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安石

《傷寒總病論》~ 卷第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 (2)

1. 不可發汗證

脈浮緊,法當身痛,當以汗解。假令尺中脈遲,為榮氣不足,血少故也。(前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宜桂枝,不責榮不足,蓋尺脈長大而遲也。此若軟緊而遲,不可汗,宜小建中湯。)

白話文:

脈搏浮起且緊繃,症狀表現為身體疼痛,治療方法應以發汗的方式解除。如果寸關尺三部脈象中,只有尺脈遲緩,表示榮氣不足,血氣虛少的緣故。(前面討論陽明病,脈象遲緩且汗出較多,病人略微怕冷,應使用桂枝湯治療,不必擔心榮氣不足,因為是尺脈長而大造成的遲緩。但如果脈象鬆軟卻緊繃且遲緩,不適合使用發汗法,應使用小建中湯治療。)

桂枝(三分),生薑(三分),芍藥(一兩半),甘草(半兩),棗(六枚),飴糖(二合半),

白話文:

桂枝(15克),生薑(15克),芍藥(75克),甘草(25克),紅棗(6顆),紅糖(125毫升)

㕮咀,水二升半,煮取九合,去滓,方下飴糖,煎令化。每溫飲一湯盞,日進二三服。尺尚遲,再作一劑,入人參加半兩同煎最良。舊有微溏或嘔者,不用飴糖也。兼治傷寒一二日,胸中悸而煩,及汗後身疼,脈沉遲。又治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小建中湯;不瘥,與柴胡湯。(方在和表證中。),

白話文:

桂枝湯

用桂枝兩(折成小塊)、炙甘草半兩、阿膠半兩(另搗碎)。加入水二升半,煮沸後煎煮到剩下九合(約為原水量的四分之一)。濾去渣滓,再加入飴糖,煎煮至糖溶化。

每天溫服一湯盞,一天服用兩三次。如果症狀持續緩解較慢,再製作一劑,加入人參半兩一同煎煮效果最佳。如果有輕微腹瀉或嘔吐,則不必加入飴糖。

此湯還可治療以下症狀:

  • 傷寒一兩天後,胸中悸動不安,以及出汗後身體疼痛,脈象沉緩。
  • 傷寒時,陽脈澀滯,陰脈弦緊,若按照常規治療應該腹中急痛,先用小建中湯;如果無效,再服用柴胡湯(配方在「和表證」中)。

龐曰:凡脈緊,病必無汗,唯濡而緊,病必自汗。勿誤行桂枝,宜建中湯也。

脈濡弱,不可發汗,汗則厥而煩躁,不得眠。

諸動氣在心腹上下左右,不可發汗。

龐曰:諸脈動數微弱,不可發汗。(以上並宜建中湯。若煩躁者,宜竹葉湯。)

白話文:

龐大夫說:各條脈搏跳動得快而微弱,不能用發汗的方法。(以上都適用於建中湯。如果有煩躁現象,則適用於竹葉湯。)

竹葉,治虛煩,病似傷寒,身亦熱而煩躁,頭不痛,身不疼,脈不數者。兼治中暍,渴吐逆而脈滑數者,及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並宜服之。

白話文:

竹葉湯

適用於治療虛熱煩躁的疾病,症狀類似傷寒,身體發熱煩躁,但沒有頭痛、身體疼痛,脈搏不快。

也適用於治療中暑,出現口渴、嘔吐,脈搏滑數的情況。以及傷寒痊癒後,身體虛弱、氣短,出現氣逆想吐的情況。這些情況都適合服用竹葉湯。

竹葉(半把),石膏(四兩),半夏(三分),人參(半兩),甘草(半兩),麥門冬(二兩),粳米(一合,淘過)

白話文:

竹葉(半把) 石膏(200克) 半夏(15克) 人參(25克) 甘草(25克) 麥門冬(100克) 粳米(煮飯的米,100克,洗淨)

細銼,以水五升,煎二升半,米熟去滓。溫飲一盞,日進三服,夜二服。嘔者,加生薑一兩半,不嘔不用。

虛煩或嘔吐,脈弦細芤遲,手足微寒,胸滿者,橘皮湯主之,兼治暴煩下利。(方在太陰證中。)

白話文:

如果感到虛煩或嘔吐,脈象細弱、遲緩,手腳微寒,胸中發悶,可以使用橘皮湯治療。橘皮湯還兼具治療暴躁煩熱和腹瀉的功效。(詳見太陰證的藥方。)

四逆不可發汗,發汗則聲嘶,舌萎不得前,言亂睛眩者,命將難全。

咽中閉塞,不可發汗,發汗則吐。血氣微絕,手足不能自溫者,乾薑甘草湯主之。(方在太陰證中。)

白話文:

如果咽喉閉塞,不能發汗,一發汗就會嘔吐。血氣微弱,手腳不能自行溫暖,可以用乾薑甘草湯來治療。(這個方劑在太陰證中。)

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

瘡家,雖身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痓。(以癰瘡家膿血過多。)

動氣在右,不可發汗,汗出則衄而渴,心苦煩,飲則吐水。(動者,謂心腹中虛氣動,若誤汗有此證,先宜五苓散三服,方在可水證中。次服竹葉湯,方在前。)

白話文:

如果心腹中有空虛的氣體正在活動,這時不適合發汗。如果發汗,就會流鼻血,感到口渴,心臟苦悶煩躁,喝水就會吐出來。(動氣,是指心腹中虛空的氣體在活動,如果誤用發汗法治療而出現這些症狀,應先服用五苓散三劑,配方同水腫的處方。然後服用竹葉湯,配方同前半部分的內容。)

動氣在左,不可發汗,發汗則頭眩,汗出則筋惕肉瞤,此為逆,難治。(但先服防風白朮散,次服建中湯,方在前。),防風白朮散

白話文:

如果病症的氣機偏於人體左側,不能用發汗療法。如果發汗,就會出現頭暈目眩,出汗後會出現肌肉抽動和眼睛抽動。這是逆反的治療方法,很難治癒。(先服用防風白朮散,然後服用建中湯,方子在前面)。

防風白朮散:

防風(一兩),牡蠣粉(半兩),白朮(三分),

白話文:

  • 防風:1 兩
  • 牡蠣粉:半兩
  • 白朮:三分

細末,溫米飲調下二錢,日二三服,汗出續與建中湯。

動氣在上,不可發汗,發汗則氣上衝,正在心端,李根湯主之。

半夏(半兩),桂枝,當歸,芍藥,黃芩,甘草,人參(各一分),茯苓(三分),

白話文:

半夏(30克),桂枝、當歸、芍藥、黃芩、甘草、人參(各15克),茯苓(45克)

粗末,每五錢水二盞,姜三片,甘李根白皮一團,如雞子黃大,煎八分,通口,日三五服。

白話文:

用粗末藥材,每次用五錢藥材配上兩杯水、三片生薑和一團剝了白皮,大小如雞蛋黃的甘草根,煎煮到只剩下八成,放涼後服用,每天服用三到五次。

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汗則心中大煩,骨節苦痛,目運惡寒,食則反吐,谷不得前,先服大橘皮湯;得吐止,後服建中湯。

白話文:

如果病症的氣機鬱結在身體下部,不可發汗解表。一旦發汗解表,就會導致心中煩悶焦躁,骨節疼痛,目光遊移,惡寒,進食後容易嘔吐,食物難以下嚥。應先服用大橘皮湯,以促進嘔吐,等嘔吐停止後,再服用建中湯以調補中氣。

橘皮(亦主手足冷嘔噦。)

橘皮(一兩半),生薑(二兩),棗(二十四個),甘草(半兩),人參(一分),竹茹(半兩),

白話文:

橘皮(75克),生薑(100克),紅棗(24顆),甘草(25克),人參(5克),竹茹(25克)

㕮咀,水三升,煎一升半,去滓。溫服一盞,食頃再服。不當汗而強汗之,則津液枯槁而死。

2. 四逆證

四逆湯治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瘥,身體疼痛者;脈浮遲,表熱裡寒,下利清穀者;汗出熱不去,內拘急,支節疼,四逆者;下利厥逆,惡寒者;下利腹脹滿,身疼脈浮者。先用四逆溫里,得利止,乃可隨證用藥攻表也。

白話文:

四逆湯用於治療發熱頭痛,脈搏又沉又弱,如果症狀沒有好轉,身體疼痛的情況;脈搏浮弱,外有熱邪,內有寒氣,導致腹瀉、排出水樣便;出汗但發熱不退,體內憋悶急迫,四肢關節疼痛,稱作「四逆」;腹瀉、脈搏微弱,畏寒;腹瀉、腹脹滿,身體疼痛,脈搏浮弱。先使用四逆湯溫暖身體,當腹瀉停止時,才能根據症狀使用藥物驅除外邪。

甘草(一兩),附子(半個),乾薑(三分),

白話文:

甘草(50克),附子(25克),乾薑(15克)

㕮咀,以水一升半,煮取六合,去滓,溫分作二服。

手足厥,脈微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當歸桂枝,芍藥,細辛(各一兩半),棗(三十六個),甘草,木通(各一兩),

白話文:

當歸、桂枝、芍藥、細辛(各 1.5 兩) 紅棗(36 枚) 甘草、木通(各 1 兩)

㕮咀,以水四升半,煮二升二合,去滓,每溫一盞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