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張氏醫通》~ 卷十二 (20)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二 (20)

1. 失血

痘疹失血。俱為危候。若氣血旺。毒火盛而失血者。乃邪從血解。不可妄投止血之劑。惟宜清血解毒。若治之不止者凶。有氣血虛而毒盛失血者。不治。有悶痘五竅流血者。不治。有痘倒黶而鼻流血水者。不治。有熱證誤投熱劑而失血者。宜清涼解毒。痘未盡出而用寒涼。毒為涼激傷脾。

不能運動其血。致逆於臟府之中。內毒搏滯於胸膈之上。積成穢血。妄行而暴吐衄昏暈。痘色淡白陷伏者。理中湯獨參湯並加肉桂。溫補為主。所謂血脫益氣。陽生陰長是也。若痘尖綻紫滯而衄者。乃毒火刑金。犀角地黃湯加炒黑山梔。有靨後餘毒乘脾。脾氣受傷。不能統血而衄。

小劑參苓白朮散加炒黑連、芍。若躁熱悶亂。口乾渴甚而衄。手足並熱者。犀角地黃去丹皮加黃連、山梔、炮姜。亦有中氣虛而不時哄熱。手足時冷時熱而衄。此清陽之氣不能上升。無根之火倏往倏來也。補中益氣加芍藥、肉桂。有毒盛壅熾。肺金受制。流注大腸而便血者。

四物湯換生地加芩、連。若下血不止。昏睡不醒者危。凡痘中失血。惟從鼻出者。可治。從口中及口鼻齊出者。多不治。亦有從痘瘡出者。則為走泄。走泄多則分肉空虛。毒無定位。是皆有犯於裡。為難治也。

2. 身痛

經曰。諸寒為痛。又曰。甚熱則痛。又曰。諸痛為實。三說不同。各有其理。當熱作之時。毒始運行。忽遇暴寒折之。毒邪壅於皮膚之間。不能宣發。此因寒而痛也。宜透肌運表。如煩躁渴甚。狂言讝語。便秘溺赤。更值春暄夏炎之令。痘見乾紅焦紫。就火熱而痛甚。就陰涼而痛衰。

此因熱而痛也。宜清涼化毒。若身不壯熱。口不煩渴。飲食如常。二便清調。痘見尖綻紅澤。至七八日漿極充滿。惟覺根窠脹痛。此諸痛為實。宜平和疏養。若初出而身痛者。為發未盡。升麻湯。冬月加蜜炙麻黃二三分。既出稠密而身痛。為毒盛瘀血也。犀角消毒飲連翹紫草

兼腰背痛者。肝盛血凝也。瀉青丸大黃甘草防風。便秘腹脹。四肢厥冷。腰痛瘡色紫黑者。難治。百祥丸。若遍身如齧而色紫者。瘀毒壅滯。最危之兆。若二便秘結。喘急煩躁。梔子仁散。自利不食者。不治。若身後痛屬太陽經。用羌活、防風、甘草。身前痛屬陽明經。

升麻葛根、紫草。身側痛屬少陽經。用連翹、柴胡、防風。四肢痛屬脾經。用防風、芍藥、甘草急止之。蓋恐叫號傷氣。忍痛傷血。而致變證也。若食雞魚酒物而致者。清胃散加生犀汁。大凡痘瘡。切不可食毒物。恐作痛致傷元氣。輕者反重。重者難治。然有專取毒物以攻其毒。

豬尾膏雞冠血攻毒湯等方之義。不可以此礙彼也。

3. 頭面

朱濟川曰。痘未起發而頭面先腫者。此陽火亢盛。陰血不能歸附。氣血相離之象。若痘瘡起發。頭面以漸而腫者。此毒氣發越。聚於三陽。欲作膿血。故宜腫也。設當起發而頭而不腫者。必痘本磊落。毒勢輕淺。所以不腫。如痘本稠密。起發應腫不腫。此毒伏於內。不能發越。

治宜助正為主。如痘稀疏。起發不應腫而腫者。此感疫毒之邪。須兼疫氣而治。如應腫而平塌如餳餅。或痘肉齊平。或乾焦紫滯者。此毒盛氣虛。不治之證也。大凡應腫者。直至漿滿結疕。毒化而腫消目開為吉。若漿未充足而腫消目開者。此正氣不足。不能化毒成漿。名為倒黶。

乃凶兆也。聞人氏云。痘疹屬火。面色赤者為順。赤甚為熱。若肝木克脾。面色青者。是為逆也。急用四君子或附子理中並加升麻。調補脾胃。色正方許可治。有痘毒遇風寒相搏。凝滯於肌肉。遍身皮膚色青。急用奪命丹發之。然多不救。

4. 正額

朱濟川曰。額乃心之部分。若痘出遍處平黯。而正額勻朗。綻凸紅潤。調理無虞。遍處雖勻紅綻。而正額平塌。灰滯無神者。此元氣不足。不能成功於上。凶也。正額雖平塌。而間有數點尖綻者。險也。又須兩顴頰來助。若顴頰不起發。無潤澤。為氣血不足。終不可治也。若眉心密簇如錢。

而色灰滯。雖遍身朗綻。八九日漿行俱滿。眉心必空殼無水。後必癢塌倒黶喘脹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