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景明

《症因脈治》~ 卷三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1)

1. 三消總論

秦子曰:消者,消化失常之謂也。其症隨飲而隨渴,隨食而隨飢,隨溺而隨便。渴而數飲者,為上消。食過即飢者,為中消。時便膏瀝者,為下消。今列外感二條,內傷二條。

白話文:

秦子說:「消病」一詞,指的是消化功能失常所引發的疾病。症狀方面,飲水後隨即感到口渴,吃飯後馬上又覺得飢餓,大便後很快又有便意。口渴一直需要大量飲水的人,屬於上消;吃完東西馬上又感到飢餓的人,屬於中消;大便總是比較油膩、稀溏的人,屬於下消。現在分別列出外感引起的消病兩種,內傷引起的消病兩種。

2. 燥火三消

【燥火三消之症】即風消也。多飲渴不止,唇口乾裂,煩躁不寧,此燥火傷於肺,即上消症也。多食易飢,不為肌肉,此燥火傷於胃,即中消症也。小便頻數,淋瀝如膏如油,此燥火傷於小腸、膀胱,即下消之症也。

白話文:

燥火三消症,即風消。症狀為極度口渴,喝水也止不了渴,嘴脣和嘴巴乾裂,煩躁不安。這是燥火傷肺,屬於上消症。症狀為多吃也容易飢餓,但吃下的東西卻不長肌肉。這是燥火傷胃,屬於中消症。症狀為小便頻繁,尿液黏稠如膏或油狀。這是燥火傷小腸、膀胱,屬於下消症。

【燥火三消之因】或赫義羲年,燥氣從令,或乾旱之歲,燥火行權,或秋令之月,燥氣太過。燥火傷人,上則煩渴引飲,中則消穀易飢,下則小便頻數,燥萬物者,莫燥乎火,而三消之症作矣。

白話文:

【造成燥火三消的因素】可能是因為赫義羲年,燥氣盛行;或者在乾旱的年份,燥火當道;或者在秋天的月份,燥氣過盛。燥火傷人,上面會出現煩渴想喝水,中間會出現消化不良容易飢餓,下面會出現小便頻繁。燥能使萬物枯萎,沒有比火更乾燥的了,因此三消的症狀就會產生了。

【燥火三消之脈】寸脈浮數,燥傷於上,關脈洪數,燥傷於中,尺脈沉數,燥傷於下。燥傷於氣,脈見大數;燥傷於血,脈見細數。

白話文:

【判斷燥火三消的脈】寸脈浮數,表示燥火傷於上焦;關脈洪數,表示燥火傷於中焦;尺脈沉數,表示燥火傷於下焦。如果燥火傷氣,脈象表現為大數;如果燥火傷血,脈象表現為細數。

【燥火三消之治】清燥為先,煩渴引飲,家秘用知母石膏湯,加乾葛。多食易飢,人參白虎湯。小便頻數,淋瀝如膏,益元散導赤各半湯

白話文:

針對燥火之症狀,治療以清肺燥熱為主;如有煩渴引飲,可使用家傳祕方知母石膏湯,並加入乾葛。若症狀伴隨多食易飢,可使用人參白虎湯。如有小便頻數、淋漓如膏的現象,則可使用益元散和導赤散各半混合的湯藥。

知母,石膏葛根甘草

白話文:

  • 知母:

  • 味甘、苦,性寒。

  • 歸肺、胃經。

  • 功效:清熱生津、潤肺止咳。

  • 臨牀應用:用於肺熱咳嗽、胃熱嘔吐、口乾舌燥等症。

  • 石膏:

  • 味甘、辛,性寒。

  • 歸肺、胃經。

  • 功效:清熱瀉火、生津止渴。

  • 臨牀應用:用於暑熱煩渴、肺熱咳嗽、胃熱嘔吐等症。

  • 葛根:

  • 味甘、辛,性涼。

  • 歸脾、胃、肝經。

  • 功效:升陽解肌、發表透疹、清熱生津。

  • 臨牀應用:用於感冒發熱、麻疹透發不暢、口乾舌燥等症。

  • 甘草:

  • 味甘,性平。

  • 歸脾、肺、胃經。

  • 功效:益氣補脾、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

  • 臨牀應用:用於脾胃虛弱、氣短乏力、咳嗽喘息、脘腹疼痛等症。

人參白虎湯,即前方加人參。

益元散

滑石,甘草

共為細末,人參湯下。

導赤各半湯,見後濕熱消。

3. 濕火三消

【濕火三消之症】煩渴引飲,咳嗽面腫,此濕熱傷肺,即上消症也。面黃身腫,消穀易飢,此濕熱傷胃,即中消症也。小便頻數,如膏如油,或如米泔,其味反咸為甘,此濕熱傷於小腸、膀胱,即下消症也。

白話文:

濕熱三消之症:

上消症: 煩渴引飲,咳嗽面腫,這是濕熱傷肺的症狀。

中消症: 面黃身腫,消穀易飢,這是濕熱傷胃的症狀。

下消症: 小便頻數,如膏如油,或如米泔,其味反鹹為甘,這是濕熱傷於小腸、膀胱的症狀。

【濕火三消之因】酒濕水飲之熱,積於其內,時行濕熱之氣,蒸於其外,內外合受,郁久成熱,濕熱轉燥,則三消乃作矣。

白話文:

濕熱三消之病因:酒濕水飲的熱量,積累在體內,再加上時行之濕熱之氣,從外部蒸發,內外結合,鬱積成熱,濕熱轉化成燥熱,於是三消病症即形成了。

【濕火三消之脈】多見數大,寸大上消,關大中消,尺大下消,三部皆大,三消之脈也。

【濕火三消之治】宜流濕潤燥,清肺飲,治上消也,加味清胃湯,治中消也,導赤各半湯益元散,治下消也。

白話文:

濕火三消的治療方法:

  1. 宜流濕潤燥,清肺飲:用於治療上消。

  2. 加味清胃湯:用於治療中消。

  3. 導赤各半湯、益元散:用於治療下消。

清肺飲,即甘露飲子

石膏桔梗,山梔,知母連翹,川黃連甘草,麥冬,杏仁

白話文:

石膏:清熱解暑、除煩止渴。

桔梗:宣肺祛痰、利咽止咳。

山梔:清熱瀉火、涼血止血。

知母:清熱生津、養陰退熱。

連翹: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川黃連:清熱燥濕、解毒闢穢。

甘草:益氣補中、緩急止痛。

麥冬:養陰生津、清心除煩。

杏仁:止咳平喘、潤腸通便。

枇杷葉

加味清胃湯

川連,升麻,丹皮,山梔,甘草,乾葛

導赤各半湯

木通,生地,甘草,川黃連,麥門冬

4. 積熱三消

【積熱三消之症】煩渴引飲,口臭消渴,上消症也。煩熱多食,食下即飢,中消症也。小便頻數,如膏如油,足心下部常熱,下消症也。

白話文:

積熱三消之症

  • **上消症:**煩渴引飲,口臭消渴。
  • **中消症:**煩熱多食,食下即飢。
  • **下消症:**小便頻數,尿液黏稠如膏如油,足心下部常熱。

【積熱三消之因】膏粱厚味,時積於中,積濕成熱,熏於肺則成上消,傷於胃則成中消,流於下則成下消。

【積熱三消之脈】胃脈上朝於寸口,肺消也。氣口滑大,胃消也。尺脈洪大,下消也。右脈數大,腸胃積熱,左脈數大,肝膽積熱。

白話文:

【積熱三消之脈】胃脈浮現在寸口上,表示肺積熱得到消散;氣口脈動滑大,表示胃積熱得到消散;尺脈洪大,表示下焦積熱得到消散。右邊脈象數大,表示腸胃積熱;左邊脈象數大,表示肝膽積熱。

【積熱三消之治】煩渴引飲,清肺飲。口臭易飢,清胃湯,加乾葛。如肺胃積熱,下流膀胱,八正散。若肝膽之熱下流,龍膽瀉肝丸。若腎之相火下流,而成下消,涼八味丸文蛤散

白話文:

【積熱三消之治法】

煩渴引飲,服用清肺飲。

口臭易飢,服用清胃湯,再加入乾葛。

如果肺胃積熱,下流到膀胱,服用八正散。

如果肝膽之熱下流,服用龍膽瀉肝丸。

如果腎之相火下流,而形成下消,服用涼八味丸、文蛤散。

清肺飲

清胃湯,上二方,見前條。

八正散,見前腹脹門。

龍膽瀉肝湯,見前肝火脹。

涼八味丸,即六味丸加黃柏知母

文蛤

文蛤杵細,滾湯調服。

5. 精虛三消

【精虛三消之症】口乾消渴,飲水不多,氣怯喘咳,上消症也。時食時飢,飢不欲食,中消症也。小便頻數,牽引作痛,如瀝如膏,下消症也。

白話文:

【精虛三消之症】

  1. 上消症狀:
  • 口乾舌燥,想喝水,但喝不多的水。
  • 呼吸短促,容易喘咳。
  1. 中消症狀:
  • 一會想吃東西,一會又不餓了。
  • 餓的時候也不想吃東西。
  1. 下消症狀:
  • 小便次數增多。
  • 小便時感到疼痛,尿液像滴瀝狀或像黏稠的膏狀。

【精虛三消之因】或悲哀傷肺,煎熬真陰,或思慮傷脾,脾陰傷損,或房勞傷腎,精日耗而虧損,此精虛三消之因也。

白話文:

精虛三消的治療:

【精虛三消之脈】右寸細數,肺燥液干,右關細數,脾經陰損,兩尺細數,腎肝失精。

【精虛三消之治】生脈散人參固本丸,治上消也。地黃膏瓊玉膏,治中消也。三才封髓丹,治下消也。先見小便過多,隨乃多渴,此真陽失守,下泄無度,上不能蒸動生津,《金匱》八味丸主之。

* 生脈散和人參固本丸,治療上消。

* 地黃膏和瓊玉膏,治療中消。

* 三才封髓丹,治療下消。

先見小便過多,隨後出現口渴,這是真陽受損,下泄無度,上不能蒸動生津所致,《金匱》中的八味丸主治這種情況。

生脈散

人參,揀冬,北五味

人參固本丸

人參,懷生地,懷熟地天門冬麥門冬

白話文:

  • 人參:一種著名的中藥材,有增強元氣、益氣補血的功效。

  • 懷生地:生地黃的乾製品,有滋陰清熱、涼血養血的功效。

  • 懷熟地:生地黃經過蜜炙或酒炙後製成的中藥材,有補血益氣、滋陰補腎的功效。

  • 天門冬:一種百合科植物,有滋陰清肺、潤燥止咳的功效。

  • 麥門冬:一種百合科植物,有滋陰清熱、潤肺止咳的功效。

黃膏

生地,當歸,丹皮,白芍藥,甘枸杞,知母,人參,甘草地骨皮

白話文:

生地:可以清熱涼血、滋陰潤燥。

當歸:可以益氣補血、調經止痛、活血化瘀。

丹皮:可以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清肝降火。

白芍藥:可以養血調經、緩中止痛、平抑肝陽。

枸杞:可以滋補肝腎、益精明目、強壯筋骨。

知母:可以清熱潤肺、滋陰降火、清心除煩。

人參:可以補氣益血、益精養神、扶正固本。

甘草:可以益氣補中、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地骨皮:可以清熱涼血、滋陰降火、清肝明目。

瓊玉膏

人參,白蜜,生地黃,白茯苓

三才封髓丹,見後腎痹。

八味丸,見前臟寒脹。

《內經》有風消之句,消必兼風言之也。厥陰傳變二陽,則成三消,然消症多飢,仲景云:飢不欲食,則知消症。亦有不欲食者。故能食而渴,全重二陽,飲一溲一,全重少陰,飢不欲食,氣上衝心,則主厥陰矣。河間云:消渴之症,陰精極衰,燥熱太過,治宜補腎水,瀉心火,潤腸胃之燥熱,濟身中津液,使道路不結,津液不枯,氣血不澀,則病自已。

白話文:

《內經》記載「風消」,「消」必定伴隨著「風」一起出現。厥陰經的傳變傳遞到二陽經,就會形成三消,但消症大多兼有飢餓的症狀。仲景說:「飢餓但不願吃東西,就是消症。」但也有些消症患者沒有飢餓感。因此,能吃但感到口渴,是二陽經的症狀;喝一口水小便一次,是少陰經的症狀;飢餓但不願吃東西,氣往上衝擊到心臟,則是厥陰經的症狀。河間醫家說:「消渴症是陰精極度衰弱,燥熱過度的病症,治療應以補腎水、瀉心火、滋潤腸胃燥熱為主,並補充身體津液,使經絡通暢,津液不枯竭,氣血運行順暢,那麼疾病自然就會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