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成培

《重樓玉鑰續編》~ 論齒為腎胃大腸所屬

回本書目錄

論齒為腎胃大腸所屬

1. 論齒為腎胃大腸所屬

齒者,骨之餘,髓之所養,故齒屬腎,上齦屬胃,下齦屬太陽。凡動搖豁脫,或大痛,或不痛,或出血,或不出血,如欲脫之狀,皆屬腎病。其雖疳,齦腫潰爛,臭穢而不動者,皆屬陽明,或兼諸經錯雜之邪。(《醫貫》)若陽明膏粱之變,濕熱上攻,則牙床不清而為腫為痛,或出血生蟲,而黑爛脫落。(玉綸)若腎虛作痛者,遇勞即發,午後更甚口渴面黑,倦怠遺精,此皆脾胃虛之證。

白話文:

牙齒是骨骼的延伸部分,由骨髓滋養,因此牙齒屬於腎臟。上牙齦屬於胃,下牙齦屬於太陽膀胱經。凡是牙齒動搖鬆脫,或疼痛或不疼痛,或出血或不出血,好像要脫落,都是腎臟的疾病。即使牙齦腫脹潰爛,有臭味,但牙齒不鬆動的,都是陽明胃經的病證,或者兼有其他經絡的邪氣。

如果是由於陽明胃經的膏粱厚味變化而成,濕熱上攻,牙牀就不清麗,會腫脹疼痛,或者出血生蟲,甚至黑爛脫落。

如果是腎虛引起的疼痛,遇勞則發,下午更加嚴重,口渴、面色黑,倦怠、遺精,這些都是脾胃虛弱的證狀。

(《醫貫》)

外候,精完則齒堅,腎衰則齒豁,虛熱則齒動,髓溢則齒長。(《入門》)腎虛牙痛其齒浮,血虛牙痛其齒癢,火熱牙痛其齒燥,蟲蝕牙痛其齒黑,風熱牙痛其齒腫,濕熱牙痛其齒木。(《繩墨》)又有風熱相搏,吸風即痛者;有寒氣犯腦,頭項連齒痛者;有痰氣、熱氣、毒氣注痛,咳嗽者;有血搏齒間,鑽刺掣痛者。(《正傳》)濕熱蘊積日久,則發為走馬牙疳。

白話文:

牙齒的外表,腎精充盈則牙齒堅固,腎精衰弱則牙齒豁口,虛火上升則牙齒鬆動,腎髓溢出則牙齒增長。(《入門》)腎虛引起的牙齒疼痛,牙齒會浮動;血虛引起的牙齒疼痛,牙齒會發癢;火熱引起的牙齒疼痛,牙齒會乾燥;蟲蛀引起的牙齒疼痛,牙齒會變黑;風熱引起的牙齒疼痛,牙齒會腫脹;濕熱引起的牙齒疼痛,牙齒會疼痛劇烈。(《繩墨》)還有因風熱相搏,遇風即痛的;因寒氣侵犯腦部,頭部、肩頸和牙齒一起疼痛的;因痰氣、熱氣、毒氣引起的疼痛,並伴有咳嗽的;因血流入牙縫,引起鑽刺樣劇烈疼痛的。(《正傳》)濕熱之邪蘊積日久,就會誘發走馬牙疳。

(《司命》)

齒痛有惡寒惡熱之不同。手陽明惡寒而喜熱飲,足陽明惡熱而喜冷飲,故齒痛有惡寒熱之不同。(《正傳》)惡寒飲者,外吸風寒所致,惡熱飲者,內生風熱使然。(《匯補》)

白話文:

不同的牙痛有畏寒畏熱的不同症狀。手陽明經證狀畏寒,喜歡喝熱飲,足陽明經證狀畏熱,喜歡喝冷飲,所以牙痛有畏寒畏熱的不同症狀。(《正傳》)喜歡喝熱飲的牙痛,是受風寒所致,喜歡喝冷飲的牙痛,是由內生風熱引起的。(《匯補》)

脈法,尺脈虛,大者腎虛洪數者陰火,關脈浮弦者風熱,洪滑者,痰火也。

治法,齒根宣露動搖者腎。元虛也治宜補腎惡寒熱而口臭者,陽明熱也,治宜清胃。(《醫衡》)齒蝕宜清腸胃以治其本,擦牙誅蟲以絕其標。(李惺庵)走馬牙疳急宜瀉胃清火,敷牙疳之藥。(日胗)牙疳亦有急宜大劑滋陰溫補者。(岫云)

白話文:

治療方法:牙齒根部外露鬆動的,是腎氣不足。根源在於元氣虛弱,應治療補腎。怕冷發熱而口臭的,是陽明熱盛。治療應該清胃火。牙齒腐蝕,應該清腸胃以治療根源,擦牙除蟲以斷絕病症。走馬牙疳,急需瀉胃清火,敷牙疳藥。牙疳也有急需大劑滋陰溫補的。

用藥加減法,陽明病清胃散加乾葛、石膏、芩、連、花粉、山梔。如胃火盛倍石膏。大腸實加大黃。挾痰加貝母。挾風加防風。酒毒倍乾葛。蟲蝕加檳榔。齦癢加白芷。齦爛加龍膽草。若勞倦而胃虛齒浮用補中益氣湯。腎虛用地黃湯玄參補骨脂。陽虛豁落加續斷、枸杞、茴香。陰虛浮動加知、柏、生地、丹皮。(《匯補》)

白話文:

用藥加減方法:

陽明病清胃散加乾葛、石膏、黃芩、黃連、花粉、山梔。如果胃火旺盛,倍量石膏。大腸實熱加大量大黃。夾痰加貝母。夾風加防風。酒毒加倍量乾葛。蟲蝕加檳榔。牙齦癢加白芷。牙齦潰爛加龍膽草。如果勞累倦怠,而胃氣虛弱,牙齒浮動,用補中益氣湯。腎虛用地黃湯加玄參、補骨脂。陽虛豁落加續斷、枸杞、茴香。陰虛浮動加知母、柏子仁、生地、丹皮。(《匯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