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傷寒懸解》~ 卷八 (1)

回本書目錄

卷八 (1)

1. 少陽本病

少陽以甲木而化氣於相火,經在二陽三陰之間,陰陽交爭則見寒熱,久而陽勝陰敗,但熱而無寒則入陽明,陰勝陽敗,但寒而無熱則入太陰。小柴胡清解半表而杜陽明之路,溫補半里而閉太陰之門,使其陰陽不至偏勝,表邪解於本經,是謂和解少陽之經。自頭走足下行,則相火蟄藏而溫腰膝;上逆則相火燔騰而焚胸膈;相火升炎,津血易耗。

白話文:

少陽經是由甲木元素化生陽熱之氣,循行於太陽經和少陰經之間。當陰陽交戰時,就會出現寒熱徵狀。如果陽氣過盛,陰氣衰敗,則轉變為陽明經證;如果陰氣過盛,陽氣衰敗,則轉變為太陰經證。

小柴胡湯既能清解半表(衛氣層),阻斷陽明經的熱邪入侵;又能溫補半里(脾胃),關閉太陰經的寒邪入侵。這樣就能使陰陽不至於偏勝,表邪得以從本經(少陽經)鬱發而出。這就稱之為和解少陽之經。

少陽之氣自頭部沿著足部向下運行,則陽熱之氣潛藏起來,溫煦腰膝;如果向上逆行,則陽熱之氣亢盛,灼傷胸膈;陽熱之氣上炎,津液和血液容易耗盡。

是以少陽之病獨傳陽明者多,大柴胡湯治少陽之經而兼陽明之腑者,以此溫針汗下亡津耗血之法俱少陽之所切忌,恐其陰傷而入陽明也。然太陽少陽合病則有嘔利之條,嘔利者非太陽少陽之病而實陽明之病也。緣甲木鬱則克戊土,胃以倉廩之官而被甲木之邪經迫腑郁不能容納,故病上嘔而下利。

白話文:

因此,少陽症狀常常會傳變到陽明症狀。大柴胡湯治療少陽經,也兼顧陽明腑的問題,因為溫熱針灸、發汗、瀉下等方法都會耗損津液和氣血,而這些都是少陽症狀所忌憚的,擔心會傷及陰氣而轉變為陽明症狀。

不過,太陽和少陽同時發病時,會出現嘔吐和腹瀉的症狀。嘔吐和腹瀉並非太陽或少陽的症狀,而是真正的陽明症狀。由於甲木之氣鬱結,就會剋制戊土之氣,而胃作為倉廩之官,受到甲木邪氣的侵擾,以致腑氣鬱結,無法容納食物,所以表現出嘔吐和腹瀉的症狀。

究之胃病則氣逆,逆則為嘔;脾病則氣陷,陷則為利。嘔多者少陽傳陽明之病,利多者少陽傳太陰之病也。然則少陽之傳太陰者正自不乏其義,見於第十八章曰:傷寒六七日其人煩躁者陽去入陰也,則篇中不必瑣及而大旨炳然矣。

白話文:

在中醫的角度來看,胃部疾病會導致氣逆,氣逆就會嘔吐;脾臟疾病會導致氣虛,氣虛就會腹瀉。經常嘔吐的是少陽傳給陽明的疾病,經常腹瀉的是少陽傳給太陰的疾病。所以,少陽傳給太陰的說法是有道理的,在中醫典籍中也有相關記載:傷寒六七天後,如果病人煩躁不安,說明陽氣進入陰分了,這一點在書中雖然沒有詳細提及,但從整體來看,意思是很明顯的。

2. 少陽經提綱(少陽一)

少陽之氣化於相火,其經自頭走足,病則氣逆而火炎升燎咽喉而上燔頭目。少陽之兼證不一,而口苦咽乾目眩則為主證,以相火之上郁故也。病情遞變而三者不變,病狀善移而三者不移,緣相火不得下秘,離本根而上浮,故口苦咽乾頭目旋轉而不寧。也是則少陽之他證皆在於或然之中,而少陽之三者則處於必然之例。

白話文:

少陽之氣轉化為相火,經脈從頭部通往腳部。發生病變時,氣息逆行,相火旺盛,向上灼燒咽喉,並焚烤頭目。少陽病症的兼證不一,但口苦、咽乾、頭暈是主要症狀,因為相火向上鬱結所致。病情發展變化,但這三者症狀不變;病狀容易轉移,但這三者症狀不移。這是因為相火無法下行,離開原根而向上浮動,導致口苦、咽乾、頭目眩暈不停。因此,少陽病的其他症狀都是偶爾發生的,而這三者症狀則是必然出現的。

提綱揭三證以概少陽,少陽雖幻化無常,然或有殊狀而必無遁情矣。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

足少陽之經起目銳眥,下頸合缺盆,口咽目皆少陽經脈之所循。少陽以下行為順,病則經氣壅遏,逆循頭面,相火燔騰,故見證如此。苦者火之味,炎上作苦也。眩者相火離根升浮,旋轉之象也。(素問標本病傳論:肝病頭目眩,肝膽同氣也。)

白話文:

足少陽經從眼睛延伸到頸部兩側,與「缺盆」(耳朵後方凹陷處)相交,嘴巴、喉嚨、眼睛都屬於足少陽經脈的循行途徑。足少陽經氣下行運行順暢,如果發生病變,經氣就會阻塞不暢,逆行向上蔓延到頭面部,導致相火過度旺盛,這就是所見證狀的成因。

苦味是火的味道,火氣上升產生苦味。眩暈是相火脫離根源而向上浮動,形成旋轉的象徵。(出自《素問·標本病傳論》:肝病會引起頭暈目眩,因為肝和膽氣息相通。)

3. 少陽經病小柴胡證一(少陽二)

傷寒五六日中風,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心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白話文:

患上傷寒五、六天後,身體發冷發熱輪流出現,胸部兩側脹痛,發出悶悶的呻吟聲,不想吃東西,心煩想吐,或心煩但吐不出來,或口渴,或小腹疼痛,或肋骨下出現痞塊,或心窩悸動,小便不通暢,或不口渴,身體微微發熱,或咳嗽,就使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傷寒五六日,又中風邪,此在太陽,即風寒雙感,桂麻各半證也。風寒在表,逼遏少陽經氣,於是少陽病作。少陽經在太陽、陽明之裡,三陰之表。表則二陽,故為半表;裡則三陰,故為半里。半表者,居二陽之下,從陽化氣而為熱;半里者,居三陰之上,從陰化氣而為寒。

白話文:

如果傷寒持續五六天後,又受到風邪侵襲,這是在太陽經的範疇,也就是同時感染了風寒,屬於桂枝湯和麻黃湯各用一半的證候。風寒在體表,阻遏了少陽經的氣機,於是少陽病就會發作。少陽經位於太陽經和陽明經之間,是三陰經的外部。外部是二陽經,所以稱為半表;內部是三陰經,所以稱為半里。半表是指位於二陽經的下方,從陽經化氣而產生熱;半里是指位於三陰經的上方,從陰經化氣而產生寒。

人之經氣不鬱則不盛,鬱則陽盛而生熱,陰盛而生寒。經氣鬱迫,半表之衛欲發於外而營氣束之,不能透發,故閉藏而生表寒;半里之營欲發於外而衛氣遏之,不能透發,故鬱蒸而生裡熱。蓋寒傷營則營束其衛而生表寒,及其營衰則寒往而熱又來矣;風傷衛則衛遏其營而生裡熱,及其衛衰則熱往而寒又來矣。一往一來,勝負不一,此所以往來寒熱也。

白話文:

人體的經絡氣血運行順暢時,不會過於旺盛。如果氣血運行不暢,陽氣就會旺盛而產生熱,陰氣就會旺盛而產生寒。經絡氣血運行受阻,衛氣想從體表發散出來,但營氣把它束縛住,無法宣發,於是閉藏不暢而產生體表寒證。營氣想從體內發散出來,但衛氣把它阻擋住,無法宣發,於是鬱積蒸發而產生體內熱證。寒邪傷及營氣,營氣就會束縛衛氣,產生體表寒證。當營氣衰弱,寒邪消退,又會轉化為熱證。風邪傷及衛氣,衛氣就會阻礙營氣,產生體內熱證。當衛氣衰弱,熱邪消退,又會轉化為寒證。寒熱證互相交替出現,勝負不定,這就是往來寒熱的緣由。

少陽經脈下胸,貫膈,由胃口而循脅肋,病則經氣鬱遏而克戊土。戊土脹塞,礙膽經降路,經脈壅阻,故胸脅苦滿;戊土被賊,困乏堙瘀,故嘿嘿不欲飲食;甲木既逆,相火上燔,而戊土升填君火,又無下濟之路,是以心煩;胃土上逆,濁氣不降,是以喜嘔;或相火薰心而胃未甚逆,是以心煩而不嘔;或相火刑肺,是以渴生;或土寒木燥,土木逼迫,是以腹痛;或經氣盤塞而脅下痞硬;或土濕木鬱,心下悸動而小便不利;或肺津未耗而內不作渴;太陽未罷而心有微熱;或胃逆肺阻而生咳嗽。凡此諸病,總是少陽中郁,表裡不和之故。

白話文:

少陽經絡經過胸部下方,貫穿橫膈膜,從胃部向上沿著肋骨而行。如果少陽經氣鬱結不暢,就會剋制戊土屬脾。戊土受阻,會妨礙膽經下降的通道,經絡堵塞,因此胸脅部脹滿難受。戊土被賊氣侵襲,造成氣血虧虛,痞悶不思飲食。甲木屬肝逆行,相火上炎,而戊土上行滋生君火,又沒有下降的管道,因而感到心煩。胃氣上逆,濁氣不下降,因此容易嘔吐。或因相火上攻心臟而胃氣未嚴重逆行,因此感到心煩而不嘔吐。或因相火刑剋肺臟,因此產生口渴。或因土氣寒涼、肝木燥熱,土木交迫,因此腹痛。或因經氣堵塞,導致肋骨下方痞硬疼痛。或因土氣濕潤、肝木鬱結,心下悸動而小便不利。或因肺中津液未耗盡而內部沒有口渴感。或因太陽經氣未完全退散,心臟有微熱。或因胃氣上逆、肺氣阻滯而產生咳嗽。所有這些疾病,都是因為少陽經氣鬱結,表裡不協調所致。

柴胡湯,柴芩清半表而泄甲木,參甘棗溫半里而補己土,生薑半夏降胃逆而止嘔吐也。少陽在半表半裡之間,半里之陰虛則自陽明之經而入於陽明之腑,半里之陽虛則自太陰之經而入太陰之臟。小柴胡柴芩清泄半表,使不入於陽明,參甘溫補半里,使不入於太陰,則邪解於本經而無入陰入陽之患,是之謂和解表裡也。蓋木病則傳土,所謂病則傳其所勝也(素問語)。

白話文:

小柴胡湯:

  • 柴胡和芩草清熱解表,去除體表濕熱。
  • 人參和甘草溫補中焦,調理脾胃。
  • 生薑和半夏降逆止嘔,緩解胃部不適和嘔吐。

少陽病症位於表裡之間,半里(中焦)的陰虛會導致熱邪從陽明經進入陽明腑,半里的陽虛則會導致熱邪從太陰經進入太陰臟。小柴胡湯用柴胡和芩草清熱解表,防止熱邪進入陽明經;用參甘溫補中焦,防止熱邪進入太陰經。這樣,邪氣就會在原先的經脈中消散,避免侵入陰陽,達到表裡和解的效果。

根據《素問》的說法,木病會傳到土,也就是疾病會傳到它所剋制的臟腑。

少陽與陽明、太陰為鄰,防其剋土而傳陽明,故以柴芩泄半表而清陽明;防其剋土而傳太陰,故以參甘補半里而溫太陰。於是表裡雙解矣。

白話文:

少陽膽經和陽明胃經、太陰脾經相鄰。為了防止少陽膽經剋制脾經,將邪氣傳遞給陽明胃經,所以用柴胡、黃芩來疏散表證,兼清熱瀉陽明。為了防止少陽膽經剋制脾經,將邪氣傳遞給太陰脾經,所以用黨參、甘草來補益中氣,兼溫補太陰。這樣一來,表裡病證都能得到解除。

4. 小柴胡湯

柴胡(半斤) 黃芩(半斤洗) 半夏(半斤洗)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白話文:

柴胡:半斤 黃芩:半斤,清洗乾淨 半夏:半斤,清洗乾淨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栝蔞實滌淤而清煩)。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人參栝蔞根益氣而生津,清金而止渴)。若腹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芍藥泄甲木而清相火,息風燥而止腹痛)。

白話文:

將上述七種藥材放入一斗二升的水中煮沸,煮到只剩六升,過濾掉藥渣,再煮一次,取出三升藥液。溫熱後一次喝一升,每天喝三次。

如果感到胸悶,但是不嘔吐,可以去除半夏,加入栝蔞實一份(栝蔞實可以祛除淤堵,緩解胸悶)。

如果感到口渴,可以去除半夏,加入人參,再加入之前提到的藥材,總共為四兩半,再加上栝蔞根四兩(人參和栝蔞根可以益氣生津,清熱止渴)。

如果感到腹痛,可以去除黃芩,加入芍藥三兩(芍藥可以疏肝瀉火,止痛)。

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四兩(牡蠣軟堅而消痞硬)。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茯苓泄水而去濕,濕去則木達,風息悸動自安)。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三兩,溫覆取微似汗愈(桂枝解太陽之表邪)。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斤,乾薑二兩(五味子乾薑降逆氣而止咳)。

白話文:

如果肋骨下有硬塊,則去除大棗,加入四兩牡蠣(牡蠣能軟化和消散硬塊)。

如果心臟跳動不安,小便不暢,則去除黃芩,加入四兩茯苓(茯苓能排水除濕,濕氣消除後,木氣通暢,風邪平息,心悸自然消失)。

如果沒有口渴,但有輕微發熱,則去除人參,加入三兩桂枝,溫暖覆蓋,使其出微汗即可痊癒(桂枝能驅散表邪)。

如果咳嗽,則去除人參、大棗、生薑,加入半斤五味子,兩兩乾薑(五味子乾薑能降逆氣,止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