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佩琴

《類證治裁》~ 卷之八 (2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 (22)

1. 帶下論治

帶下系濕熱濁氣流注於帶脈,連綿而下,故名帶下,婦女多有之。赤帶屬熱,因血虛而多火。白帶屬濕,因氣虛而多痰。亦有五色兼下者,多六淫七情所傷,滑泄不止,則腰膝酸。宜調脾腎,或用升提,或用攝固。又當分白帶、白濁、白淫三項。白帶者,流出稠黏清冷,此出於胞宮,精之餘也。

白話文:

ERROR

白濁者,胃中濁氣,滲自膀胱,水之濁也。白淫者,溺後滑精,流出無多,此房後男精不能攝也。按景岳云:帶症之因有六。一心旌搖,心火不靜而帶下者,當先清火。硃砂安神丸清心蓮子飲。如無邪火,但心虛帶下者,秘元煎人參丸。一欲事過度,滑泄不固者,秘元煎、固精丸鎖精丸

白話文:

ERROR

一人事不暢,精道逆而為帶濁者,初宜威喜丸,久宜固陰煎。一濕熱下流而為帶濁,脈必滑數,煩渴多熱。保陰煎加味逍遙散,若熱甚兼淋而赤者,龍膽瀉肝湯。一元氣虛而帶下者,壽脾煎、七福飲十全大補湯。若陽氣虛寒,脈見微澀,腹痛清冷帶白者,家韭子丸。如脾腎氣虛下陷者,補中湯,或歸脾湯

白話文:

  1. 如果一個人心情不暢快,導致精氣逆行而形成帶下,初期宜使用威喜丸,長期宜服用固陰煎。

  2. 如果濕熱下注而形成帶下,脈搏必定滑數,煩渴多熱,宜服用保陰煎、加味逍遙散;如果熱象嚴重,兼有淋而赤的癥狀,宜服用龍膽瀉肝湯。

  3. 如果元氣虛弱而導致帶下,宜服用壽脾煎、七福飲、十全大補湯。

  4. 如果陽氣虛寒,脈象微澀,腹痛清冷帶白,宜服用家韭子丸。

  5. 如果脾腎氣虛下陷,宜服用補中湯或歸脾湯。

其淫濁初起而見熱澀者,大分清飲,初起無火,但見淋澀者,小分清飲五苓散。如肝經怒火下流者,加味逍遙散,甚者龍膽瀉肝湯。如服寒涼太過,致下焦不固者,萆薢分清飲。如元氣虛寒下陷者,補中湯。如脾濕下流者,六君子湯、歸脾湯。如久而不愈,虛滑下陷者,秘元煎、苓朮菟絲煎

白話文:

1、如果淫濁剛開始出現,並伴有熱澀者,應大量服用清飲。如果剛開始沒有火,但出現淋澀者,應少服用清飲或五苓散。

2、如果肝經怒火下流者,應加味逍遙散,嚴重者可服用龍膽瀉肝湯。

3、如果過度服用寒涼藥物,導致下焦不固者,應服用萆薢分清飲。

4、如果元氣虛寒下陷者,應服用補中湯。

5、如果脾濕下流者,應服用六君子湯、歸脾湯。

6、如果久治不愈,虛滑下陷者,應服用祕元煎、苓朮菟絲煎。

凡帶下肥人多濕痰,越鞠丸滑石、海石、蛤粉、茯苓半夏、椿皮為丸。瘦人多熱痰,大補丸加滑石、敗龜板、椿皮。又產後去血多,白帶淋瀝者,衛生湯。其久而不止,脈弱無力者,固真丸玉關丸參耆湯克應丸,或秘真丹。皆可選用。

白話文:

所有患有帶下症的肥胖患者通常都有痰濕,可以使用越鞠丸,並添加滑石、海石、蛤粉、茯苓、半夏、椿皮製成藥丸。消瘦患者通常有痰熱,可以使用大補丸,並添加滑石、敗龜板、椿皮製成藥丸。此外,對於產後出血多,白帶淋瀝的患者,可以使用衛生湯。如果症狀長期不癒,脈搏虛弱無力,則可以使用固真丸、玉關丸、參耆湯、克應丸或祕真丹等藥物,可根據患者情況選擇使用。

2. 帶下脈候

凡帶下崩中,脈多浮動。脈虛而遲者輕,數而實者重。

白話文:

凡是下崩中,脈多浮動。脈虛而緩慢的,病情較輕;脈數且堅實的,病情較重。

3. 附方

〔安神〕,硃砂安神丸,見二卷汗。

〔清火〕,清心蓮子飲,見一卷火。

〔固精〕,秘元煎,見四卷三消。

白話文:

安神 硃砂安神丸,見第二卷「汗」。

清火 清心蓮子飲,見第一卷「火」。

固精 祕元煎,見第四卷「三消」。

〔安心〕,人參丸人參茯苓茯神遠志,棗仁,益智,牡蠣粉(各五錢),硃砂(二錢半),研末,以黑棗肉丸

白話文:

【安心丸】

組成:人參、茯苓、茯神、遠志、棗仁、益智、牡蠣粉各五錢,硃砂二錢半。

製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加入黑棗肉搓成丸劑。

主治:安心神、益氣血、養心陰,適用於心神不寧、失眠多夢、健忘、心悸氣短、氣血虛弱等症。

用法:每日早晚各一次,每次服三丸,溫開水送服。

注意事項:

  1. 孕婦及兒童勿服。

  2. 脾胃虛弱者慎服。

  3. 服後如有不適,請立即停藥並就醫。

  4. 本方請在中醫師指導下服用。

〔收攝〕,固精丸,見七卷潰泄。

〔固腎〕,鎖精丸,故紙,青鹽,茯苓,五味,研末,酒糊丸,鹽湯下。

〔淡滲〕,威喜丸,見七卷淋濁。

〔攝腎〕,固陰煎,見二卷脫。

〔滋陰〕,保陰煎,見五卷痙。

〔和肝〕,加味逍遙散,見一卷火。

〔瀉火〕,龍膽瀉肝湯,見三卷諸氣。

白話文:

收斂

固精丸:見於《七卷》,治潰泄。

固腎

鎖精丸:故紙、青鹽、茯苓、五味子研磨成細末,用酒糊成丸子,以鹽湯送服。

淡滲

威喜丸:見於《七卷》,治淋濁。

攝腎

固陰煎:見於《二卷》,治脫症。

滋陰

保陰煎:見於《五卷》,治痙症。

和肝

加味逍遙散:見於《一卷》,治火症。

瀉火

龍膽瀉肝湯:見於《三卷》,治諸氣症。

〔溫脾〕,壽脾煎,參,術,歸,草,山藥,棗仁,炮姜,遠志,蓮子

白話文:

溫補脾胃:壽脾煎:人參、白術、當歸、炙草、山藥、棗仁、炮薑、遠志、蓮子。

〔扶元〕,七福飲,見三卷郁。

〔大補〕,十全大補湯,見一卷中風。

〔補陽〕,家韭子丸,見七卷閉癃。

〔補中〕,補中益氣湯,見一卷中風。

〔益脾〕,歸脾湯,見二卷勞瘵。

〔利濕〕,大分清飲,見四卷泄瀉。

〔滲濕〕,小分清飲,見一卷濕。

〔通腑〕,五苓散,見一卷溫。

〔溫理〕,萆薢分清飲,見七卷淋濁。

〔理脾〕,六君子湯,見一卷中風。

白話文:

扶元

  • 七福飲(見第三冊《鬱證》)

大補

  • 十全大補湯(見第一冊《中風》)

補陽

  • 家韭子丸(見第七冊《閉癃》)

補中

  • 補中益氣湯(見第一冊《中風》)

益脾

  • 歸脾湯(見第二冊《勞瘵》)

利濕

  • 大分清飲(見第四冊《泄瀉》)

滲濕

  • 小分清飲(見第一冊《濕》)

通腑

  • 五苓散(見第一冊《溫》)

溫理

  • 萆薢分清飲(見第七冊《淋濁》)

理脾

  • 六君子湯(見第一冊《中風》)

〔脾腎〕,苓朮菟絲煎,苓,術,蓮子(各四兩),五味,山藥,杜仲(各三兩),菟絲餅(十兩),炙草(五錢),山藥粉糊丸。

白話文:

〔脾腎〕,苓朮菟絲煎,茯苓、術、蓮子(各四兩),五味、山藥、杜仲(各三兩),菟絲餅(十兩),炙草(五錢),山藥粉捏成的丸子。

〔舒郁〕,越鞠丸,見三卷諸氣。

〔瀉熱〕,大補丸,見一卷火。

白話文:

舒鬱 越鞠丸,見《醫方類聚》三卷諸氣。

瀉熱 大補丸,見《醫方類聚》一卷火。

〔產淋〕,衛生湯,耆,歸,芍(各三錢),甘草(一錢),

白話文:

【產後淋病】,衛生湯,人參、當歸、芍藥(各三錢),甘草(一錢)。

〔溫澀〕,固真丸白石脂柴胡黃柏白芍當歸龍骨,炮姜,研末糊丸。

白話文:

【中醫古文】:

〔溫澀〕,固真丸,白石脂,柴胡,黃柏,白芍,當歸,龍骨,炮姜,研末糊丸。

溫暖收澀的機能,讓腎氣固攝,藥丸中的成分有:白石脂、柴胡、黃柏、白芍、當歸、龍骨、炮製的薑,研磨成粉末,混合糊狀,製成丸劑。

白話文:

溫暖收斂腎氣的丸劑,藥材包括:白色礦物質,柴胡,黃連,白芍藥,當歸,龍骨,烤製的生薑。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與糊狀物混合,製成丸劑。

〔止脫〕,玉關丸,白麵(四兩,炒),枯礬,文蛤(醋炒),訶子(半生半炒各二兩),五味(一兩),研末為丸。

白話文:

[固髮止脫],藥名玉關丸。藥方:麵粉(四兩,炒熟),白礬,文蛤(用醋炒熟),訶子(半生半炒,各二兩),五味子(一兩),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製成丸劑。

〔調補〕,參耆湯熟地(錢半),參,苓,歸,芍,鹿角膠(各一錢),地骨,車前子,術,草,芎(各五分),加棗煎。

白話文:

調理補益:參耆湯,熟地(半錢),人參、茯苓、當歸、芍藥、鹿角膠(各一錢),續斷、車前子、白朮、益母草、川芎(各五分),加入紅棗煎服即可。

〔補澀〕,克應丸,地,芍(各二兩),歸,芎,丹,苓,赤石脂,龍骨,牡蠣艾葉(各一兩),醋糊丸。

白話文:

〔具備滋補和收斂作用的丸劑〕克應丸,生地,芍藥(各二兩),當歸,川芎,丹參,茯苓,赤石脂,龍骨,牡蠣,艾葉(各一兩),用醋調和後做成丸劑。

〔溫澀〕,秘真丹,菟絲子,韭子,破故紙,杜仲(俱炒),炮姜(各一兩),龍骨,牡蠣(俱煅),山萸,赤石脂(各五錢),遠志,覆盆子,巴戟,杞子,山藥(各七錢),柏子仁(一兩),鹿角膠(一兩半),黃柏(鹽酒炒,七錢半),金櫻子(焙,二兩),研末。蜜丸桐子大,淡鹽湯下。

白話文:

溫澀藥方:

祕真丹、菟絲子、韭子、破故紙、杜仲(以上皆炒過)、炮姜(各一兩)、龍骨、牡蠣(以上皆煅燒過)、山萸、赤石脂(各五錢)、遠志、覆盆子、巴戟、杞子、山藥(各七錢)、柏子仁(一兩)、鹿角膠(一兩半)、黃柏(以鹽酒炒過,七錢半)、金櫻子(焙過,二兩),將藥材研磨成粉末。

用蜂蜜製成藥丸,大小如同桐子,以淡鹽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