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 五、醫案 (40)

回本書目錄

五、醫案 (40)

1. 28.溫病兼衄血便血

天津陳姓童子,年十五歲,於仲秋得溫病,兼衄血便血。

病因,初因周身發熱出有斑點,有似麻疹。醫用涼藥清之,斑點即回,連服涼藥數劑,周身熱已退,而心中時覺煩躁。逾旬日因薄受外感,其熱陡然反復。

白話文:

病因:

一開始,全身發熱,出現類似麻疹的斑點。醫生用涼藥治療,斑點就消退了。連續服用幾劑涼藥後,全身發熱的症狀已經退去,但心中時常感到煩躁。

過了一個多星期,因為受了一點外界的風寒,發熱的症狀突然反覆發作。

證候,表裡壯熱,衄血兩次,小便時或帶血。嘔吐不受飲食,服藥亦多吐出。心中自覺為熱所灼,怔忡莫支。其脈搖搖而動,數逾五至,左右皆有力,而重按不實。舌苔白而欲黃,大便三日未行。本擬投以白虎加人參湯,恐其服後作嘔。

白話文:

症狀:

病患有內外發熱、流鼻血兩次、小便偶爾帶血。噁心想吐,無法進食,吃藥後也會嘔吐。感覺身體內部灼燒感、心悸不安。

脈象:

脈搏動搖而跳動,每分鐘超過五次,左右兩邊脈搏有力,但按壓時感覺虛浮。

舌象:

舌苔白且泛黃。

其他症狀:

大便已經三天沒有解。

擬定的治療方案:

原本打算使用「白虎加人參湯」,但擔心服藥後會嘔吐。

處方,生石膏(三兩細末),生懷山藥(二兩)

白話文:

藥方

  • 生石膏(3兩,磨成細粉)
  • 生懷山藥(2兩)

共煎湯一大碗,俾徐徐溫飲下。為防其嘔吐,一次只飲一大口,限定四小時將藥服完。

方解,凡嘔吐之證,飲湯則吐,服粥恆可不吐。生山藥二兩煎取濃汁與粥無異,且無藥味,服後其黏滯之力自能留戀於胃中。且其溫補之性,又能固攝下焦以止便血,培養心氣以治怔忡也。而以治此溫而兼虛之證,與石膏相伍為方,以石膏清其溫,以山藥補其虛,雖非白虎加人參湯,而亦不啻白虎加人參湯矣。

白話文:

方解:凡是嘔吐的證候,喝湯就會嘔吐,但吃粥通常不會嘔吐。生山藥二兩煎煮取濃汁,與粥沒有區別,而且沒有藥味。服用後,它的黏稠力自然能留在胃中。此外,山藥溫補的特性,又能固攝下焦以止便血,培養心氣以治療心悸怔忡。用山藥來治療這種溫而兼虛的證候,與石膏相搭配,石膏清熱降溫,山藥補益虛損,雖然不及白虎加人參湯,但也相差無幾。

復診,翌日復診,熱退十之七八,心中亦不怔忡,少進飲食亦不嘔吐,衄血便血皆愈。脈象力減,至數仍數。

白話文:

複診:

第二天複診時,發燒已退去十分之七八,心跳也不再急促。進食後沒有嘔吐,鼻血和便血也都停止了。脈搏有力度減弱,但是次數還是較快。

處方玄參(二兩),潞參(五錢),連翹(五錢)

白話文:

處方:

  • 玄參:2 兩
  • 潞參:5 錢
  • 連翹:5 錢

效果,仍煎湯一大碗,徐徐溫飲下,盡劑而愈,大便亦即通下。

方解,蓋其大熱已退而脈仍數者,以其有陰虛之熱也。玄參、潞參並用,原善退陰虛作熱,而猶恐其伏有疹毒,故又加連翹以托之外出也。

白話文:

治療方法的說明:如果劇烈發熱已經退去,但脈搏依然快速,這是因為陰虛而產生的熱。玄參和潞參一起使用,本來就能有效減退陰虛發熱,但仍擔心潛伏著疹毒,因此再加入連翹,以託疹毒外發。

說明,此證若能服藥不吐,投以大劑白虎加人參湯,大熱退後其脈即可不數。乃因其服藥嘔吐,遂變通其方,重用生山藥二兩與生石膏同煎服。因山藥能健脾滋腎,其補益之力雖不如人參,實有近於人參處也。至大熱退後,脈象猶數,遂重用玄參二兩以代石膏,取其能滋真陰兼能清外感餘熱,而又伍以潞參、連翹各五錢。潞參即古之人參。此由白虎加人參之義化裁而出,故虛熱易退,而連翹又能助玄參涼潤之力外透肌膚,則餘熱亦易清也。

白話文: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如果能服藥不嘔吐,那就服用大量的白虎湯加上人參湯,大熱退後脈搏就會恢復正常。但是由於病人服藥後嘔吐,因此調整了藥方,大量使用兩兩生山藥與生石膏一起煎服。因為山藥可以健脾滋腎,雖然補益作用不如人參,但實際上與人參接近。

等到大熱退後,脈搏仍然頻繁,就用兩兩玄參代替石膏,取其滋養真陰兼清外感餘熱的作用,又加入五錢潞參和連翹。潞參就是古人的參。這個藥方是由白虎加人參湯的原理演變而來的,所以虛熱容易退散,而連翹又能幫助玄參涼潤的力量透出皮膚,餘熱也容易清除。

2. 29.溫疹

天津楊姓幼子,年四歲,於季春發生溫疹。

病因,春暖時氣流行,比戶多有發生此病者,因受傳染。

證候,周身出疹甚密,且灼熱異常。閉目昏昏,時作譫語。氣息迫促,其唇乾裂紫黑,上多凝血。脈象數而有力。大便不實,每日溏瀉兩三次。

白話文:

症狀: 全身起疹,數量極多,且十分灼熱。閉著眼睛神志不清,時而胡言亂語。呼吸急促,嘴脣乾裂發紫,上面還有凝結的血跡。脈象快速有力。大便不成形,一天拉肚子兩到三次。

診斷,凡上焦有熱之證,最忌下焦滑瀉。此證上焦之熱已極,而其大便又復溏瀉,欲清其熱,又恐其溏瀉益甚,且在發疹,更虞其因溏瀉毒內陷也。是以治此證者,當上清其熱下止其瀉,兼托疹毒外出,證候雖險,自能治愈。

白話文:

診斷上,上焦有熱的症狀,最忌諱下焦滑瀉(大便溏稀)。因為這種情況是上焦熱盛,而大便卻又溏瀉不止。如果想要清除熱氣,又擔心溏瀉會加劇,而且如果正值發疹期,更擔心溏瀉會導致毒氣內陷。所以治療這種症狀,應該同時進行上清熱、下止瀉,並幫助疹毒排出。即使症狀嚴重,也能治癒。

處方,生懷山藥(一兩),滑石(一兩),生石膏(一兩搗細),生杭芍(六錢),甘草(三錢),連翹(三錢),蟬蛻(錢半去土)

白話文:

處方:

  • 生淮山藥 一兩
  • 滑石 一兩
  • 生石膏 一兩(搗碎)
  • 生杭芍 六錢
  • 甘草 三錢
  • 連翹 三錢
  • 蟬蛻 半錢(去除泥土)

共煎一大盅,分多次徐徐溫飲下。

效果,分七八次將藥服完。翌日視之其熱大減,諸病皆見愈。惟不能穩睡,心中似騷擾不安,其脈象仍似有力。遂將方中滑石、石膏皆減半,煎湯送安宮牛黃丸半丸,至煎渣再服時,又送服半丸,病遂全愈。

白話文:

服了藥後,分八次吃完。第二天再看,熱度已經大減,各項症狀都已好轉。只是無法安穩入睡,心神不安,脈象仍然有力。於是將方劑中的滑石、石膏都減半,煎湯後送服安宮牛黃丸半丸,煎剩下的藥渣再服時,又送服一粒半丸,病情就痊癒了。

3. 30.溫疹兼喉痧

天津沈姓學生,年十六歲,於仲春得溫疹兼喉痧證。

病因,因在體育場中游戲,努力過度,周身出汗為風所襲,遂得斯病。

證候,初病時微覺惡寒頭疼,翌日即表裡俱壯熱,咽喉悶疼。延醫服藥病未見輕,喉中疼悶似加劇,周身又復出疹,遂延愚為診治。其肌膚甚熱,出疹甚密,連無疹之處其肌膚亦紅,誠西人所謂猩紅熱也。其心中亦自覺熱甚,其喉中扁桃腺處皆紅腫,其左邊有如榆莢一塊發白。自言不惟飲食疼難下咽,即呼吸亦甚覺有礙。診其脈左右皆洪滑有力,一分鐘九十八至。愚為刺其少商出血,復為針其合谷,又為擬一清咽、表疹、瀉火之方俾服之。

白話文:

症狀:

一開始發病時,感到輕微畏寒頭痛,第二天表裡發燒,咽喉疼痛。看醫生吃藥後病情未見好轉,喉嚨疼痛加劇,全身又長出疹子,於是請我看診。

狀態:

他的皮膚非常燙,疹子很密集,連沒有疹子的地方皮膚也發紅,正是西醫說的猩紅熱。他覺得自己身體發熱很嚴重,扁桃腺處紅腫,左邊有一塊像榆樹莢一樣,發白。他說不僅飲食難以下嚥,呼吸也感到困難。

診斷:

把脈發現,左右脈象都強而有力,每分鐘跳動 98 次。

治療:

我給他刺破少商穴放血,又針灸了合谷穴,並開了清咽、退疹、瀉火的藥方給他服用。

處方,生石膏(二兩搗細),玄參(六錢),天花粉(六錢),射干(三錢),牛蒡子(三錢搗碎),浙貝母(三錢),青連翹(三錢),鮮蘆根(三錢),甘草(錢半),粳米(三錢)

白話文:

處方:

  • 生石膏(研磨成細粉,兩兩)
  • 玄參(六錢)
  • 天花粉(六錢)
  • 射干(三錢)
  • 牛蒡子(搗碎,三錢)
  • 浙貝母(三錢)
  • 青連翹(三錢)
  • 鮮蘆根(三錢)
  • 甘草(一錢半)
  • 粳米(三錢)

共煎湯兩大盅,分兩次溫服下。

復診,翌日過午復為診視,其表裡之熱皆稍退,脈象之洪滑亦稍減,疹出又稍加多。從前三日未大便,至此則通下一次。再視其喉,其紅腫似加增,白處稍大,病人自言此時飲水必須努力始能下咽,呼吸之滯礙似又加劇。愚曰:此為極危險之病,非刺患處出血不可。遂用圭式小刀,於喉左右紅腫之處,各刺一長口放出紫血若干,遽覺呼吸順利。擬再投以清熱消腫托表疹毒之劑。

白話文:

複診,隔天中午過後再次診察,病人裡外發熱症狀皆稍退,脈象的洪滑程度也稍減,皮膚疹出也稍增。過去三天未大便,至此通下一回。再觀察病人的喉嚨,紅腫似乎加重,白色區域稍大,病人自述此時喝水必須用力方能下嚥,呼吸也感覺更加困難。我說:這是極為危險的疾病,非刺破患處放血不可。遂用圭式小刀,在喉嚨左右紅腫處各刺了一道長口,放出許多紫血,病人頓覺呼吸順暢許多。打算再給予清熱消腫、託表疹毒的藥方。

處方,生石膏(一兩搗細),天花粉(六錢),赤芍(三錢),板藍根(三錢),牛蒡子(三錢搗細),生蒲黃(三錢),浙貝母(三錢),青連翹(三錢),鮮蘆根(三錢)

白話文:

藥方:

  • 生石膏(1 兩,搗碎)
  • 天花粉(6 錢)
  • 赤芍藥(3 錢)
  • 板藍根(3 錢)
  • 牛蒡子(3 錢,搗碎)
  • 生蒲黃(3 錢)
  • 浙貝母(3 錢)
  • 青連翹(3 錢)
  • 鮮蘆根(3 錢)

共煎一大盅半,分兩次溫服。

方解,赤芍藥,張隱菴、陳修園皆疑是山中野草之根,以其紋理甚粗,與園中所植之芍藥根迥異也。然此物出於東三省,愚親至其地,見山坡多生此種芍藥,開單瓣紅花,其花小於尋常芍藥花約三倍,而其葉則確係芍藥無疑。蓋南方亦有赤芍藥,而其根仍白,茲則花赤其根亦赤,是以善入血分活血化瘀也。又浙貝治嗽,不如川貝,而以之治瘡,浙貝似勝於川貝,以其味苦性涼能清熱解毒也。

白話文:

關於「赤芍藥」:

中醫典籍中記載的「赤芍藥」,張隱菴和陳修園都懷疑它是野山草的根,因為它的紋理很粗,與園中種植的芍藥根大不相同。但是,這種藥材產自中國東北三省,我親自去過當地,看到山坡上長了很多這種芍藥,開單瓣紅色小花,花朵比尋常的芍藥花小約三倍,但它的葉子確實是芍藥葉。

在南方也有赤芍藥,但它的根仍然是白色的。而東北三省的赤芍藥,花是紅色的,根也是紅色的,所以它能很好地進入血液,活血化瘀。

關於浙貝和川貝:

浙貝治療咳嗽不如川貝,但它治療瘡瘍似乎比川貝更好,因為浙貝味苦性涼,能清熱解毒。

效果,將藥連服兩劑,其病脫然全愈。

說明,《內經》靈樞癰疽篇謂:「癰發於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為膿,膿不瀉,塞咽半日死。」此證咽喉兩旁紅腫日增,即癰發嗌中名為猛疽者也。其膿成不瀉則危在目前,若其劇者必俟其化膿而後瀉之,又恆有迫不及待之時,是以此證因其紅腫已甚有礙呼吸,急刺之以出其紫血而紅腫遂愈,此所謂防之於預也。且化膿而後瀉之,其瘡口恆至潰爛,若未成膿而瀉,其紫血所刺之口半日即合矣。

白話文:

《黃帝內經》〈靈樞〉中的〈癰疽篇〉說:「癰瘡發生在喉嚨裡,稱為猛疽,如果不治療,就會化膿,膿液積而不下,堵塞咽喉,半日內會死亡。」這種情況就是咽喉兩邊紅腫逐漸加重,就是癰瘡發生在喉嚨裡的猛疽。膿液形成後如果不排出,就會危及生命。如果病情嚴重,必須等到膿液形成後再排出。但有時情況緊急無法等待,所以這種情況因紅腫過於嚴重而影響呼吸,緊急刺破排出紫血後,紅腫便會消退,這就是預防措施。如果等到膿液形成後再排出,傷口通常會潰爛。如果在膿液未形成前就排出,被紫血刺出的傷口在半日內就會癒合。

喉證原有內傷外感之殊,其內傷者雖宜注重清熱,亦宜少佐以宣散之品。如《白喉忌表抉微》方中之用薄荷、連翹是也。由外感者雖不忌用表散之品,然宜表散以辛涼,不宜表散以溫熱,若薄荷、連翹、蟬蛻、蘆根諸藥,皆表散之佳品也。或有謂喉證若由於外感,雖麻黃亦可用者,然用麻黃必須重用生石膏佐之。

白話文:

喉嚨疾病分為內傷和外感兩種。內傷引起的,雖然宜注重清熱,但也應該稍稍加入宣散的藥物。例如《白喉忌表抉微》方中使用的薄荷、連翹就是如此。外感引起的,雖然不怕使用發散的藥物,但宜用辛涼發散,不宜用溫熱發散。如薄荷、連翹、蟬蛻、蘆根等藥材,都是發散的良品。有人說喉嚨疾病如果由外感引起,即使麻黃也可以使用。但使用麻黃時,必須配合大量生石膏使用。

若《傷寒論》之麻杏甘石湯,誠為治外感喉證之佳方也。特是,其方原非治喉證之方,是以方中石膏僅為麻黃之兩倍,若藉以治外感喉證,則石膏當十倍於麻黃。若遇外感實火熾盛者,石膏尤宜多加方為穩妥。是以愚用此方以治外感喉證時,麻黃不過用至一錢,而生石膏恆用至兩餘,或重用至二兩也。

白話文:

如果《傷寒論》中的麻杏甘石湯,確實是治療外感性喉嚨疾病的良方,那麼這副處方的優點是,其中石膏的量原本就比麻黃的量多一倍。如果用它來治療外感性喉嚨疾病,那麼石膏的量就應該是麻黃的十倍。如果遇到外感實熱旺盛的情況,那麼石膏的用量就更應該增加,這樣才能確保治療效果。因此,我在使用此處方治療外感性喉嚨疾病時,麻黃的用量不會超過一錢,而生石膏通常會用兩錢以上,甚至加重到二兩。

然此猶論喉證之紅腫不甚劇者,若至腫甚有礙呼吸,不惟麻黃不可用,即薄荷亦不可用,是以治此證方中止用連翹、蘆根也。以上所論者,無論內傷外感,皆咽喉證之屬熱者也。而咽喉中之變證,間有真寒假熱者,又當另議治法。

白話文:

上述說的都是討論喉嚨腫痛不太嚴重的情況,如果腫得很厲害已經影響呼吸,不只不能用麻黃,甚至連薄荷也不能用,所以治療這種病症的藥方中,才會停止使用連翹和蘆根。以上討論的,不論是內傷還是外感,都是屬於咽喉發炎的熱症。而咽喉疾病的變異病症,偶爾會有真寒假熱的狀況,那就要另行討論如何治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