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傷寒括要》~ 卷上 (5)

回本書目錄

卷上 (5)

1. 從脈不從症四條

表症宜汗。此其常也。然發熱頭痛。脈反沉身體疼痛。當救其里。用四逆湯。里症宜下。此其常也。日晡發熱屬陽明。脈浮者宜汗。用桂枝。結胸症具。宜陷胸湯下之。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當治其表。身疼痛者。宜桂枝麻黃解之。然尺中遲者不可汗。營血不足故也。當調其營四者皆從脈不從症也。

2. 合病並病論

合病者。兩陽經。或三陽經齊病。不傳者也。並病者。一陽經先病未盡。又過一經。而傳者也。太陽陽明並病。若並未盡。所謂太陽症不罷。面赤佛郁。煩躁短氣。是傳未盡。尚有表症。當麻黃桂枝各半湯汗之。若並已盡所謂太陽症罷。潮熱。手足汗出。便硬。譫語。當承氣湯下之。

三陽合病。皆自下利。太陽陽明合病。葛根湯。太陽少陽合病。黃芩湯。少陽陽明合病。調胃承氣湯

3. 陽厥陰厥辨

陽厥者。初得病。身熱頭疼。以後傳入三陰。大便閉。小便赤。譫渴躁亂。見諸熱症而發厥者。熱極反兼勝已之化也。熱微厥亦微。宜四逆散。熱深厥亦深。宜承氣湯。陰厥者。初得病。無身熱頭疼。面寒肢冷。引衣蜷臥。見諸寒症而發厥者。輕則理中湯。重則四逆湯。二厥之脈。皆沉。陰厥沉遲而弱。指頭常冷。陽厥沉而滑。指頭常溫。

4. 傷寒禁忌

誤投麻黃。汗多亡陽。誤投承氣。下多亡陰。老弱虛人。但當微利。或豬膽。或煉蜜導之。尺脈弱者禁下。寸脈弱者禁吐。吐蛔一症。雖有熱症。大忌寒涼。誤服必死。初愈勿驟進參耆。邪氣得補即復。脈虛神倦者。不在禁例。宜隨機活變。傷寒欲飲水為欲愈。不可禁絕。不可多與。初愈勿過飽。勿勞動。勿憂怒。勿行房。勿食羊肉。勿多飲酒。勿輕見風。

5. 死症歌

兩感傷寒不須治。陰陽毒過七朝期。黑癍下厥與上竭。陽症見陰脈者危。舌卷耳聾囊更縮。陰陽交及摸尋衣。重暍除中皆不治。唇吻青兮面黑黧。咳逆不已並臟結。溲屎遺失便難醫。汗出雖多不至足。口張目陷更何為。喘不休與陰陽易。離經脈見死當知。結胸症具煩躁甚。直視搖頭是死時。少陽症與陽明合。脈弦長大救時遲。汗後反加脈躁疾。須知臟厥死無疑。

6. 用火法

服發表藥。汗不得出。用薪火燒地。長久掃去。以熱水灑之。取蠶沙柏葉桃葉。少加糠麩。皆鋪燒地上。約厚三寸。鋪席令病人臥。多被密覆。汗即至矣。候周身至腳心俱透。用溫粉。(白朮藁本川芎白芷米粉各等分為細末)撲之。汗止上床。最得力者。蠶沙桃柏葉也。糠麩乃助其厚耳。

7. 用水法

水七碗。燒鍋令赤。投水待沸。取起。再燒鍋赤。又以水投之。如此七次。取湯一碗。乘熱飲之。溫覆取汗神效。熱甚者。以青布浸新汲水中。貼病人胸前。熱則易之。或置病人於水中。或浸手足。或漱口。表未解。及陰症似陽者忌之。

8. 摘陶氏七法

發狂難制。醋炭氣入鼻即定。方可察其陰陽。以脈之有力無力為辨。腹痛有陰有陽。將涼水半碗與病人飲之。痛減者屬熱。痛增者屬寒。更參脈來有力無力。

寒症脈伏。或吐瀉脫而無脈。以薑汁好酒各半盞。與病人服。脈出者生。不出者死。更覆手取之而無脈。則絕矣。

鼻衄不止。山梔炒黑為末。吹入鼻中。外用濕紙搭於鼻沖。其血自止。吐血不止。韭汁磨墨呷之。如無韭汁。雞子清亦可。赤屬火。黑屬水。有相制之理。

陰毒昏憒。唇青。肢冷。甲黑。藥不得入。將蔥一握束緊。切去根葉。留白三寸如餅。將麝半分填臍內。後加蔥餅。以火熨之。爛即易。約三餅可醒。先灌薑汁。後服姜附湯。未醒。灸關元穴三十壯。不醒者必死。

服藥即吐者。生薑汁半盞熱飲。吐即止。大抵寒藥熱飲。熱藥冷飲。中和之劑溫飲。補湯須用熟。(慢火久煎)利藥不嫌生。(猛火急煎)

9. 足太陽經症治

太陽膀胱經。為諸經之首。四通八達之衢。故多傳變。其經起於目內眥。從頭下後項。連風府。行身之背。終於足小指。其症頭項痛。腰脊強。噁心拘急。體痛。骨節痛。發熱。惡寒。此表症標病。脈浮緊有力。無汗為表實。寒傷營血。宜麻黃發表。浮緩無力。有汗為表虛。

風傷衛氣。宜桂枝實表散邪。身疼熱甚而煩。脈浮而緊。此傷風見寒脈也。身不疼。熱少不煩。脈浮而緩。此傷寒見風脈也。俱用大青龍湯發之。脈靜為不傳。脈躁盛為欲傳。如脈浮。發熱煩渴。小便不利。此太陽傳本病。宜五苓散利之。小便如常者。不可利也。恐引邪入里。

為熱結膀胱。又不可下。恐表邪乘虛入里。為痞滿結胸。協熱下利。雖當汗者。亦勿太過。恐其亡陽肉瞤筋惕。故有汗禁麻黃。無汗禁桂枝。有汗勿再汗。汗多則小便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