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傷寒懸解》~ 卷八 (3)

回本書目錄

卷八 (3)

1. 小建中湯(六十七)

桂枝(三兩) 芍藥(六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 生薑(三兩) 膠飴(一升)

白話文:

桂枝(90克) 芍藥(180克) 甘草(60克,經炙烤) 大棗(12枚) 生薑(90克) 膠飴(400毫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三升,去滓,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

2. 小柴胡證九(少陽十)

嘔家不可與建中湯,以甜故也。

素慣嘔家不可與建中湯,以桂、甘、飴、棗之甜,最動嘔吐也。

3. 屬陽明證十(少陽十一)

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也,以法治之。

柴胡湯已半表之熱清,應當不渴,渴者胃腑燥熱,屬陽明也,以法治之。去其燥熱,則胃病不成矣。

白話文:

服用柴胡湯後,體表熱度已清除了一半,因此不應該口渴。如果此時仍口渴,表示胃腑乾熱,屬於陽明熱證,應按照陽明熱證的治療方法進行治療。去除乾熱,胃病自然不會形成。

4. 黃芩半夏證十一(少陽十二入陽明去路)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白話文:

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出現病症,腹瀉的,可用黃芩湯治療。如果還伴有嘔吐,則在黃芩湯中加入半夏和生薑。

太陽與少陽合病,少陽經氣鬱而克戊土,土病而下脘不容。自下利者,與黃芩湯。甘草大棗,補其脾精;黃芩、芍藥,泄其相火。恐利亡脾陰,以致土燥而入陽明也。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降胃逆而止嘔吐也。

白話文:

太陽病與少陽病合併,少陽經的氣鬱結,剋制了脾臟(戊土),導致脾臟功能受損,中脘(胃脘)不通暢。出現腹瀉症狀的,可用黃芩湯治療。用甘草、大棗來補益脾氣;用黃芩、芍藥來瀉除相火(肝火)。擔心腹瀉過度導致脾陰耗傷,進而導致脾胃乾燥,熱邪進入陽明經。如果出現嘔吐症狀,就用黃芩湯加半夏生薑湯。用半夏、生薑來降胃氣上逆,止住嘔吐。

5. 黃芩湯(六十八)

黃芩(三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

白話文:

黃芩(90克) 芍藥(60克) 甘草(60克,炒過) 大棗(12顆)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若嘔者,加半夏半斤,生薑三兩。

白話文:

以上四種藥材,加水一斗(約10公升),煮取三升(約3公升)的藥液,去掉渣滓,溫熱服用一升(約1公升),一天服用兩次,早晚各一次。如果出現嘔吐,則加入半夏半斤(約250克),生薑三兩(約150克)。

6.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六十九)

黃芩(三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半夏(半升) 生薑(三兩)

白話文:

黃連(9克) 芍藥(6克) 甘草(6克) 紅棗(12顆) 半夏(15克) 生薑(9克)

黃芩湯方內加半夏、生薑,余依黃芩湯服法。

7. 大柴胡證十二(少陽十三入陽明去路)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傷寒表證發熱汗出,當解乃汗出不解,是內有陽明裡證,熱自內發,非關表寒。汗去津亡,則燥熱愈增矣。心中痞硬,是膽胃兩家之鬱塞也。嘔吐而下利者,是戊土迫於甲木,上下二脘不能容納水穀也。吐利心痞,自是太陰證,而見於發熱汗出之後,則非太陰而陽明也。大柴胡湯柴芩芍藥,清少陽之火;枳實大黃,泄陽明之熱;生薑半夏,降胃逆而止嘔吐也。

白話文:

傷寒病人在發病初期會發燒出汗,一旦出過汗以後,熱度不退,說明體內有陽明經的熱證,熱是由內部發出來的,不與表寒有關。汗液排出後,津液流失,乾熱會加重。感到胸口有硬塊,是膽和胃兩經氣機鬱結造成的。既嘔吐又腹瀉,說明戊土受到甲木的壓迫,上下兩個脘部不能容納水和食物。嘔吐、腹瀉、胸口有硬塊,原本是太陰經的證狀,但如果出現在發燒出汗之後,就不是太陰經的證狀,而是陽明經的證狀。大柴胡湯中的柴胡、芩、芍藥,清瀉少陽經的火氣;枳實、大黃,瀉下陽明經的熱氣;生薑、半夏,降胃氣止嘔吐。

8. 大柴胡湯(七十)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半夏(半斤洗) 生薑(五兩) 大棗(十二枚) 枳實(四枚炙) 大黃(二兩)

白話文:

柴胡(250 克) 黃芩(150 克) 芍藥(150 克) 半夏(250 克,洗淨) 生薑(250 克) 紅棗(12 顆) 枳實(4 枚,炒黃) 大黃(100 克)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9. 大柴胡證十三(少陽十四入陽明去路)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裡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裡。此為半在表半在裡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白話文:

傷寒病發五六天後,頭部出汗,但仍感到微微的惡寒,手腳冰冷,胸腹脹滿,不想吃東西,大便乾結,脈搏細小。這是陽氣虛弱凝結,既有外感,又有內傷。脈搏沉伏也說明有內傷。出汗表示陽氣尚存。如果純粹是陰氣凝結,就不會再有外感症狀,全部轉為內傷。這是病症一半在外,一半在內的表現。脈搏雖然沉緊,但不能診斷為少陰病。這是因為少陰病不得出汗。現在患者頭部出汗,所以可以排除少陰病的可能。可以服用小柴胡湯治療。如果病情不明顯,可以通過排便解決。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嘿嘿不欲飲食),大便硬,脈細者(包下沉緊);此為陽明經之微結。以少陽陽明兩經郁迫結於胃口,故心下滿脹。經熱薰蒸,故頭上汗出。必有少陽之表證,如汗出惡寒肢冷心滿之類。復有陽明之裡證,如大便硬之類。

白話文:

傷寒發病五、六天後,頭部出汗,感到微微發冷,手腳冰冷,腹部脹滿,不想吃東西(笑嘻嘻地不願意吃飯),大便乾硬,脈搏細弱(按壓時感覺緊繃);這是陽明經氣血不暢的輕微徵象。由於少陽陽明兩經氣滯血瘀,阻於胃口,因此腹部脹滿。經絡熱氣上蒸,因此頭部出汗。一定伴有少陽經的表徵,例如出汗、惡寒、四肢冰冷、腹部脹滿等。此外還有陽明經裡的徵象,例如大便乾硬等。

蓋少陽與陽明合病,戊土不能勝甲木,必傳陽明胃腑,故決有里證。其脈之沉主在裡也。汗出為陽經之微結。假令純是陰分之結(陽以少陽經言,陰以陽明腑言),必不得復有外證,如汗出惡寒之類。應當悉入在裡。既有外證,此為半在裡半在表也。其脈雖沉緊,亦不得為少陰病。

白話文:

當少陽膽經與陽明胃經同時出現病症時,戊土(少陽膽經)無法剋制甲木(陽明胃經),病邪必然會傳遞到陽明胃腑,所以必定會有內臟症狀。脈絡沉伏,表示病邪主要在內臟。

如果出現出汗的症狀,說明陽經有輕微的閉結。假設只是純粹的陰分閉結(陽指少陽膽經,陰指陽明胃腑),就一定不會再出現外在症狀,例如出汗或惡寒。所有症狀都應該歸為內在。既然出現外在症狀,就說明病邪既有一部分在內臟,也有一部分在外表。即使脈絡沉緊,也不應該認為是少陰病。

所以然者,少陰病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而實少陽也。此大柴胡證。先與小柴胡湯,以解少陽之經邪。設服後猶不了了者,再以承氣泄陽明之腑邪。得屎而解矣。

白話文:

所以患者出汗,並不是少陰病。現在頭上出汗,因此可以判斷不是少陰病,而是少陽病。這是服用大柴胡湯的證狀。先服用小柴胡湯,以解除少陽經絡的邪氣。如果服用後仍然沒有改善,再用承氣湯幫助陽明腑排出邪氣。排便後就可以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