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

《蘭室秘藏》~ 卷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3)

1. 消積滯集香丸

治傷生冷硬物不消

三稜、廣朮、青皮陳皮丁香皮、益智、川楝子茴香(各一兩)、巴豆(和皮米炒焦五錢)

白話文:

京三稜、廣朮、青皮、陳皮、丁香皮、益智、川楝子、茴香(各 60 克) 巴豆(與米糠一起炒焦,30 克)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七丸,溫水生薑湯送下,食前服。

白話文:

將細緻的醋糊製作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到七顆,用溫熱的薑湯送服,在進食前服用。

2. 黃耆湯

補胃除濕和血益血滋養元氣

木香(氣通者去之) 藿香葉(各一錢) 當歸(酒洗) 陳皮(各二錢) 人參 澤瀉(各五錢) 黃耆(一兩)

白話文:

  • 木香(氣不通暢的人去除)
  • 藿香葉(各一錢)
  • 當歸(用酒洗過)
  • 陳皮(各二錢)
  • 人參
  • 澤瀉(各五錢)
  • 黃耆(一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如欲汗,加生薑煎食,遠熱服之。

白話文:

取上好的當歸藥材,每次服用五錢,用兩大茶杯水煎煮,煮至剩下一茶杯。如果想要發汗,可以加入生薑一起煎煮。趁熱服下。

3. 黃耆當歸湯

治熱上攻頭目沿身胸背發熱

當歸身(一錢酒洗) 黃耆(五錢)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食前熱服。

4. 參朮湯

治脾胃虛弱元氣不足四肢沉重食後昏悶

黃柏(酒浸) 當歸(各二分) 柴胡 升麻(各三分) 人參 陳皮 青皮(各五分) 神麯末(七分) 炙甘草 蒼朮(各一錢) 黃耆(二錢)

白話文:

黃柏(泡過酒):0.4 公克 當歸:0.4 公克 柴胡:0.6 公克 升麻:0.6 公克 人參:1 公克 陳皮:1 公克 青皮:1 公克 神麴粉:1.4 公克 炙甘草:2 公克 蒼朮:2 公克 黃耆:4 公克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食遠服

益智和中丸 (李秋合)

木香 黃連 生地黃(各二分) 黃耆 人參 麥門冬 神麯末 當歸身 乾生薑 陳皮薑黃(各五分) 縮砂仁(七分) 桂花(一錢) 桂枝(一錢五分) 益智仁(二錢二分) 炙甘草(二錢五分)麥櫱面(三錢) 草豆蔻仁(四錢)

白話文:

木香、黃連、生地黃(各0.6克) 黃耆、人參、麥門冬、神曲粉、當歸身、乾生薑、陳皮、薑黃(各1.5克) 縮砂仁(2.1克) 桂花(3克) 桂枝(4.5克) 益智仁(6.6克) 炙甘草(7.5克) 麥芽麵(9克) 草豆蔻仁(12克)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細嚼亦當

白話文:

取細小的湯汁蒸軟的麵餅,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顆,用溫水送服。也可以細嚼服用。

5. 益胃散

治因服寒藥過多以致脾胃虛損,胃脘疼痛

人參甘草、縮砂仁厚朴(各二錢)、白豆蔻、薑黃、乾生薑澤瀉(各三錢)、益智仁(六錢)、黃耆陳皮(各七錢)

白話文:

人參、甘草、縮砂仁、厚朴(各 10 克) 白豆蔻、薑黃、乾生薑、澤瀉(各 15 克) 益智仁(30 克) 黃耆、陳皮(各 35 克)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二盞,生薑五片,煎至一盞去,相食前溫服。

6. 脾胃虛損論

易水張先生常戒不可峻利,食藥下咽未至藥丸施化,其標皮之力始開,便言快也,所傷之物已去。若更待一兩時辰許,藥盡化開,其藥峻利,必有情性病去之後,脾胃既損,是真氣元氣敗壞,促人之壽。當時設下一藥,枳實一兩,麩炒黃色為度,白朮二兩,隻此二味,荷葉裹燒飯為丸。

白話文:

中醫張先生經常告誡不要使用峻利的藥物。服用的藥物還沒有在體內完全化開,藥物表皮的力量才剛剛開始發揮作用,這時就說藥效快,受損的病邪已經被驅除了。如果再過一兩個時辰,藥物完全化開,藥效峻利,病邪雖然被驅除,但脾胃已經受損,會損害真正的氣血,縮短人的壽命。為此,他制定了一種藥方:枳實一兩,炒焦後呈黃色;白朮二兩。只用這兩種藥材,用荷葉包裹後放在飯上烘烤成丸劑。

以白朮甘溫,甘溫補脾胃之元氣,其苦味除胃中之濕熱,利腰臍間血,故先補脾胃之弱,過於枳實克化之藥一倍。枳實味苦寒,泄心下之痞悶,消化胃中所傷,此一藥下胃,其所傷不能即去,須侍一兩時辰許食,則消化,是先補其虛而後化其所傷,則不峻利矣。當是之時,未悟用荷葉燒飯為丸之理,老年味之始得,可謂奇矣。

白話文:

用白朮,它味甘性溫,甘溫能補脾胃的元氣,苦味能去除胃中的濕熱,還能利腰臍間的血,因此先補脾胃之虛弱,用量比枳實這種攻克化滯的藥物多一倍。枳實味苦性寒,能瀉除心下的痞悶,消化胃中所受的損傷。這種藥物進入胃部之後,受損的部分不能立即消除,需要等待一兩時辰左右進食,才能消化。這是先補虛再化解損傷,就不會峻利了。當年我沒有想明白用荷葉燒飯製成丸藥的道理,老年時才領悟,真是奇特啊。

荷葉之物,中央空,象震卦之體,震者動也,人感之生,足少陽甲膽者風也,生化萬物之根蒂也。內經云:「履端於始序則不愆。」人之飲食入胃,營氣上行,即少陽甲膽之氣也。其手少陽三焦經,人之元氣也。手足經同法,便是少陽元氣生髮也。胃氣穀氣元氣,甲膽上升之氣,一也。

白話文:

荷葉很特別,中間是空的,類似於八卦中的「震」卦。震是動的意思,人會因為動而生病。腳的少陽膽經中有所謂的「風」,是萬物生長化育的根源。內經說:「從頭開始謹慎行事,才能避免失誤。」人吃東西後,食物會進入胃中,營氣上升,也就是少陽膽經的氣。至於手的少陽三焦經,則是人體的元氣。手和腳的經絡屬於同種類型,所以少陽元氣是產生和生長的。胃氣、食物的精華和元氣,以及膽經上昇的氣,這些都是同一種東西。

異名雖多,止是胃氣上升者也。荷葉之體,生於水土之下,出於汙穢之中,不為所染,挺然獨立,其色青,形乃空,青而象風木者也。食藥感此氣之化,胃氣何由不上升乎?其主意用此一味為引用,可謂遠識深慮,合於道者也。更以燒飯和藥與白朮協力,滋養穀氣而補,令胃厚,再不至內傷,其利廣矣,大矣。

白話文:

雖然異名很多,歸根結底都是胃氣上升所致。荷葉生長在水土之下,卻不受污泥影響,挺拔向上,顏色碧青,形狀空洞,青色和空洞的特性就像風木一樣。服用藥物會受到這種特性的影響,導致胃氣上升。

因此,將荷葉作為一味引藥,可謂目光長遠,符合養生之道。再配以燒飯和白朮,可以滋養穀氣,補益胃氣,讓胃氣強健,不再受到內傷,其益處廣泛而深遠。

若內傷脾胃辛熱之物,酒肉之類,自覺不快,覓藥於醫,醫者亦不問所傷,敷之集香丸小丁香丸巴豆大熱藥之類,下之,大便下,則物去,遺留食之熱性藥之熱性重傷元氣,則七神不熾,經云:「熱傷氣,正謂此也。」其人必無氣以動,而熱困四肢不舉,傳變諸疾,不可勝數,使人真氣自此衰矣。

白話文:

如果內傷脾胃,吃了辛辣熱性的食物,例如酒和肉類,自己感到不舒服,於是請醫生開藥。醫生卻不問受傷的原因,直接開了集香丸、小丁香丸、巴豆等大熱的藥物,幫助你瀉下。瀉下後,食物排出去了,但遺留下來的藥物的熱性嚴重損傷元氣。這時,七情就無法運作了。古書上說:「熱傷氣」,指的就是這種情況。這樣的人必然沒有力氣活動,而且熱性困擾四肢,使它們無法伸展。由此引發的各種疾病數不勝數,從此人的真氣衰落了。

若傷生冷硬物,世醫或用大黃牽牛二味大寒藥投之,隨藥下所傷去矣,遺留食之寒性藥之寒性重瀉其陽,陽去則皮膚筋肉血脈無所依倚,便為虛損之證。論言及此,令人寒心。夫辛辣薄味之藥,無故不可亂服,非止牽牛而已。至真要大論云:「五味入口,各先逐其所喜,攻,攻者克伐瀉也。

白話文:

如果受到生冷硬物傷害,有些醫生會使用大黃和牽牛這兩種大寒性的藥物來治療,傷物會隨著藥物排出體外。但是,這些寒性的藥物會讓身體虛寒,陽氣流失,導致皮膚、肌肉和血管失去依託,形成虛損的症狀。想到這裡,令人不寒而慄。辛辣和風味極淡的藥物,如果沒有必要,就不能亂服,不僅僅是牽牛這種藥。真正的醫學經典中說:「五種味道進入口中,各自先去追求它們所喜好的東西,然後纔是克伐瀉除的作用。克伐瀉除就是指攻克和瀉除。」

辛味下咽,先攻瀉肺之五氣,氣者真氣元氣也。其牽牛之辛辣猛烈,傷人尤甚。飲食所傷腸胃邪,當以苦泄其腸胃可也,肺與元氣何罪之有?用牽牛大罪有五,此其一也。況胃主血,所生病為物所傷,物者有形之物也,皆是血病,瀉其氣,其罪二也。且飲食傷之於中焦,止合克化消導其食,重瀉上焦肺中已虛之氣,其罪三也。

白話文:

辛辣的食物進入體內後,會優先損傷肺部的五臟之氣,所謂的「氣」是指人體的真氣和元氣。牽牛這種辛辣之物,藥性猛烈,對人體的傷害尤其嚴重。如果飲食所傷的是腸胃病邪,那麼用苦藥來瀉腸胃就可以了,肺和元氣並沒有什麼過錯。使用牽牛瀉肺,有五個大罪名,這是第一個罪名。此外,胃主血,牽牛傷胃還會引起血病,傷氣傷血,這是第二個罪名。再者,飲食所傷在中焦,只需要用藥物消導食物即可,而反覆瀉上焦已經虛弱的肺氣,這是第三個罪名。

食傷腸胃,當塞因塞用,又曰:「塞因塞用,枳實大黃苦寒之物以泄有形是也。」反以辛辣牽牛散瀉真氣,大禁四也。殊不知針經有云:「外來客邪風寒傷人五臟,若誤瀉胃氣必死,誤補亦死,其死也,無氣以動,故靜。若內傷腸

白話文:

飲食過度傷及腸胃,要用塞住的方法來治療,又說:「塞住的方法,就是用瀉實大黃等苦寒藥物來祛除有形之邪。」反過來用辛辣的牽牛散來瀉散真氣,這是最大的禁忌。不知《針經》中說:「外來的風邪寒邪傷及五臟,如果誤用瀉藥瀉散胃氣,必定會死;誤用補藥補益,也會死。他們死亡的原因,是沒有氣可以運行,所以就靜止不動。如果內傷腸胃,導致氣血不足,可以用補養氣血的方法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