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

《張卿子傷寒論》~ 卷三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0)

1.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方第四十四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牡蠣(五兩熬味酸鹹),龍骨(四兩味甘平),大棗(十二枚擘),蜀漆(三兩洗去腳味辛平),

白話文:

桂枝(三兩,去除樹皮),甘草(兩,炙過),生薑(三兩,切片),牡蠣(五兩,燉煮至有酸鹹的味道),龍骨(四兩,味道甘甜平淡),大棗(十二枚,掰開),蜀漆(三兩,洗去根部,味道辛辣平淡)。

上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譫語。弱者發熱。脈浮。解之。當汗出愈。

形作傷寒。謂頭痛身熱也。脈不弦緊。則無傷寒表脈也。經曰。諸弱發熱。則脈弱為裡熱。故云弱者必渴。若被火氣。兩熱相合。搏於胃中。胃中燥煩。必發譫語。脈弱發熱者。得脈浮。為邪氣還表。當汗出而解矣。

白話文:

形狀像傷寒。指的是頭痛、發熱。脈不弦緊,就沒有傷寒的表證脈。經書上說,凡是虛弱的人發熱,那麼脈弱就是裡熱。所以說,脈弱的人必定口渴。如果再被火氣侵犯,兩熱相合,在胃中沖撞,胃中燥熱煩悶,必定會說胡話。脈弱發熱的人,如果脈浮起來,是邪氣又到了表,這時應該發汗解表。

王三陽云。此證固不須治。待其自汗。則愈。若脈不肯浮。酒炒芩連等。微解之可也。

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清血名為火邪。

此火邪迫血。而血下行者也。火陽病。用火熏之。不得汗。則熱無從出。陰虛被火必發躁也。六日傳經盡。至七日再到太陽經。則熱氣當解。若不解。熱氣迫血下行。必清血清廁也。

白話文:

這種邪火迫入血液裡,伴隨著血液流向下。火是陽性病,用火燻它,發不出一身汗,那麼熱氣就沒有發散的渠道。陰虛的體質受到火氣的侵擾,必定發作狂躁。六天傳遍全身的經脈後,第七天又重新回到太陽經,那麼熱氣應該就會消解。如果熱氣沒有消解,那麼熱氣就會迫使血液流向下,必然會導致血液只剩下清血和白水。(出現小便頻數、大便乾燥、口渴甚至神昏的症狀)

脈浮熱甚。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唾血。

此火邪迫血而血上行者也。脈浮熱甚為表實。醫以脈浮為虛。用火灸之。因火氣動血。迫血上行。故咽燥唾血。

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

白話文:

微弱的脈象,不可用灸法治療。因為火屬邪氣,會導致煩躁不安,虛實追逐,血液散佈在脈中。即使火氣很微弱,對身體內部的侵襲也很嚴重,會灼傷骨骼和筋脈,血液難以恢復正常。

微數之脈。則為熱也。灸則除寒不能散熱。是慎不可灸也。若反灸之。熱因火則甚。遂為煩逆。灸本以追虛。而復逐熱為實。熱則傷血。又加火氣。使血散脈中。氣主呴之。血主濡之。氣血消散。不能濡潤筋骨。致骨焦筋傷。血散而難復也。

白話文:

微弱無力的脈搏,屬於熱證。灸法可以去除寒氣,但不能散熱。所以熱證時不能灸。如果逆反而灸之,熱勢因為火而加劇,遂致煩躁、噁心反胃。灸法的本意是用以調理虛證,反過來卻追逐熱證,使得熱證化為實證。熱證則會傷血,加上火氣的助長,使得血液散失於脈中。氣的職能是溫煦濡養,血的職能是滋潤濡養。氣血消散之後,就無法濡潤筋骨。導致骨骼焦枯,筋脈受傷。血氣散失難以恢復。

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脈浮在表。宜以汗解之。醫以火灸取汗。而不得汗。邪無從出。又加火氣相助。則熱愈甚。身半以上。同天之陽。身半以下。同地之陰。火性炎上。則腰以下。陰氣獨治。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也。

白話文:

脈象浮在表層,應以發汗法治療。醫師用火灸的方式來發汗,但是沒有發汗。邪氣沒有從體內排出,又被火氣所助長,所以熱症更加嚴重。身體往上( 腰以上 )的部分,像是天一樣是屬陽;身體往下 ( 腰以下 )的部分,像是地一樣是屬陰。火性向上升,所以腰部以下,陰氣獨治。因此腰部以下,一定會感到沉重而且麻痺。

欲自解者。必當先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也。

煩熱也。邪氣還表。則為煩熱。汗出而解。以脈浮。故為邪還表也。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三兩。

白話文:

用燃燒後的針灸,使病人發汗。針灸的部位被寒冷凍傷。核腫脹變紅的,一定會發生奔豚病(胸脅滿痛,氣從少腹逆衝咽喉,汗出,惡寒)。氣從少腹上行衝到心臟的,在覈上面各灸一壯。再服用桂枝加大劑量桂枝的湯藥,再增加三兩桂皮。

燒針發汗。則損陰血而驚動心氣。針處被寒氣聚而成核。心氣因驚而虛。腎氣乘寒氣而動。發為奔豚。金匱要略曰。病有奔豚。從驚發得之。腎氣欲上乘心。故其氣從少腹上衝心也。先灸核上。以散其寒。與桂枝加桂湯。以泄奔豚之氣。

白話文:

熨熱針來發汗,這會損傷陰血而驚動心氣。針灸處受到寒氣,積聚成核。心氣因受驚而虛弱。腎氣乘著寒氣而動,發為奔豚。金匱要略上說,病症中有奔豚。是由驚嚇引起,腎氣往上沖向心臟。因此病人的氣從少腹往上升,衝擊心臟。先用灸法灸核上,以分散寒氣。再用桂枝加桂湯,疏洩奔豚之氣。

2. 桂枝加桂湯方第四十五

桂枝方內更加桂二兩。共五兩。余依前法。

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先火為逆。復以下除之。裡氣因虛。又加燒針。裡虛而為火熱所煩。故生煩躁。與桂枝草龍牡蠣湯以散火邪。

白話文:

火性原本向上,卻往下降,以寒涼之藥治療。體內由於虛弱,又以火針治療。體內虛弱卻又被火熱所困擾,所以出現了煩躁。因此使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等藥物,以散去火邪。

3.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方第四十六

桂枝(一兩),甘草(二兩),牡蠣(二兩熬),龍骨(二兩),

白話文:

桂枝(6 克),甘草(12 克),牡蠣(12 克,熬取汁液),龍骨(12 克),

上為末。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辛甘發散。桂枝甘草之辛甘。以發散經中之火邪。澀可去脫。龍骨牡蠣之澀。以收斂浮越之正氣。

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

寒則傷榮。榮氣微者。加燒針。則血留不行。驚者。溫針損榮血而動心氣。金匱要略曰。血氣少者。屬於心。

王宇泰云。心屬火。火先入心。心主血而藏神。血如水也。神如魚也。兩陽相熏灼。水熱湯沸。則魚驚躍不能安矣。

白話文:

王宇泰說,心臟運行屬火。火是先進到心臟。心臟管理血液,並且藏有精神。血液和水一樣。精神和魚一樣。心臟陽氣和肺臟陽氣互相薰灼,血液就像熱湯一樣沸騰。精神就像魚一樣,在沸騰的熱湯中驚慌跳躍,不能安定。

太陽病。當惡寒發熱。今自汗出。不惡寒發熱。關上脈細數者。以醫吐之過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飢。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醫吐之所致也。此為小逆。

白話文:

太陽病(指感受外感風寒引起的疾病)。發病時惡寒發熱,現在已經出汗了,不惡寒發熱。關上脈搏細小而數快,這是因為用藥吐得過頭了。

發病一兩天就吐的,是因為腹中飢餓,但嘴裡不能吃東西。

發病三四天就吐的,不喜歡喝稀粥,想吃冷的食物。早上吃進去,晚上就吐出來。這是由於用藥吐而引起的。

這屬於輕微的嘔吐。

惡寒發熱。為太陽表病。自汗出。不惡寒發熱者。陽明證本太陽表病。醫反吐之。傷動胃氣。表邪乘虛。傳於陽明也。以關脈細數。知醫吐之所致。病一二日。為表邪尚寒而未成熱。吐之則表寒傳於胃中。胃中虛寒。故腹中飢而口不能食。病三四日。則表邪已傳成熱。吐之則表熱乘虛入胃。

白話文:

惡寒發熱,這是太陽經表證。自汗而出,不惡寒發熱的,是陽明經證,本是太陽經表證,醫生反覆吐之,傷動了胃氣。表邪乘虛,傳入陽明經了。以關脈細數,知道是醫生吐之的緣故。病一二日,是表邪尚寒而未成熱,吐之則表寒傳入胃中。胃中虛寒,所以腹中飢餓而口不能吃東西。病三四日,則表邪已傳成熱,吐之則表熱乘虛進入胃中。

胃中虛熱。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也。朝食暮吐者。食晨入於胃。胃虛不能克化。即知至暮胃氣行里。與邪氣相搏。則胃氣反逆。而以胃氣尚在。故止云小逆。

白話文:

胃裡面虛有熱氣,所以不喜歡吃粥。想要吃涼的食物。早上吃的東西到晚上就吐出來。早上吃的東西到晚上就吐出來,是因為食物早上進入胃裡,虛弱的胃不能消化食物。直到晚上胃氣才運行起來,與邪氣相交戰,胃氣就會反逆上行。但因為胃氣還在,所以只說作\“反胃\”,沒有說嘔吐。

張兼善云。此病雖逆。當自愈。吐中便有發散之義也。但當節飲食。靜養調攝。則餘邪自去。若更妄治之。則變證起矣。

白話文:

張兼善說:這種病雖然是反常的,但應當讓其自行痊癒。嘔吐其中也有發散的道理。只須節制飲食,靜養調理,那麼其餘的邪氣就會自行消散。若再妄加治療,那麼就會產生其他的變化證狀。

太陽病。吐之。但太陽病。當惡寒。今反不惡寒。不欲近衣。此為吐之內煩也。

太陽表病。醫反吐之。傷於胃氣。邪熱乘虛入胃。胃為邪熱內煩。故不惡寒。不欲近衣也。

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此以發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也。數為客熱。不能消穀。以胃中虛冷。故吐也。

白話文:

患者的脈搏跳動頻繁。脈搏跳動頻繁是熱症的徵兆。應該消除穀物,引導飲食。但是卻出現嘔吐的症狀。這是因為發汗過多,導致陽氣微弱,膈氣虛弱,脈搏才會跳動頻繁。脈搏跳動頻繁是外邪熱證,不能消化穀物。由於胃中虛弱寒冷,所以會出現嘔吐。

陽受氣於胸中。發汗外虛陽氣。是令陽氣微。膈氣虛也。數為熱。本熱則合消穀。客熱則不能消穀。因發汗外損陽氣。致胃中虛冷。故吐也。

白話文:

陽氣會聚集在胸中。發汗後,身體表面的陽氣虛弱,導致體內陽氣不足,膈氣也虛弱。經常發熱。如果是自身原因引起的發熱,則會消散穀氣。如果是外在原因引起的發熱,則不能消化穀氣。因為發汗會損耗體表的陽氣,導致胃中虛寒,因此會出現嘔吐的症狀。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郁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若不爾者不可與。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證。以嘔故知極吐下也。

白話文:

太陽病。經過十幾天,心窩裡溫溫的想吐,而胸中疼痛。大便反而溏薄。腹部略微脹滿。鬱悶煩躁。在此之前曾經極度嘔吐下瀉的人,可以服用調胃承氣湯。如果不是這樣的人不能服用。只想要嘔吐,胸中疼痛,大便略溏的人。這不是柴胡的證候。因為有嘔吐,所以知道曾經極度嘔吐下瀉過。

心下溫溫欲吐。鬱郁微煩。胸中痛。當責邪熱客於胸中。大便反溏。腹微滿。則邪熱已下於胃也。日數雖多。若不經吐下。止是傳邪。亦未可下。當與柴胡湯。以除上中二焦之邪。若曾吐下。傷損胃氣。胃虛則邪乘虛。入胃為實。非柴胡湯所能去。調胃承氣湯下胃熱。以嘔。知胃氣先曾傷動也。

白話文:

胸口發熱,覺得想吐,感覺很煩躁,胸悶疼痛。這是由於邪熱客於胸中所導致的。大便稀鬆,小腹輕微脹滿,也就是邪熱已經下降到了胃部。雖然已有多天了,但也只是邪氣有所傳導,還不適宜治療。此時應該服用柴胡湯,以去除上中二焦的邪氣。如果曾嘔吐過,必定損傷胃氣。胃氣虛弱,邪氣乘虛而入,進入胃中形成實證,已不是柴胡湯所能解決的了。需要用調胃承氣湯治療,以治療胃熱,等到胃氣強壯後,再治療其他疾病。

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裡故也。抵當湯主之。

白話文:

太陽病。發病六七日,外感表證仍在。脈象微弱而沉伏。但與一般太陽病不同,反倒沒有胸悶、痞塞的感覺。如果病人發狂亂語,那是因為病熱仍在下焦,少腹部位應該感覺硬滿。如果小便順暢,下血後病情就會好轉痊癒。之所以會這樣,是太陽經的病熱瘀結在體內所致。應使用抵當湯來治療。

太陽、經也。膀胱、腑也。此太陽隨經入腑者也。六七日邪氣傳裡之時。脈微而沉。邪氣在裡之脈也。表證仍在者。則邪氣猶淺。當結於胸中。若不結於胸中。其人發狂者。熱結在膀胱也。經曰。熱結膀胱。其人如狂。此發狂。則熱又深也。少腹硬滿。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者。血證諦也。與抵當湯以下蓄血。

白話文:

太陽是經脈,膀胱是腑臟。這是太陽經傳輸邪氣進入膀胱腑。六七天後邪氣傳入裡面的時候。脈搏微弱而沉細。這是邪氣在裡面的脈象。表證仍在的。那麼邪氣尚淺。應該聚集在胸中。如果不聚集在胸中。那這個人發狂。是熱邪積聚在膀胱。經上說。熱邪積聚在膀胱。那個人像發狂一樣。這是發狂。那麼熱邪又深了。少腹硬滿。小便不利的。是沒有血。小便自利的話。血證可以證實。用抵當湯以下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