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子賢

《六因條辨》~ 卷中 (2)

回本書目錄

卷中 (2)

1. 伏暑條辨第七

伏暑熱甚,煩躁昏譫,至夜裡甚,舌燥脈數,此邪傳入里。宜用沙參甜杏仁、花粉、川貝、桑葉、細生地、鮮菖蒲、連翹益元散等味,兩清營衛也。

白話文:

炎熱天氣下,中暑嚴重,心情煩躁,精神恍惚,到了晚上更加嚴重,舌頭乾澀,脈搏急促,這是邪氣進入身體內部的徵兆。應當使用沙參、甜杏仁、花粉、川貝、桑葉、細生地、鮮菖蒲、連翹、益元散等藥材,用於調理營衛(身體中氣血的循環系統)。

此言伏邪不解,漸化為熱也。煩躁昏譫,夜則尤甚,乃由衛入營,從陽轉陰。故舌必漸燥,脈必漸數,邪既入里,徒清表分,無益於事,惟用沙參、杏仁、川貝、花粉、生地、桑葉、連翹、菖蒲、益元散清氣涼血,不致傳陷入血,可免昏痙之變。

白話文:

這句話的意思是邪氣潛伏不解,逐漸化為熱邪。煩躁不安,神志昏亂,夜晚尤其嚴重,這是邪氣由衛氣進入營氣,從陽轉陰的緣故。因此舌頭必定逐漸乾燥,脈象必定逐漸變快。邪氣已經進入裡層,單純清熱解表,對病情沒有幫助。只能使用沙參、杏仁、川貝、花粉、生地、桑葉、連翹、菖蒲、益元散來清氣涼血,防止邪氣傳入血液,避免昏厥抽搐等變證。

2. 伏暑條辨第八

伏暑煩熱,舌赤神昏譫妄,此邪已入營。宜用玉女煎,加羚角、元參、沙參、鮮石斛、鮮菖蒲、牛黃丸等味,清營透邪也。

白話文:

天氣炎熱導致中暑,出現舌頭發紅、精神昏沉、胡言亂語的症狀,表示邪氣已經侵入營分。適宜使用玉女煎,加入羚羊角、元參、沙參、新鮮石斛、新鮮菖蒲、牛黃丸等藥材,清熱解毒,驅除邪氣。

上條將欲傳營,此條已傳營分,故熱而煩亂,舌赤昏譫,非用玉女煎之生地、石膏知母、麥冬、沙參、元參、菖蒲、鬱金牛黃丸清營透邪,必致熱陷入血,而成痙厥之險焉。

白話文:

在上一個階段將要傳播到營血時,這個階段已經傳播到營血之中,因此出現發熱煩亂、舌頭發紅、說胡話的症狀。如果不使用玉女煎,用生地、石膏、知母、麥冬、沙參、元參、菖蒲、鬱金、牛黃丸這幾味藥來清熱透邪,熱邪就會深入血液,造成痙厥的危險。

3. 伏暑條辨第九

伏暑舌焦,尖絳昏譫,妄笑脈促,斑紫,肢體振顫,此邪已入血,熱動風生。宜用犀角地黃湯,加元參心、連翹心、鮮石斛、鮮菖蒲、紫草竹葉至寶丹等味,涼血化邪也。

白話文:

天氣炎熱時,舌頭乾枯發紅,舌尖發紅發暗,神志昏迷胡言亂語,無故大笑,脈搏快速,皮膚出現紫斑,四肢發抖。這是邪氣已經進入血液,熱氣引發風邪。應該使用犀角地黃湯,再加入元參心、連翹心、新鮮石斛、新鮮菖蒲、紫草、竹葉、至寶丹等藥材,清涼血液,化解邪氣。

凡營熱不解,必致入血,舌黑尖絳,斑紫昏譫,血熱已極,熱極則陰損陽亢,風由振動,故肢體顫搖,將欲變痙。必用犀角、生地、丹皮、赤芍、紫草涼血清熱,合連翹、元參、菖蒲、石斛化斑養津,兼竹葉、至寶清心鎮神不致痙厥,便為佳兆。

白話文:

如果發燒持續不退,必定會熱入血液,出現舌頭發黑、舌尖發紅、皮膚出現紫斑、意識模糊、神智不清等症狀,說明血熱已經很嚴重了。熱到極點,就會陰氣受損、陽氣過盛。風熱交加就會引起震動,所以四肢會顫抖,快要轉變成痙攣。

此時必須使用犀角、生地黃、丹皮、赤芍藥、紫草等藥物,以清熱涼血;再搭配連翹、元參、菖蒲、石斛等藥物,以消除紫斑和滋養津液。同時加入竹葉、至寶丹,以清心安神,防止痙攣發作。如果症狀開始好轉,就是吉兆。

4. 伏暑條辨第十

伏暑婦女,舌絳口渴,脈數而澀,經水適來適斷,寒熱如瘧,晝則明瞭,夜則譫語,此熱入血室。宜用小柴胡湯,加山楂、歸尾、赤芍桃仁、丹皮等味,破血透邪也。

白話文:

產後受暑的婦女,舌頭發紅口渴,脈搏快且細澀,月經忽來忽斷,像瘧疾一樣忽冷忽熱,白天頭腦清楚,晚上則胡言亂語,這是熱邪侵入血室所致。應使用小柴胡湯,加山楂、歸尾、赤芍、桃仁、丹皮等藥材,以活血化瘀,驅邪氣。

凡熱入血室,《金匱》論之最詳。血室者,即血海也,本屬衝脈,隸於陽明。《內經》所謂沖為血海,任主胞胎。又謂:衝脈起於中極底,循少腹,上至胸中而散;任脈亦起於中極底,循毛際繞陰器,入少腹,上環口唇,榮於髭鬚。故婦女無須者,以任脈之血下泄,不能上榮於口唇也。

白話文:

當身體發熱的時候,熱會深入血室。這個「血室」在《金匱要略》一書中有很詳細的論述,它是指血海,實際上就是衝脈,屬於陽明經的範疇。

在《黃帝內經》中提到,衝脈是血海,任脈主掌子宮和胎兒的成長。書中還說:衝脈從肚臍下方開始,經過小腹,向上到胸部散開;任脈也從肚臍下方開始,沿著陰毛的邊緣,進入小腹,再向上到嘴巴,滋養鬍鬚和毛髮。

所以婦女沒有鬍鬚,是因為任脈的血液向下流,不能向上滋養嘴巴。

督脈亦由中極,挾腰循脊,上至巔頂,此沖督任三脈,皆會於下極,而分行於背腹。故督脈行於身之背,任脈行於身之腹,衝脈行於背腹之中。其天癸盈餘,諸路之血,皆貯於血海。而能蓄泄有常者,以任脈為之擔任,督脈為之總督,帶脈為之收束,更有陽維、陰維,維持陰陽於身之前後,陽蹻陰蹻,蹺健機關於身之左右。故能蓄則有度,泄則有期,與月盈虧,循序流行,不失其常,謂之為經。

白話文:

督脈也從中極穴開始,夾著腰部沿脊椎往上至頭頂。衝脈、督脈、任脈這三條經絡,都匯集在下極,然後各自分佈於背部和腹部。所以督脈在身上背部運行,任脈在身上腹部運行,衝脈在背部和腹部中間運行。當癸水盈滿時,各條經絡的血液都貯存在血海中。能正常儲存和排泄的,是任脈負責儲藏,督脈負責總攬,帶脈負責收束。此外,陽維脈、陰維脈維持身體前後的陰陽平衡,陽蹻脈、陰蹻脈、蹺脈、建裡脈、機脈等在身體左右運作。所以能適度儲蓄,定時排泄,像月亮盈虧一樣,按順序運行,不會失常。這就叫做經絡。

若血海無權,任督失司,則或崩漏無休,或蓄結不行,至於血之蓄泄,或寒或熱,皆能為患。故傷寒蓄血,六經皆有,不獨膀胱與胸腹間也。蓋凡風寒暑濕之來,必先陽經,而後他傳。陽經者,在表在衛,在氣,漸傳於血。故婦女之病,有值經水適來,病發適斷者,因熱與血冱,反不得行也。

白話文:

如果子宮功能不正常,督脈和任脈運行失調,就會出現持續崩漏或血瘀不行的情況。至於血的蓄積和排出,無論是寒還是熱,都會導致疾病。因此,傷寒導致蓄血的情況,六經(即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少陰)都會發生,不僅僅限於膀胱和胸腹之間。一般來說,風寒暑濕之邪入侵時,必先侵襲陽經,再傳播到其他經脈。陽經位於體表,主衛氣,漸漸傳至血脈。因此,婦女在月經來潮時發病或症狀剛好中斷的,是因為熱邪和血瘀相互阻滯,導致經血無法順利排出。

如太陽初起之頭痛發熱,惡寒無汗,便有鼻衄肌衄,此太陽經之邪乾血分也。宜以開泄透汗,不可因見血而遽用寒涼,反成血結胸等證。若少腹硬痛,小便自利,大便黑色,身熱煩躁,譫語如狂,此太陽腑病,而蓄血膀胱也。仲景先師,恐後人誤認熱結膀胱,故以小便不利者為熱結,小便自利者為蓄血。

白話文:

如果在太陽經當令的時候,出現頭痛發燒,怕冷不出汗,接著出現鼻血或牙齦出血,表示太陽經的邪氣已經開始影響到血液循環。此時應該要疏通經絡,讓邪氣從汗液中排出,不能只因為看到出血就立刻用寒涼的藥物,反而會導致血瘀在胸腔等症狀。

如果小腹疼痛硬結,小便通暢,大便呈現黑色,身體發熱煩躁,胡言亂語像發狂一樣,表示太陽腑有病,而且血液已經蓄積在膀胱。中醫大師仲景擔心後人誤以為膀胱有熱邪導致氣血不通,所以提出「小便不通」表示熱結膀胱,「小便通暢」表示蓄血的區分方法。

例用桃仁承氣湯,一解太陽,一破瘀血。又陽明初起之目痛鼻乾,不得臥,而致鼻衄吐血,此陽明經之邪乾血分也,宜以兩清氣血,不可因汗少而更大發之。如少腹硬痛,小便自利,上為結胸,或吐血,下為腹痛,或便血,身熱犯妄,狀如神附,此陽明腑病,而蓄血衝脈也。宜用犀角地黃湯,一清陽明,一祛瘀血。

白話文:

原文:

例用桃仁承氣湯,一解太陽,一破瘀血。又陽明初起之目痛鼻乾,不得臥,而致鼻衄吐血,此陽明經之邪乾血分也,宜以兩清氣血,不可因汗少而更大發之。如少腹硬痛,小便自利,上為結胸,或吐血,下為腹痛,或便血,身熱犯妄,狀如神附,此陽明腑病,而蓄血衝脈也。宜用犀角地黃湯,一清陽明,一祛瘀血。

比如用桃仁承氣湯,既能緩解太陽經的病症,又能化解瘀血。此外,陽明經剛發病時出現眼睛疼痛、鼻子發乾,導致失眠,以致流鼻血吐血,這是陽明經邪氣耗傷氣血的表現,應當使用兩清氣血的藥方,不能因為汗出的少就加大劑量,發汗太多。如果下腹部疼痛發硬,小便自行排出,向上發展為胸悶氣短,或會吐血,向下發展為腹痛,或大便出血,伴有發熱、神志不清,表現得像神靈附體的症狀,這是陽明腑的疾病,且瘀血阻滯了衝脈。應當使用犀角地黃湯,既能清熱瀉火,又能化解瘀血。

又少陽之額痛脅痛,寒熱耳聾,嘔苦,而致鼻衄咳血,此少陽經之邪乾血分也,宜以小柴胡湯,清泄膽絡,不可因見血而妄投滋膩。如有少腹痛,小便自利,大便黑色,晝則明瞭,夜則譫語,寒熱如瘧,此少陽腑病,而蓄血肝絡也,宜用陶氏小柴胡湯,加生地、歸尾、桃仁、山楂、丹皮,一清少陽,一破瘀血。以上皆論三陽經之經病腑病,蓄血見證也。

白話文:

又少陽經的頭痛、疼痛,寒熱交替、耳朵鳴響,咳嗽帶有苦味,進而引發鼻塞、咳嗽出血,這是少陽經的邪氣乾涸了血脈,應當使用小柴胡湯,清理脈絡,不能因為見到出血就亂用補藥。如果還有小腹疼痛,小便自然通暢,大便呈黑色,白天清醒,晚上說胡話,寒熱交替像瘧疾,這是少陽病氣,瘀血蓄積在肝臟脈絡,應當使用陶氏的小柴胡湯,加上甘草、歸尾、桃仁、山藥、丹皮,一方面清理少陽經,一方面化瘀血。以上所論述的都是三陽經的經病、互病,瘀血的徵候。

至熱邪傳入三陰,則少陰心主血,太陰脾統血,厥陰肝藏血,邪既入血,則熱與血凝,勢難清化,必致舌絳神昏,晝明夜劇,狀如邪祟。宜用犀角地黃湯,加鬱金菖蒲,甚則腹痛便黑,仲景用抵當湯,以攻熱破瘀,庶幾可以兩解矣。然此症不特婦女,即男子亦有諸。至於治法,大約相等,以蓄血一症,概用小柴胡加破血之品,如或不應,視為無法,竟置束手,醫者咎焉,願有鑑於是者。

白話文:

當極熱的邪氣進入三陰經(少陰心經、太陰脾經、厥陰肝經)時,少陰心主血,太陰脾統血,厥陰肝藏血,邪氣進入血中後,熱氣會與血液凝結,難以化散,因此會導致舌頭發紅、神志不清、白天症狀較輕,晚上症狀加重,就像是被邪祟附身一樣。此時宜使用犀角地黃湯,再加入鬱金、菖蒲。若是情況嚴重,出現腹痛、大便發黑,可以按照仲景所用的抵當湯,攻熱化瘀,這樣或許可以同時解決這兩個問題。然而,這種疾病不只發生在女性身上,男性也可能發生。至於治療方法,大致上是相同的,由於是蓄血導致的疾病,一般都會使用小柴胡湯加活血化瘀的藥物治療。如果治療無效,就此認為無藥可治,放棄治療,這是醫者的過錯。希望各位醫者以此為鑑。

(予)於道光十九年春,有舵工張姓者,自三月間溫病愈後,飲食如常,惟腰間作痛,始疑病後腎虛,投以補腎,其痛益甚。轉邀外科,認為腎俞發,而投陽和湯數劑,病仍不減,且無腫形,其痛每甚於午後,劇於戌亥,呼號不絕,直至天明,其痛若失。一月以來,無所不至,而痛仍不減。

白話文:

我在道光十九年的春天,碰到了舵工張姓男子,從三月間溫病痊癒後,飲食恢復正常,但腰間疼痛,最初懷疑是病後腎虛,於是投以補腎藥,但疼痛反而更劇烈。轉而請教外科大夫,認為是腎俞點發炎,投以陽和湯數劑,病情仍未好轉,而且沒有腫脹的跡象。他的疼痛通常在下午加劇,晚上戌亥時分(約晚上七至九點)最劇烈,痛苦得哀嚎不止,直到天亮後疼痛才會消失。一個月以來,各種治療方法都試過了,但疼痛依然沒有減輕。

比時閱喻氏《醫門法律》,至《寓意草》中,有病腰痛,將成僂廢一案。嘉言謂熱邪逗留太陽經脈,與血凝滯,結於腰間,即用桃仁承氣數服而安。讀之恍然大悟,如法投治,果獲痛愈。此太陽經,血結之一證也。後有外甥範姓者,濕溫病後,亦腰痛異常,曾服補腎不應,(予)即用安桂、桃仁、山甲、歸鬚、旋覆、新絳等味,二劑頓愈。此可見為醫者,必旁搜博採,以廣見聞,則勿貽管窺之誚矣。

白話文:

當時閱讀《醫門法律》那本書,看到《寓意草》中有記載腰痛的病人,發展到癱瘓彎腰的案例。古文書中記載,是因為熱毒滯留在太陽經脈,加上血凝滯在腰部,於是用桃仁承氣湯治療數次後才痊癒。讀了這些內容,我突然明白其中的道理,按照古文書中的方法治療,果然疼痛痊癒。這個案例是太陽經血結導致疼痛的證據。後來,我的一個姓範的外甥,在濕熱溫病後也出現嚴重的腰痛,之前服用了補腎的藥物沒有效果。我便使用安桂、桃仁、山甲、歸鬚、旋覆、新絳等藥材,兩劑藥後就痊癒了。可見作為一名醫生,必須廣泛蒐集和學習各種知識和經驗,這樣才能擴大自己的見識,避免犯下坐井觀天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