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醫學三字經》~ 卷之三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8)

1. 泄瀉方

胃苓散

方見《脹滿》。加減詳《三字經》注。

四神丸,治脾腎虛寒,五更泄瀉。

補骨脂(四兩,酒炒),肉豆蔻(麵煨,去油),吳茱萸(泡),五味(炒,各二兩)

白話文:

補骨脂(160克,用酒炒):肉豆蔻(用麵團包著烤熟後,去掉油):吳茱萸(用水中浸泡):五味子(炒熟,各80克)

紅棗五兩,生薑五兩,同煮。去姜,將棗去皮核搗爛為丸,如桐子大。每日五更服三錢,臨臥服三錢,米湯下。加白朮附子罌粟人參更效。

白話文:

使用紅棗250克、生薑250克,一起煮熟。去除生薑,將紅棗去皮去核,搗爛成泥,做成像桐子大小的丸子。每天早晨5點服用3克,睡前服用3克,用米湯送服。如果加入白朮、附子、罌粟和人參,效果會更好。

按:以上諸法,與《內經》中熱消癉則便寒、寒中之屬則便熱一節,揆脈證而擇用,甚驗。張石頑《醫通》載之甚詳,但古調不彈久矣!

白話文:

備註:上述這些方法,跟《內經》中「熱症消退則易生寒、寒症中則易生熱」這一條相符合,必須根據脈象和證狀來選擇使用,驗證非常靈驗。張石頑的《醫通》中記載得很詳細,但是古調已經很久沒有人彈奏了!

余新悟出一方,有瀉心之意。上可消痞,下可止瀉。腸熱胃寒,能分走而各盡其長。非有他方,即傷寒厥陰條之烏梅丸也,屢用屢驗。

白話文:

最近我悟出了一個新方劑,有瀉心的作用。往上可以消腹脹,往下可以止腹瀉。它可以針對腸熱胃寒的情況,分別發揮作用,各自達到最佳效果。這個方劑其實不是新的,就是傷寒論厥陰篇中的「烏梅丸」,我使用過很多次,都得到了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