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宏

《簡明醫彀》~ 卷之八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 (11)

1. 胸疽

疽發於胸,初如黃豆,肉色不變。若冷氣攻心,精神恍惚,嘔吐冷痰,毒氣內陷,腹脹者死。若心煩身躁,肌如火熱,汗出唇焦,渴飲冷水,是其候也。急服活命飲黃連桔梗,及奪命丹之類汗之,下之。惡證見,犀角解毒湯。疽發於膺,在胸兩旁高處,名臆疽。色青,寒熱,治同上法。

心窩上兩乳間生者,名膻中疽,發於氣之海,分布陰陽之所,由臟腑不和,七情鬱結而成,宜活命飲加紫蘇、薄荷汗之,再兼紫金錠選用。

脾發疽,生心窩下,兩旁皆有,乃過食煎爆,醉飽入房所致,治法大同小異。

2. 腰疽(附:石疽)

證發脊骨第十四椎之旁,乃腰腎之位,名曰腰疽,即下搭手也。由於房勞過度,腎水虧傷而致。其證口乾舌燥,寒熱交作,百節疼痛,急服敗毒散活命飲黃耆托裡之類。若穿潰透膜者,不可救矣。

有在腰胯之間,患疽如石不潰者,名石疽,屬少陽、陽明二經之積熱。邪毒內結,元氣不足,不能起發,急服活命飲加羌活獨活柴胡黃芩,及紫金錠汗之。實者一粒金丹,或黃連內疏湯下之,隨服十全大補湯人參養榮湯托之。

3. 附骨疽

(俗名貼骨癰)

證因風露寒濕所侵,或夏月貪涼,腠理開豁,臥於漆凳泥地而成。蘊蓄日久,變而為熱。或因醇酒厚味,留積熱毒下注;或濕痰瘀血相搏而成。始則環跳穴作痛(穴在臀之側,屬厥陰肝經,)不便行動,臥難轉側,疽生骨之上、肉之內,多至不救,急宜治療,外用取汗法,內服追風散,兼漏蘆湯(方見總論)、敗毒散活命飲皆可服,攻散為愈。稍緩則膿成,外無赤腫之狀,必宜針破。

如待潰穿,多難收斂而殂,針破後宜托裡排膿、補養氣血,十全大補湯之類。

主方蒼朮(制),黃柏(炒。各五錢),青皮(三錢),甘草節(一錢),金銀花(一錢)上用水煎,入薑汁少許,服。

生於腿,加牛膝(一錢)、薏苡仁(一錢),冬月加肉桂(七分);夏加黃芩(一錢)。無汗加麻黃(一錢)。

又方,足太陰、厥陰經分,瘡生腿內近膝股,或癰、或附骨疽,初起腫痛勢大。

黃耆(二錢),柴胡(一錢),羌活(五分),連翹(一錢五分),歸尾(七分半),肉桂(三分),生地,黃柏(各二分),土瓜根(酒洗。一錢)上水酒三盞煎,熱服,二帖愈。

又方,治足少陰經分,癰生腿外側。或因寒濕得附骨疽;或微侵陽明經分,堅硬腫痛,不能行動等證。

黃耆(二錢),當歸尾(二錢),柴胡(一錢五分),連翹(一錢),肉桂(一錢),大力子(一錢),白芷(一錢),升麻(七分),黃柏(五分),甘草(五分)上水、酒各一鍾,煎服。

取汗法,掘地坑深數尺,柴炭燒紅,將小便一桶潑之,急放小凳,令患人赤身坐定;坑上放木板,鋪厚被,勿出氣,止露出患人頭面。或以大桶令患人赤身竹椅坐下,置盆盛燒赤鵝卵石或石灰,用荊芥末調米醋沃之,桶口用綿被蓋覆,止露頭出,令熱氣熏蒸,汗出毒散,未效再汗。

4. 耳發

經曰:耳為腎之外候。又曰:腎通竅於耳。亦因大怒,動厥陰肝經,風熱燥火,瘡生耳輪,作熱痛癢,用柴胡清肝之類兼小柴胡湯,次服加味地黃丸。耳內生毒,皆由手少陽、足少陰二經風熱。耳證有五:日聤耳;曰濕耳,常出黃膿水;曰風耳,常出紅膿;曰纏耳,出白膿;曰耳疳,生瘡臭穢;曰震耳,耳內虛鳴,時出清水。證雖有五,其源則一。

又有耳蕈、耳痔閉塞不通,用黃連消毒飲活命飲治之。有為耳癰,用活命飲加升麻桔梗蔓荊子。有大痛為疔者,先以經絲草(俗名天荷葉、延紅絲,到處生石砌邊)。搗汁滴入,失治,則頭腫極大而死。

主方(若耳後一寸三分生疽,急服解毒之藥,遲多不救。)柴胡,梔子,丹皮,芍藥,當歸,蔓荊子,川芎,生地,龍膽草,上銼,水煎,食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