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菜部二十八卷 (6)

回本書目錄

菜部二十八卷 (6)

1. 絲瓜

(《綱目》)

白話文:

《本草綱目》

【釋名】天絲瓜(《本事》)、天羅(《事類合璧》)、布瓜(同上)、蠻瓜(《本事》)、魚鰦。

白話文:

釋名:

  1. 天絲瓜:《本事》中記載的名稱。

  2. 天羅:《事類合璧》中記載的名稱。

  3. 布瓜:《事類合璧》中記載的名稱。

  4. 蠻瓜:《本事》中記載的名稱。

  5. 魚鰦:另一種名稱。

時珍曰:此瓜老則筋絲羅織,故有絲羅之名。昔人謂之魚鰦,或云虞刺。始自南方來,故曰蠻瓜。

【集解】時珍曰:絲瓜,唐宋以前無聞,今南北皆有之,以為常蔬。

白話文:

中醫古代文字: 此瓜老則筋絲羅織,故有絲羅之名。昔人謂之魚鰦,或雲虞刺。始自南方來,故曰蠻瓜。

李時珍說:絲瓜年老後,筋脈會糾結如絲,故而得名「絲羅」。古人稱它為「魚鰦」,也有人稱它為「虞刺」。絲瓜原產於南方,因此又稱「蠻瓜」。

【集解】 李時珍說:絲瓜在唐朝和宋朝以前沒有聽說過,現在南北都有,作為一種常見的蔬菜。

二月下種,生苗引蔓,延樹竹,或作棚架。其葉大於蜀葵而多丫尖,有細毛刺,取汁可染綠。其莖有稜。六、七月開黃花,五出,微似胡瓜花,蕊瓣俱黃。其瓜大寸許,長一、二尺,甚則三、四尺,深綠色,有皺點,瓜頭如鱉首。嫩時去皮,可烹可曝,點茶充蔬。老則大如杵,筋絡纏紐如織成,經霜乃枯,惟可藉靴履,滌釜器,故村人呼為洗鍋羅瓜。

白話文:

在二月時種植,生長出來的苗引出藤蔓,蔓延到樹木和竹子上,或搭架子讓它攀爬。它的葉子比蜀葵大,而且有很多尖尖的葉緣,上面有細毛刺,可以取汁來染成綠色。它的莖上有稜。到了六、七月時會開黃色的花,有五片花瓣,有點像胡瓜花,花蕊和花瓣都是黃色的。它的瓜約一寸大,長一、二尺,大的甚至有三、四尺,呈深綠色,表面有皺紋和斑點,瓜頭像鱉的頭。嫩的時候把瓜皮去除後,可以烹飪或曬乾,切碎後加在茶中或當作蔬菜。瓜老了後會長得很大,筋絡糾纏在一起好像織成的布一樣,經過霜凍後才會枯萎。它只剩下靴子、鞋子的鞋帶,清洗鍋碗瓢盆的功能,因此村裡的人稱它為洗鍋羅瓜。

內有隔,子在隔中,狀如栝蔞子,黑色而扁。其花苞及嫩葉、卷鬚,皆可食也。

【氣味】甘,平,無毒。

入藥用老者。

白話文:

外觀:有蒂,子在蒂中,形狀像冬瓜子,黑色且扁。其花苞、嫩葉和卷鬚皆可食用。

屬性:甘味,平性,無毒。

入藥:使用老瓜入藥。

【主治】痘瘡不快,枯者燒存性,入硃砂研末,蜜水調服,甚妙(震亨)。煮食,除熱利腸。老者燒存性服,去風化痰,涼血解毒,殺蟲,通經絡,行血脈,下乳汁,治大小便下血,痔漏崩中,黃積,疝痛卵腫,血氣作痛,癰疽瘡腫,齒䘌,痘疹胎毒(時珍)。暖胃補陽,固氣和胎(《生生編》)。

白話文:

【主治功效】治療痘瘡不快,用枯者燒存性,加入硃砂研末,以蜂蜜水調服,效果極佳(震亨)。煮食,可以清除熱氣,利於腸道。老年人燒存性服用,可以祛風化痰,涼血解毒,殺蟲,疏通經絡,行血脈,下乳汁,治療大小便下血,痔漏崩中,黃疸,疝痛卵腫,血氣作痛,癰疽瘡腫,齒痛,痘疹胎毒(時珍)。溫暖胃部,補益陽氣,固氣安胎(《生生編》)。

【發明】穎曰:絲瓜本草諸書無考,惟痘瘡及腳癰方中燒灰用之,亦取其性冷解毒耳。

白話文:

發明:穎曰:絲瓜在古代醫書中沒有記載,只有痘瘡和腳癰的方子中是用它的燒灰,也是因為它的寒性可以解毒。

時珍曰:絲瓜老者,筋絡貫串,房隔聯屬。故能通人脈絡臟腑,而去風解毒,消腫化痰,祛痛殺蟲,及治諸血病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絲瓜老熟以後,筋脈貫通,瓜瓤隔膜相互連接。所以能夠疏通人體的脈絡臟腑,而且能散風解毒,消腫化痰,止痛殺蟲,還能治療各種血癥。

【附方】新二十八。

白話文:

附方:新二十八

原文:

巴戟天 山藥 子實 茯苓 杜仲 何首烏 牛膝 杞子 附子 川芎 驥骨 菟絲子 肉蓯蓉 茜草 荊芥 薄荷 刺蝟皮 桑葉 千歲草 大棗 陳皮 茯神 橘紅 山楂

  • 巴戟天
  • 山藥
  • 菟絲子
  • 茯苓
  • 杜仲
  • 何首烏
  • 牛膝
  • 枸杞子
  • 附子
  • 川芎
  • 驥骨
  • 肉蓯蓉
  • 茜草
  • 荊芥
  • 薄荷
  • 刺蝟皮
  • 桑葉
  • 千歲草
  • 大棗
  • 陳皮
  • 茯神
  • 橘紅
  • 山楂

痘瘡不快,初出或未出,多者令少,少者令稀:老絲瓜(近蒂三寸)連皮燒存性,研末,砂糖水服。(《直指》)。

白話文:

痘瘡長得不快,痘瘡初發或還沒發出來時,如果痘瘡數量多,就讓它減少一些,如果痘瘡數量少,就讓它稀疏一些:把老絲瓜(靠近瓜蒂三寸的部位)連皮一起燒,並且保存住藥性,研磨成粉末,用砂糖水送服。(《直指》)

癰疽不斂,瘡口太深:用絲瓜搗汁頻抹之。(《直指方》)。

風熱腮腫:絲瓜燒存性,研末,水調搽之。(《嚴月軒方》)。

肺熱面瘡:苦絲瓜、牙皂莢並燒灰,等分,油調搽。(《摘玄方》)。

玉莖瘡潰:絲瓜連子搗汁,和五倍子末,頻搽之。(丹溪方)。

坐板瘡疥:絲瓜皮焙乾為末,燒酒調搽之。(《攝生眾妙方》)。

天泡濕瘡:絲瓜汁調辰粉,頻搽之。

手足凍瘡:老絲瓜燒存性,和臘豬脂塗之。(《海上方》)。

肛門酒痔:絲瓜燒存性,研末,酒服二錢。(《嚴月軒方》)。

白話文:

  • **癰疽不斂,瘡口太深:**用絲瓜搗成汁液,頻繁塗抹於瘡口。(《直指方》)
  • **風熱腮腫:**將絲瓜燒烤至焦黑,研成粉末,用冷水調成糊狀,塗抹於腮部。(《嚴月軒方》)
  • **肺熱面瘡:**將苦絲瓜和皁莢同燒成灰,等量混合,用油調成糊狀,塗抹於面部瘡口。(《摘玄方》)
  • **玉莖瘡潰:**將絲瓜連籽搗成汁液,與五倍子研成的粉末混合,頻繁塗抹於瘡口。(丹溪方)
  • **坐板瘡疥:**將絲瓜皮焙製乾燥,研成粉末,用燒酒調成糊狀,塗抹於瘡口。(《攝生眾妙方》)
  • **天泡濕瘡:**將絲瓜汁與辰砂粉混合,頻繁塗抹於瘡口。
  • **手足凍瘡:**將老絲瓜燒烤至焦黑,研成粉末,與臘豬脂混合,塗抹於凍瘡處。(《海上方》)
  • **肛門酒痔:**將絲瓜燒烤至焦黑,研成粉末,每次取二錢,用酒送服。(《嚴月軒方》)

痔漏脫肛:絲瓜燒灰、多年石灰雄黃各五錢為末,以豬膽雞子清及香油和調,貼之,收上乃止。(孫氏《集效方》)。

白話文:

痔漏脫肛:絲瓜燒灰、多年石灰、雄黃各五錢為末,以豬膽、雞蛋清和香油調和,貼上後,縮回去症狀即停止。(孫氏《集效方》)。

腸風下血:霜後乾絲瓜燒存性,為末,空心酒服二錢。一名蠻瓜,一名天羅,一名天絲瓜是矣。(許叔微《本事方》)。

白話文:

腸胃絞痛,大便帶血:將冬霜後的絲瓜燒成灰後,研磨成粉,空腹用酒服下二錢。別稱:蠻瓜、天羅、天絲瓜等。(許叔微《本事方》)

下血危篤不可救者:絲瓜(即天羅)一個(燒存性),槐花減半。為末,每空心米飲服二錢。(《普濟方》)。

白話文:

如果從大便中出血,病情非常危險,沒救了。可以嘗試用絲瓜一個,槐花減半。將這兩種藥材燒存性後研磨成粉末,每次空腹時用米湯服用二錢。(《普濟方》)。

酒痢便血,腹痛,或如魚腦五色者:乾絲瓜一枚(連皮燒研),空心酒服二錢。一方煨食之。俗名魚鰦是也。(《經驗良方》)。

白話文:

喝酒導致的痢疾便血,腹痛,有的血液顏色像魚腦那樣有五種顏色:用一根連皮燒研的乾絲瓜,在空腹時用酒服二錢。另一種方法是煮熟食用。俗名叫做魚鰦。(《經驗良方》)

血崩不止:老絲瓜(燒灰)、棕櫚(燒灰)等分,鹽酒或鹽湯服。(《奇效良方》)。

白話文:

止血崩不止:老絲瓜(燒成灰)、棕櫚(燒成灰)等份,用鹽酒或鹽湯送服。(《奇效良方》)

經脈不通:乾絲瓜一個為末,用白鴿血調成餅,曬乾研末。每服二錢,空心酒下。先服四物湯三服。(《海上名方》)。

白話文:

脈絡不通:將乾絲瓜一個研磨成粉末,用白鴿血和成餅狀,曬乾後再次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空腹時用酒送服。服用前先服用四物湯三帖。(出自《海上名方》)。

乳汁不通:絲瓜連子燒存性研。酒服一、二錢,被覆取汗即通。(《簡便單方》)。

白話文:

絲瓜絡與蓮子,燒成灰保存,研磨成粉末。用酒服下,一到兩錢,蓋住被子,令身體發汗即可通乳。(《簡便單方》)

乾血氣痛,婦人血氣不行,上衝心膈,變為乾血氣者:用絲瓜一枚(燒存性),空心溫酒服。(《壽域神方》)。

白話文:

乾血氣疼痛,婦女血氣不行,上衝心膈,變為乾血氣的:絲瓜一個(燒成存性),以溫酒服用。(《壽域神方》)。

小腸氣痛,繞臍衝心:連蒂老絲瓜燒存性,研末。每服三錢,熱酒調下。甚者不過二、三服即消。卵腫偏墜:絲瓜架上初結者,留下,待瓜結盡葉落取下,燒存性為末,煉蜜調成膏,每晚好酒服一匙。如在左左睡,在右右睡。(劉松石《保壽堂方》)。

白話文:

小腸氣痛,痛繞著肚臍往心口上衝:將連著藤的絲瓜燒到灰燼,研成細末。每次服三錢,以熱酒調和後服用。嚴重的服用二、三劑即可痊癒。男性陰囊腫脹疼痛,且偏向一邊下垂:在絲瓜架上剛結的絲瓜,留下不摘,等到瓜都長好、葉子也落光後才摘下絲瓜,燒到成灰燼,研成細末,用蜂蜜調和成膏狀,每晚以好酒服下一匙。如果腫在下側,就朝著腫的下方側睡。

腰痛不止:天羅布瓜子仁炒焦,擂酒熱服,以渣炒熱敷之。(熊氏《補遺》)。

喉閉腫痛:天羅瓜研汁灌之。(《普濟》)。

白話文:

腰痛不止:

**配方:**天羅布瓜子仁(炒焦)

**用法:**將炒焦的瓜子仁研磨成粉末,用黃酒熱沖服用,將剩餘的渣子炒熱後敷在疼痛部位。(出自熊氏《補遺》)

喉嚨腫痛:

**配方:**天羅瓜(研磨成汁)

**用法:**將研磨成汁的天羅瓜直接灌服。(出自《普濟》)

卒然中風:防風荊芥一兩,升麻半兩,姜三片,水一盞,煎半盞,以絲瓜子研,取漿半盞,和勻灌之。如手足麻癢,以羌活煎湯洗之。(唐瑤《經驗方》)。

白話文:

卒然中風:防風、荊芥各一兩,升麻半兩,生薑三片,水一碗,煎至半碗,用絲瓜籽研磨,取汁半碗,混合均勻灌服。如果手足麻癢,可以用羌活煎湯洗滌。(唐瑤《經驗方》)。

化痰止嗽:天羅(即絲瓜),燒存性為末。

棗肉和,丸彈子大。每服一丸,溫酒化下。(《攝生眾妙方》)。

風蟲牙痛:經霜乾絲瓜燒存性為末,擦之。(《直指方》)。

風氣牙痛,百藥不效者用此,大能去風,惟蛀牙不效。天羅(即生絲瓜)

一個,擦鹽火燒存性,研末頻擦,涎盡即愈。腮腫,以水調貼之。

馬敏叔云:此乃嚴月軒家傳屢效之方,一試即便可睡也。

白話文:

化痰止咳:

天羅(絲瓜):燒成灰保留藥性粉末。

棗肉混合,丸成彈丸大小。每服一丸,用溫酒送下。(《攝生眾妙方》)。

風蟲牙痛:

經過霜凍的乾燥絲瓜燒成灰保留藥性,粉末擦牙。(《直指方》)。

風氣牙痛,各種藥物都不見效的,可以使用這個方法,可以有效祛風,只有蛀牙無效。天羅(生絲瓜)

一個,擦鹽後用火燒成灰保留藥性,研成粉末頻繁擦拭,口水流乾淨了就痊癒。腮腫,用清水調成糊狀敷上。

馬敏叔說:這是嚴月軒家傳屢試屢驗的方子,一試便可安睡。

食積黃疸:絲瓜連子燒存性,為末。每服二錢,因面得病麵湯下,因酒得病溫酒下,連進數服愈。(《衛生易簡方》)。

白話文:

絲瓜絡合的蓮子,燒存性後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因吃麵患病的,用麵湯送服,因喝酒患病的,用溫熱的酒送服,連續服用數次即會痊癒。(《衛生易簡方》)

小兒浮腫:天羅、燈草、蔥白等分,煎濃汁服,並洗之。(《普濟方》)。

白話文:

小兒水腫:天羅、燈芯草、蔥白等份,煎煮成濃汁服用,並用濃汁清洗患處。(《普濟方》)。

水蠱腹脹:老絲瓜去皮一枚(剪碎),巴豆十四粒,同炒,豆黃去豆,以瓜同陳倉米再炒熟,去瓜,研米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百丸,白湯下。蓋米收胃氣,巴豆逐水,絲瓜象人脈絡,借其氣以引之也。此乃元時杭州名醫宋會之之方。(鮮于樞《鉤玄》)。

白話文:

治療腹脹水的藥方:老絲瓜一個去除外皮(切碎),加上十四粒巴豆,一起炒黃,將巴豆去掉,用瓜再與陳倉米炒熟,去除絲瓜,將米研磨成粉末,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百丸,用白開水送服。這是因為米能收斂胃氣,巴豆能驅除水分,絲瓜像人體的脈絡,藉助它的氣引導藥性。這是元朝杭州著名醫生宋會之的藥方。(鮮於樞《鉤玄》)。

【主治】癬瘡,頻挼摻之。療癰疽疔腫卵焮(時珍)。

【附方】新六。

白話文:

【主治】治療癬瘡,頻頻塗抹於患處。治療癰疽疔腫卵焮(李時珍)。

【附方】新六。

蟲癬:清晨採露水絲瓜葉七片,逐片擦七下,如神。忌雞、魚、發物。(《攝生眾妙方》)。

白話文:

蟲癬:清晨採集露水絲瓜葉七片,每片擦患處七下,即可見效。忌口雞、魚及其他可能過敏的食物。(《攝生眾妙方》)。

陰子偏墜:絲瓜葉(燒存性)三錢,雞子殼(燒灰)二錢,溫酒調服。(余居士《選奇方》)

白話文:

陰虛咳嗽:絲瓜葉(燒成灰)三錢,雞蛋殼(燒成灰)二錢,用溫酒調和服用。(餘居士《選奇方》)

頭瘡生蛆,頭皮內時有蛆出:以刀切破,擠絲瓜葉汁搽之。蛆出盡,絕根。(小山《怪證方》)。

湯火傷灼:絲瓜葉焙研,入辰粉一錢,蜜調搽之。生者搗敷。一日即好也。(《海上名方》)。

白話文:

湯火灼傷

將絲瓜葉烘乾後研成細粉,加入辰砂粉一錢,再用蜂蜜調和後塗抹於傷口上。若傷口為生傷,可直接將絲瓜葉搗碎敷於傷口上。一天即可痊癒。(《海上名方》)

魚臍疔瘡:絲瓜葉(即絲瓜葉也)、連須蔥白、韭菜等分,同入石缽內,研爛取汁,以熱酒和服。以渣貼腋下,病在左手貼左腋,右手貼右腋;病在左腳貼左胯,右腳,貼右胯;在中貼心、臍。用帛縛住,候肉下紅線處皆白則散矣。如有潮熱,亦用此法。卻令人抱住,恐其顫倒則難救矣。(危氏《得效方》)。

白話文:

魚臍疔瘡:絲瓜葉(就是絲瓜葉)、連須蔥白、韭菜等分,一起放入石缽內研磨爛,取出汁液,用熱酒和勻後服用。把渣滓敷貼在腋下,病在左手貼左腋,右手貼右腋;病在左腳貼左胯,右腳,貼右胯;在中貼心、臍。用布帛紮住,等到肉下紅線處都變成白色就散了。如果有發燒,也用這種方法。要讓別人抱住他,恐怕他顫抖倒地就難以救治了。(出自《得效方》)

刀瘡神藥:古石灰、新石灰、絲瓜根葉(初种放兩葉者)、韭菜根各等分,搗一千下作餅,陰乾為末,擦之。止血定痛生肌,如神效。侍御蘇海峰所傳。(董炳《集驗方》)

白話文:

神效的刀傷藥方:用古石灰、新鮮石灰、絲瓜根葉(第一次種植時長出的兩片葉子)、韭菜根各等份,搗一千下做成餅狀,在陰涼處晾乾,研磨成粉末,然後擦在傷口上。此藥可以止血、止痛、生肌,效果非常好。是侍御蘇海峯傳授的藥方。(出自董炳的《集驗方》)

藤根

【氣味】同葉。

【主治】齒䘌腦漏,殺蟲解毒(時珍)。

【附方】新八。

白話文:

【氣味】同葉。

【主治】牙齒疼痛、腦液流出,殺蟲解毒。(李時珍)

【附方】新八。

預解痘毒:五六月取絲瓜蔓上卷鬚陰乾,至正月初一日子時,用二兩半煎湯(父母只令一人知),溫浴小兒身面上下,以去胎毒,永不出痘,縱出亦少也。(《體仁彙編》)。

白話文:

預防天花毒:在五月或六月,採集絲瓜蔓上的卷鬚,陰乾保存。等到正月初一子時,取其中2.5兩,煎煮後趁溫熱拿來替小孩洗澡(父母只要求一個人知道這件事就好),這樣就可以去除掉胎毒,孩子永遠都不會得天花。縱使真的得了天花,症狀也會比較輕微。(《體仁彙編》)

諸瘡久潰:絲瓜老根熬水掃之,大涼即愈。(《應驗方》)。

喉風腫痛:絲瓜根,以瓦瓶盛水浸,飲之。(《海上名方》)。

白話文:

**久潰之瘡:**絲瓜老根熬水擦拭,清涼解熱,立即痊癒。(《應驗方》)

**喉嚨腫痛:**絲瓜根,用瓦罐盛水浸泡,飲用。(《海上名方》)

腦崩流汁,鼻中時時流臭黃水,腦痛,名控腦砂,有蟲食腦中也:用絲瓜藤近根三、五尺,燒存性。每服一錢,溫酒下,以愈為度。(《醫學正傳》)。

白話文:

腦髓中流出汁液,鼻子中時時流出帶有臭味的黃色鼻涕,腦袋疼痛,稱之為腦砂,有大蟲蝕食腦髓所致:可用絲瓜藤靠近根部三到五尺的部分,燒成灰燼後備用。每次服用一錢,用溫酒送服,以治癒為準。(《醫學正傳》)。

牙宣露痛《海上妙方》:用絲瓜藤陰乾,臨時火煅存性,研搽即止,最妙。《惠生堂方》:用絲瓜藤一握,川椒一撮,燈心一把,水煎濃汁,漱吐,其痛立住如神。咽喉骨鯁:七月七日,取絲瓜根陰乾,燒存性。每服二錢,以原鯁物煮湯服之。(筆峰《雜興》)。

白話文:

牙宣露痛

  • 《海上妙方》:
  • 將絲瓜藤曬乾,臨時用火煅燒至藥性存留,研磨成粉後塗抹於患處,可快速止痛,效果極佳。
  • 《惠生堂方》:
  • 取一把絲瓜藤、少許花椒和一根燈芯,用水煎煮成濃汁,用來漱口和吞服,可立即止痛,效果神奇。

咽喉骨鯁

  • 在七月七日這天,採集絲瓜根,曬乾後燒成灰燼,保留藥性。
  • 每服兩錢,用原來卡住喉嚨的異物煮湯服用。(出自《筆峯雜興》)。

腰痛不止:絲瓜根燒存性,為末。每溫酒服二錢,神效甚捷。(鄧筆峰《雜興》)。

【附錄】天羅勒(《拾遺》)。藏器曰:生江南平地。主溪毒,挼碎敷之。

時珍曰:陳氏注此不詳。又江南呼絲瓜為天羅,疑即此物,然無的據,姑附之。

白話文:

腰痛不止:絲瓜根燒成灰,研磨成細粉。每次用溫酒送服二錢,效果顯著且迅速。(出自鄧筆峯《雜興》)

附錄:

羅勒:生長在南方平地。主治中毒,搗碎後敷用。

李時珍說:陳氏對這條記載的註釋不夠詳細。又江南將絲瓜稱為天羅,懷疑就是這種植物,但沒有確切證據,姑且將其附錄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