去皮尖。三十枚。)

上四味。水煎去滓。取三升。溫服一升。不下再服。按此與承氣不同。承氣用枳實厚朴以利氣。此用水蛭、虻蟲、桃仁以破血也。

抵當丸(玉函),治蓄血小便自利。服湯不應。用此丸。

抵當湯本方用水蛭二十枚。虻蟲二十五枚。余同湯方。杵細入蜜。分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時當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變通抵當丸

抵當丸去水蛭。加䗪蟲二十個。雞血拌。瓦上焙乾。余如本方。如欲緩攻。臨臥時酒服。五丸至十丸。瘀下。止後藥。

下瘀血湯(金匱),治婦人產後腹痛。有乾血著臍下。

抵當湯去水蛭、虻蟲。加䗪蟲。(二十枚。熬。去足)

代抵當場丸,治虛人蓄血。宜此緩攻。

抵當湯去水蛭、虻蟲。本方大黃用四兩。(酒浸。)桃仁用二十枚。加芒硝、蓬朮、穿山甲、歸尾、生地黃各一兩。肉桂三錢。為末蜜丸。蓄血在上部者。丸如芥子。黃昏去枕仰臥。以津咽之。令停喉以搜逐瘀積。在中部食遠。下部空心。俱丸如梧子。百勞水煎湯下之。用歸、地者。引諸藥入血分也。如血老成積。攻之不動。去歸、地。倍蓬朮、肉桂。

2. 涼膈散(局方)

治溫熱時行。表裡實熱。及心火亢盛。目赤便秘。胃熱發斑。

大黃(酒浸。二兩),芒硝(一兩),甘草(炙。六錢),連翹(一兩),黃芩(一兩),山梔(八錢),薄荷(七錢)

為散。每服四五錢。加竹葉十五片。水煎溫。日三夜二服。得下熱退為度。(世本。無竹葉。有姜一片。棗一枚。蔥白一莖。)硝黃得枳、樸之重著。

則下熱承之而順下。得芩、梔、翹、薄之輕揚。則上熱抑之而下清。此承氣、涼膈之所攸分也。用甘草者。即調胃承氣之義也。局方專主溫熱時行。故用竹葉。若治感冒之證。從世本用蔥白、薑、棗可也。

清心散,治溫熱時行壯熱。神昏不語。便溺閉澀。

涼膈散黃連一兩。為散。每服四五錢。加竹葉一把。白蜜少許煎服。頭痛。加川芎防風石膏。不應。加麻黃

轉舌丸,治類中風。舌強不語。神識不清。

涼膈散加石菖蒲遠志肉各一兩。蜜丸。硃砂為衣。薄荷湯化下。

潤燥湯,治痘疹過用丁、桂熱藥。咽痛煩躁秘結。

涼膈散去硝、黃。加當歸白芍、生地、荊芥、鼠黏子。

通聖散,治西北卒中。外內熱極。

涼膈散去竹葉。加麻黃、石膏、滑石、生白朮、防風、荊芥、桔梗、川芎、當歸、芍藥、生薑

雙解散,治溫熱時行。外內熱極。

通聖散倍滑石。用生甘草。

3. 備急丸(金匱)

治心腹卒痛如錐刺。宿食冷積脹滿。

巴豆(去皮心膜。用霜一錢。),乾薑(生。二錢),大黃(三錢)

上三味。為末。煉白蜜丸。如小豆大。溫水送下。二三十丸。妊娠禁用。按備急丸治寒實結積之峻藥。凡傷寒熱傳胃府。舌胎黃黑刺裂。唇口赤燥者。誤用必死。以巴豆大熱傷陰故也。其白散白餅子、消積、神保、酒癥等方皆然。不可不慎。其神保丸酒癥丸。見傷飲食門。楊氣丸下。茲不復見。

白散(玉函),治寒實結胸。

備急丸去乾薑、大黃。用巴霜一錢。加桔梗蘆、貝母各三錢。為散。白飲和服半錢。羸者減之。

雷氏千金丸,治胸脹冷積作痛。

備急丸加焰硝、桂心。

白餅子,治小兒腹中癖積。飲乳即嗽。而吐痰涎。

備急丸去乾薑、大黃。用巴豆二十粒取霜。加滑石、輕粉、半夏、南星各一錢。共杵為末。糯米飲丸。綠豆大。捻作餅子。

每服二三餅。蔥白湯下。

消積丸,治小兒食積發熱。大便酸臭。

備急丸去乾薑、大黃。用巴豆二十粒取霜。加丁香九粒。縮砂仁十二粒。共杵為末。以爛烏梅肉三枚。糊丸黍米大。

每服三五丸。溫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