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203)

回本書目錄

別論 (203)

1. 烏梅圓之注釋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藏厥,非為蛔厥也。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藏寒,蛔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蛔厥者,烏梅圓主之,又主久利。(《傷寒論》)

白話文:

傷寒,脈象微弱而且四肢冰冷,到了第七、八天,皮膚冰冷,而且精神煩躁,沒有一刻安寧的時候,這種情況是「內藏厥冷」,不是「蛔厥」。蛔厥的人,應該會吐蛔蟲,現在病人有時安靜,有時煩躁,這是因為內部寒冷,蛔蟲上爬到膈膜,所以煩躁,沒多久又停止,吃東西就吐,又煩躁,這是蛔蟲聞到食物的臭味而出動,病人應該會自己吐出蛔蟲。蛔厥的人,可以用烏梅丸治療,也可以治療腹瀉很久的情況。

【註】

成無己曰:「藏厥者死,陽氣絕故也。蛔厥者,雖厥而煩,然吐蛔已則靜,不若藏厥而躁無暫安時也。病人藏寒,胃虛,蛔動上膈,聞食臭出,因而吐蛔,與烏梅丸溫藏安蛔。」

白話文:

成無己說:「藏厥的人會死亡,這是因為陽氣已經絕滅了。蛔厥的人,雖然陽氣衰微而煩躁,但是吐出蛔蟲後就會安靜下來,不像藏厥的人那麼躁動,沒有一刻安寧的時候。病人藏有寒氣、胃虛弱,蛔蟲在橫膈膜上蠕動,聞到食物的氣味就會跑出來,因此吐出蛔蟲,可以用烏梅丸來溫暖藏腑,安撫蛔蟲。」

希哲氏曰:「此為藏寒,蛔上入膈,故煩」十字,為一句。…藏寒者,胃寒也。古書有指府為藏者,不可拘泥也。」

白話文:

希哲氏說:「這句話『藏寒、蛔蟲進入橫膈膜,因此煩躁』,可以看作一句話。...所謂的藏寒,就是胃寒。古代的醫書中,有稱胃府為藏的,不要拘泥於此。」

《醫宗金鑒》曰:「傷寒脈微而厥者,厥陰之脈證也,至七八日不回,手足厥冷,更加通身膚冷,躁無暫安時者,此為厥陰。陽虛陰盛之藏厥,非陰陽錯雜之蛔厥也。若是蛔厥,其人當吐蛔,今病靜而復時煩者,不似於藏厥之躁無暫安時,則知為蛔上入膈,故其煩須臾復止也。得食而吐又煩者,是蛔聞食臭出,故又煩也。

白話文:

《醫宗金鑒》上說:「傷寒症脈象微弱而肢體厥冷,是厥陰脈證。如果病症持續七八天不退,手腳都冰冷,甚至全身皮膚冰冷,而且煩躁不安,沒有片刻安寧的時候,這就屬於厥陰藏病引起的厥證,是陽虛陰盛的證。這種厥證,不是陰陽錯雜的蛔厥。若是蛔厥,患者應該吐出蛔蟲。現在這個患者病症安靜了一陣又發作,不像藏厥那樣煩躁不安沒有片刻安寧的時候,由此可以判斷是蛔蟲上入膈膜,所以煩躁一會兒又停止了。吃了東西又開始煩躁,是蛔蟲聞到食物的氣味而出來了,所以又煩躁了。

得食蛔動而嘔,蛔因嘔吐出,故曰其人當自吐蛔,主以蛔厥之烏梅圓也。又主久利者,此藥之性味酸苦辛溫寒熱併用,故能解陰陽錯雜,寒熱混淆之邪也。」

白話文:

如果吃了東西,蛔蟲會蠕動而導致嘔吐,蛔蟲因嘔吐而排出,所以說這種人應該自行嘔出蛔蟲,主要在於驅逐蛔蟲的烏梅丸。同時還能治療久瀉的症狀,這種藥的性味酸、苦、辛、溫、寒、熱都用了,所以能夠解除陰陽錯雜,寒熱混淆的邪氣。

喻氏曰:「脈微而厥,可知陽氣衰弱矣,然未能定其為藏厥、蛔厥也。惟膚冷而躁,無暫安時者,乃為藏厥,用四逆湯及灸法,而厥不回者,則死矣。」

白話文:

喻嘉言說:「脈象微弱而身體手腳冰冷,可以知道病人的陽氣已經衰弱了,但是還不能確定是臟厥還是蛔厥。只有皮膚寒冷而煩躁,沒有片刻安寧的時候,纔是臟厥,用四逆湯和灸法治療,厥症不退的,就會死亡。」

參照上之四說,可知本條之義矣。

烏梅圓方

白話文:

烏梅丸方

根據上述四種說法,可以瞭解本條的意思了。

烏梅、細辛附子桂枝人參黃柏各12克,乾薑20克,黃連32克,當歸、蜀椒各8克。

白話文:

烏梅、細辛、附子、桂枝、人參、黃柏各 12 公克,乾薑 20 公克,黃連 32 公克,當歸、蜀椒各 8 公克。

上細銼,以蜂蜜及米糊為丸,一回4克許,一日三回服用。

《內科摘要》曰:「烏梅丸,治自胃府發咳,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

《聖濟總錄》曰:「烏梅丸,為產後冷熱劑,治久下不止也。」

白話文:

繁體中文翻譯:

《內科摘要》雲:「烏梅丸,治療因脾胃虛弱而引起的咳嗽,咳嗽伴嘔吐,嘔吐嚴重則有寄生蟲排出。」

《聖濟總錄》雲:「烏梅丸,用於產後寒熱虛證,治療久瀉不止的症狀。」

現代白話文翻譯:

  • 烏梅丸:用於治療因胃腸虛弱引起的咳嗽,咳嗽伴有嘔吐,嘔吐嚴重時會排出寄生蟲。
  • 烏梅丸:用於治療產後產婦出現的寒熱徵狀,以及久瀉不止的情況。

服用方法:

將烏梅丸與米糊製成丸劑,每次服用約 4 克,每日服用 3 次。

《方輿輗》本方條曰:「吐蛔證,先哲已有論之。或為寒,或為熱,其治法由此丸分出。雖似各有確見,然余以此藥由寒熱各性,錯綜成方,即是立方之妙旨,故余常守故規,不為一味之去加,而屢得巧驗,茲舉一二例以證之。一人年二十餘,久患蟲積腹痛,更醫數人不效,上嘔下泄,羸困頗甚。

白話文:

《方輿輗》這本書的「本方條」中說:嘔吐蛔蟲的病症,前人已經有過論述。有的認為是寒症,有的認為是熱症,治療的方法由此丸藥而分出。雖然似乎各有明確的見解,但我認為此藥由寒熱各性錯綜而成,就是立方的妙旨,所以我經常遵守舊的規矩,不隨意增減藥物,而屢次獲得奇效。現在舉一二個例子來證明。一個人二十多歲,長期患有蟲積腹痛,換過幾個醫生都不見效,嘔吐、腹瀉,身體虛弱睏倦得很嚴重。

余以此丸為料,用之十餘帖而痊。以此丸為料用,不載於書,又不見世醫為之,頃讀陳復正《幼幼集成》『以烏梅丸方為末,水煎十分之一亦可』,此說可謂先得我心矣。」

白話文:

我用這個丸藥的藥方,服用十幾帖後就痊癒了。用這個丸藥的藥方,在書上找不到記載,在世俗醫生中也沒見過有人用,最近讀到陳復正的《幼幼集成》:「用烏梅丸的藥方磨成粉末,用水煎服十分之一也可。」,這個說法可以說是我心中的想法了。

《百疢一貫》曰:「以烏梅圓煎劑亦有效,蛔證雖有臟寒、熱病之分,病末吐蛔,多難治而死,此處後世有用理中安蛔湯者,即古方之烏梅丸也。」

白話文:

《百疢一貫》中寫道:「用烏梅煎造的藥劑同樣有效。蛔證雖然有腹部寒證、熱證之分,若病情發展到嘔吐蛔蟲,往往難以治癒,甚至死亡。後世有人使用理中安蛔湯,其實就是古代的烏梅丸。」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胃反、噤口痢,間有宜此方者,以生薑汁湯送下為佳。」

白話文:

《類聚方廣義》這本書記載的方劑條目說:「胃反、噤口痢,偶爾也有適合這個方劑的,用生薑汁湯送服效果最好。」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之蛔厥,全冷者也。痛、煩,有休發者。輕證起時,有厥者。柯琴謂不僅蛔厥,概為厥陰之主方,又厥陰多寒熱錯雜證,茯苓四逆湯吳茱萸湯外,運用此方多能奏效,故雖別無蛔厥之候,亦用於胸有刺痛者,又反胃之壞證,以半夏乾薑人參丸料,送下此方,有奇效。又能治久下利也。」

白話文: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文本條款說:「這個方子的蛔厥,是完全寒冷的。疼痛、煩躁,還有暫時發作的。輕微的症狀開始的時候,有厥陰的。柯琴說不只是蛔厥,概括性的說就是厥陰的常方,並且厥陰常常有很多寒熱錯雜的症狀,茯苓四逆湯、吳茱萸湯之外,使用這個方子多數都能收到效果,因此即使沒有其他蛔厥的症狀,也用於胸部有刺痛的人,再反胃的惡性症狀,以半夏乾薑人參丸的藥料,服用此方,有很好的療效。還可以治療已經很長時間的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