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傷寒懸解》~ 卷六 (3)

回本書目錄

卷六 (3)

1. 麻黃證三(陽明十五)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麻黃主之。

太陽與陽明合病,經迫腑郁,胃逆肺脹,故喘而胸滿。宜麻黃湯。麻黃髮表而散汗,杏仁降逆而止喘。不可下也。

白話文:

當陽明經的熱相合併太陽經的熱相,經氣充斥而讓腑氣受困,因此胃氣上逆、肺部脹滿,導致氣喘胸悶。這種情況宜使用麻黃湯治療。麻黃能發散表邪並促使出汗,杏仁能降逆氣止喘。此時不宜使用瀉下法。

2. 桂枝葛根證四(陽明十六)

太陽病項背強,

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陽明經行身之前,自頭下膈而走足;太陽經行身之後,自頭下項循背而走足。太陽經病頭痛項強而已,不至

反汗出惡風者,緣太陽表病不解,鬱遏陽明經腑之氣不得順降,逆沖胸膈背者。胸之腑也,胸膈脹滿則項背壅阻愈格太陽下行之路,故

白話文:

如果出汗後仍然怕冷,是太陽經表證沒有解除,鬱滯陽明經腑的氣無法順利下降,逆衝胸膈和背部的緣故。胸為陽明經的腑臟,胸膈脹滿就會阻礙頸部和背部的血氣流通,更加堵塞太陽經下降的道路,所以會造成這種情況。

反汗出惡風者。葛根泄陽明之經氣,降逆而達郁也。

3. 桂枝加葛根湯(五十四)

桂枝(三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 生薑(三兩切) 葛根(四兩)

白話文:

桂枝(9克) 芍藥(6克) 甘草(6克,已炙) 大棗(12枚) 生薑(9克,切片) 葛根(12克)

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

4. 葛根證五(陽明十七)

太陽病項背強,

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

營為寒傷,閉束二陽衛氣。葛根湯:葛根泄陽明之衛,麻黃泄太陽之衛,桂枝、芍藥通經絡而清營血,姜、甘、大棗和中氣而補脾精也。

白話文:

外寒侵入人體,阻滯了陽明和太陽兩條經脈的衛氣。使用葛根湯:葛根宣洩陽明經的衛氣,麻黃宣洩太陽經的衛氣,桂枝、芍藥疏通經絡,清除營血中的寒氣,生薑、甘草、大棗調和中氣,滋補脾胃。

5. 葛根湯(五十五)

葛根(四兩) 麻黃(二兩) 桂枝(二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白話文:

葛根(160 克) 麻黃(80 克) 桂枝(80 克) 芍藥(80 克) 甘草(80 克) 生薑(120 克) 大棗(12 顆)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白話文:

將上述七樣藥材搗碎,加入一斗水,先煮麻黃和葛根,湯汁減少二升後,去掉浮沫,放入其他藥材。繼續煮,直到湯汁剩下三升,過濾掉渣滓,趁溫熱服用一升。蓋上被子,讓身體微微出汗,不需要喝粥。其他方面與桂枝湯的用法、休息和禁忌事項相同。

6. 葛根證六(陽明十八)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太陽表寒外束,經絡壅迫,郁遏陽明胃氣,不能容納水穀已化之食,必當注泄而下。葛根麻黃泄二陽之衛郁,以松裡氣也。

白話文:

當外邪寒邪侵犯身體表面,經絡被阻塞,鬱積在胃經陽明經脈,影響胃氣的運行,無法容納已消化的食物,就會出現腹瀉嘔吐的症狀。

此時使用葛根和麻黃,可以疏洩陽明經和太陽經的衛氣鬱結,讓氣血運行順暢,從而緩解腹瀉和嘔吐。

7. 葛根半夏證七(陽明十九)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二陽合病,經迫腑郁,不能容納水穀未化之食,必當湧吐。而上半夏降胃逆而止嘔吐也。

白話文:

當陽明胃經和太陽膀胱經同時發病時,胃部功能受阻,無法容納未消化的食物,就會出現嘔吐。而上半夏具有降胃氣,止嘔吐的作用。

8. 葛根加半夏湯(五十六)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炮去黃汗焙) 桂枝(二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半夏(半升,洗)

白話文:

葛根:4兩 麻黃:3兩(經過炮製,去除黃汗,再烘烤) 桂枝:2兩 芍藥:2兩 甘草:2兩 生薑:3兩 大棗:12枚 半夏:半升(洗淨)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9. 陽明腑病(二十七章)

陽明病自經傳腑,腑病宜下。其經證未罷,猶見惡寒,則宜先汗而後下。經證已解,惡寒不作,而潮熱汗出,全是腑證,當相其緩急而用下法也。

白話文:

陽明病由經絡傳佈到臟腑,臟腑發病應當進行下法治療。如果經絡證候尚未消除,仍然出現惡寒,則應該先發汗,再進行下法。如果經絡證候已經解除,惡寒消失,而出現潮熱、盜汗,這些全是臟腑證候,應根據緩急程度而採取下法。

10. 陽明腑證調胃承氣證一(陽明二十)

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太陽病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此但傳經絡而不入臟腑,發汗則解矣。乃當三日少陽之期,發汗不解而反蒸蒸發熱者,此不在經而在胃也。宜早以調胃承氣調之,免後此之用大承氣。此大承氣之初證也。

白話文:

太陽病熱度持續兩天,陽明病熱度持續三天,少陽病熱度持續四天。這些都是熱度只傳導在經絡上,沒有進入臟腑,所以發汗就能夠解除病症。

但是到了少陽熱度持續三天的時候,發汗也不能解除病症,反而更加發熱的,這種情況不是在經絡,而是在胃裡。應該及早用「調胃承氣湯」來調理,否則以後要用更強效的「大承氣湯」來治療。這種情況是大承氣湯適用的早期證狀。

11. 調胃承氣湯(五十七)

大黃(三兩,清酒浸去皮) 甘草(二兩,炙) 芒硝(半斤)

白話文:

大黃(180公克,用清酒浸泡後去皮) 甘草(120公克,先炒過) 芒硝(300公克)

上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

12. 大承氣證二(陽明二十一)

二陽並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當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患病時,太陽經證狀已過,但仍然有身體發熱多汗、手腳出汗、大便不通、精神錯亂的症狀,這時應服用大承氣湯治療,這樣就會痊癒。

二陽並病,太陽經證既罷,但有陽明腑證,潮熱,汗出,大便難而譫語,全是胃腑燥熱閉塞不通,下之泄其胃熱則愈,宜大承氣湯也。潮熱,即日晡發熱,按時發作,期如潮信也。

白話文:

太陽經證狀消失後,若陽明經絡依然有熱證,出現潮熱、盜汗、大便困難、言語不清等症狀,說明胃腑因燥熱而閉塞不通。此時應瀉下胃中熱邪,病情便可好轉。大承氣湯是適合的藥方。潮熱是指每天下午發熱,按照一定的時間發作,就像潮汐一樣有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