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機

《外科理例》~ 卷一 (7)

回本書目錄

卷一 (7)

1. 論惡肉四十二

惡肉者。腐肉也。癰疽潰後。腐肉凝滯。必須去之。推陳致新之意。若壯者筋骨強盛。氣血充溢。真能勝邪。或自去或自平。不能為害。若年高及怯弱之人。血液少。肌肉澀。設或留而不去。則有爛筋腐肉之患。一夫人取之及時。而新肉早生。得以全愈。一人去之稍遲。幾致不救。

白話文:

所謂惡肉,也就是腐爛的肉。癰疽(指腫毒)潰爛之後,腐爛的肉凝結停滯,必須將它去除,這是推陳出新、去除舊肉長新肉的意思。如果是一個年輕力壯、筋骨強健、氣血充盈的人,真氣能夠戰勝邪氣,腐肉或者自行脫落,或者自行平復,不會造成危害。但如果是一個年老體弱、氣血不足、肌肉萎縮的人,如果腐肉沒有及時去除,就會有腐爛筋骨、肌肉潰爛的危險。如果能及時去除腐肉,新肉就會很快長出來,就能痊癒。如果去除腐肉稍微晚了,就可能危及生命。

一人取之失期。大潰而斃。嘗見腐肉既去。雖少壯者不補其氣血。亦不能收斂。若怯弱者不取惡肉。不補養氣血。未見其生也。

白話文:

一個人取膿腫時延誤了適當的時機,膿腫潰破嚴重而導致死亡。我曾經見過腐肉已經被清除,即使是年輕力壯的人,如果不補養氣血,也不能讓傷口癒合。如果年老體弱的人不清除惡肉,也不補養氣血,那麼就不會看到他康復。

腐肉可用手法去之。或用雄黃、輕粉敷之。蠹肉努出。用遠志末酒調塗之。(又法)息肉突出。烏頭五錢。苦酒三升。浸漬三日洗之。日夜三四次。諸瘡胬肉。如蛇出數寸。硫黃末敷之即縮。膿潰後蠹肉不腐。亦用硫黃、輕粉敷之。四圍仍有腫焮處。用毫針燒赤刺之。約一米深。紅腫則縮。

白話文:

腐肉可以用手法去除。或用雄黃、輕粉敷在腐肉上。如果是突出的肉瘤,可以用遠志末酒調勻塗抹。(另一種方法)息肉突出,可用烏頭五錢,苦酒三升,浸泡三日後,洗淨,每日夜數次。各種瘡口的腫肉,像蛇一樣突出數寸,用硫黃末敷上,即可縮回去。膿潰後,腐肉沒有腐爛,也可用硫黃、輕粉敷上。周圍還有腫脹發炎的地方,用毫針燒紅刺之,約一米深,紅腫就會消退。

2. 論蝕膿四十三

追蝕膿法。使毒氣外泄而不內攻。惡肉易去。好肉易生也。若紝其瘡。血出不止者未可紝。但摻追蝕藥於瘡上。待其熟可紝。方紝。紝之痛應心者。亦不可紝。誤觸其瘡。焮痛必倍。必生變症。若瘡癤膿成未破者於上薄皮剝起者。當用破頭代針之藥安其上。以膏貼之。膿出之後。用搜膿化毒藥。若膿血未盡。便用生肌。務其早愈。則毒氣未盡。必再發。

白話文:

追蝕膿法。使毒氣外泄,不向內攻。惡肉容易去除。好肉容易長生。如果擦拭瘡口。血不止的,不可擦拭。只在瘡口上敷上追蝕膿藥。等它成熟了可擦拭。方可擦拭。擦拭的時候疼痛應心的,也不可擦拭。誤觸了瘡口,灼痛一定加倍。一定會產生變症。如果瘡癤膿液形成未破的,在瘡癤上面薄皮剝起的地方。應該用破頭代針藥敷在上面。用膏藥貼上。膿液出來後。用搜膿化毒藥。如果膿血還沒完全排出。就用生肌藥。務求它早點痊癒。毒氣未完全排出。一定會再次發作。

3. 生肌止痛四十四

肌肉。脾之所主也。潰後收斂遲速者。乃氣血盛衰使然。世人但知生肌用龍竭。止痛用乳沒。予謂不然。生肌之法。當先理脾胃助氣血為主。則肌肉自生。豈假龍竭之屬。設若膿毒未盡。就用生肌。反增潰爛。壯者輕者。不過復潰。或遲斂而已。怯者重者。必致內攻。或潰爛不斂者亦多矣。

白話文:

肌肉,是脾臟所主導的。肌肉潰爛後,收斂的快慢,是由氣血盛衰所致。一般人只知道用龍竭來生肌,用乳沒來止痛。我認為這是不對的。生肌的方法,應該以先調理脾胃,增強氣血為主。這樣,肌肉自然會生長出來。豈需要龍竭之類的藥物呢?如果膿毒還沒有清除乾淨,就使用生肌藥,反而會加重潰爛。如果患者身體強壯,病情較輕,可能只是復發或收斂較慢罷了。如果患者體質虛弱,病情較重,很可能會導致內功,或潰爛不收斂的情況。

止痛之法。熱者清之。寒者溫之。實者損之。虛者補之。膿郁者開之。惡肉侵蝕者。去之。如是則痛自止。豈特乳沒之屬。

白話文:

止痛的方法:

  1. 熱痛:用清熱的方法治療。

  2. 寒痛:用溫暖的方法治療。

  3. 實痛:用瀉下的方法治療。

  4. 虛痛:用補益的方法治療。

  5. 膿痛:用切開膿腫,排膿的方法治療。

  6. 惡肉侵蝕:用去除壞死腐肉的方法治療。

如果按照這些方法治療,疼痛就會自然停止。這不僅適用於乳沒之痛,也適用於其他種類的疼痛。

一人發背。毒氣未盡。早用生肌。竟背潰爛。治以解毒藥而愈。又有患此。毒氣始發。驟用生肌。其毒內攻而死。一人腿癰。因寒作痛。與乳香定痛丸。一婦時毒。因熱作痛。與防風通聖散。一人腿癰膿潰。因虛作痛。與益氣養榮湯。一人腹癰。因實作痛。與黃連內疏湯。一人腿癰。

白話文:

  1. 某人患有背部發炎,毒氣還沒散盡,就急著使用生肌藥,結果背部潰爛,使用解毒藥後才治癒。另一人也患上同樣的疾病,毒氣剛開始發作時,就匆忙使用生肌藥,毒氣攻入體內而死亡。

  2. 某人腿上長了膿瘡,因風寒引起疼痛,給予乳香定痛丸治療。一名婦女患有劇毒,因熱引起疼痛,給予防風通聖散治療。

  3. 某人腿上長了膿瘡,因虛弱引起疼痛,給予益氣養榮湯治療。另一人腹部長了膿瘡,因實熱引起疼痛,給予黃連內疏湯治療。

  4. 某人腿上長了膿瘡,沒有說明引起疼痛的原因,醫生給予藥物治療。

膿成作痛。予為刺之。一婦發背。腐肉不去作痛。予為取之。痛各自止。專用龍竭生肌。乳沒止痛。未之察也。

瘡痛不可忍者。苦寒藥可施於資稟厚者。若資稟素薄者。宜補中益氣湯。加苦寒藥。血熱者。四物湯加黃苓、鼠黏子、連翹。在下加黃柏。若肥人濕熱瘡痛者。羌活防風荊芥白芷、取其風能勝濕也。

白話文:

瘡痛難以忍受。苦寒藥物可以施用於體質強壯的人。如果體質虛弱的人,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再加苦寒藥物。血熱的人,可以用四物湯加上黃苓、鼠黏子、連翹。如果瘡痛發生在身體下部,再加黃柏。如果肥胖的人有濕熱瘡痛,可以使用羌活、防風、荊芥、白芷,取其風能勝濕的作用。

每見瘡作。先發為腫。氣血鬱積。蒸肉為膿。故痛多在瘡始作時。膿潰之後。腫退肌寬。痛必漸減。而反痛者虛也。宜補參耆之屬。亦有穢氣所觸者。宜和解之。乳香、芍藥之屬。亦有風寒所逼。宜溫散之。羌桂之屬。

白話文:

每當瘡癤發作,一開始是腫脹。氣血鬱積,蒸肉形成膿液。所以疼痛多發生在瘡癤開始發作的時候。膿液潰破之後,腫脹消退,肌肉放鬆,疼痛必定逐漸減輕。如果反而疼痛加劇,則是由於虛弱造成的。應該補益人參、黃耆等藥物。也有因穢氣所觸發的,應該和解之。乳香、芍藥等藥物。也有因風寒逼迫的,應該溫散之。羌活、桂枝等藥物。

4. 論瘻並治法四十五

諸瘡患久成瘻。常有膿水不絕。其膿不臭。內無歹肉。須先服參耆歸術芎大劑。托裡為主。或服以丸。尤宜用附子浸透。切作片。厚二三分。於瘡上著艾灸之。仍服前托裡之藥。隔三日再灸。不五七次。肌肉自長滿矣。

白話文:

各種瘡患經久不消而形成瘻。常有膿水不斷流出。其膿不發臭。裡面沒有腐爛的肉。必須先服用人參、黃耆、當歸、黨參、川芎等大劑量的藥物。以扶正氣為主。或服以丸藥。尤為適宜的是用附子浸透後,切成片狀,厚度二三分。放在瘡上點燃艾灸之。仍服先前扶正氣的藥物。隔三日再灸一次,灸不到五到七次,肌肉就會自行長滿了。

至有膿水惡物。漸潰根深者。用面、硫黃、大蒜三物一處搗爛。看瘡大小。捻作餅子。厚三分。安瘡上。用艾炷灸二十一壯。一壯一易。後隔四五日。方用翠霞錠子。並信效錠子互用。紝入瘡內。歹肉盡去。好長肉平。然貼收斂之藥。內服應病之劑。調理則瘥矣。

白話文:

如果有膿水和惡劣物質,潰瘍深處的可以用麵粉、硫黃和大蒜三樣東西一起搗爛,根據瘡口的的大小,搓成餅狀,厚度三分,放在瘡口上,用艾條灸21次,每隔四五天,交替使用翠霞錠和信效錠,將藥物塗抹到瘡口內,壞肉會全部消除,新的肉就會長好並平整。同時,內服用調理身體的中藥來治療疾病,就能治癒了。

5. 論附子餅四十六

(附豆豉餅)

附子為末。唾津和為餅如三錢厚。安瘡上。以艾炷灸之。漏大炷大。漏小炷小。但灸令微熱。不可令痛。干則易之。如困則止。來日如前再灸。直至肉平為效。仍用前補藥作膏貼。豆豉餅專治發背已潰未潰。用江西淡豆豉為末。唾津作餅置患處灸之。餅乾再用唾津和之。瘡大用水和。

白話文:

灸瘡不可用油,不用水

搗成硬泥。依瘡大小作餅子厚三分。如已有瘡孔。勿敷孔上。四布豉餅列艾其上灸之。使微熱勿令破肉。如熱痛急易之。日灸二度。先有瘡孔者。孔出汁即瘥。

白話文:

把中藥搗碎成硬泥。依照瘡的大小做成厚三分的餅狀。如果已經有瘡孔,不要敷在瘡孔上。在瘡周圍敷上豉餅,上面放艾絨灸。讓瘡微微發熱,但不要弄破皮膚。如果發熱疼痛嚴重,要及時更換藥餅。每天灸兩次。原先有瘡孔的,孔中有膿汁排出即表示痊癒。

6. 論隔蒜灸四十七

隔蒜灸,元戎云。瘡瘍自外而入者不宜灸。自內而出者宜灸。外入者托之而不內。內出者接之而令外。故經云陷者灸之。丹溪曰。癰疽之發。或因內有積熱。或因外寒而鬱內熱。若於始發之際。外灸以散其毒。治之之早。亦可移重就輕。轉深於淺。東垣曰。初覺發背。欲結未結。

白話文:

隔蒜灸,張從正說:瘡瘍由體外侵入的,不宜灸。瘡瘍從體內發出的,宜灸。從體外侵入的,隔著蒜灸它,而不讓它向內發展。從體內發出的,隔著蒜灸它,並使它向外發展。所以《靈樞.刺熱篇》說: [ 陷者灸之。 ] 朱丹溪說:癰疽的發作,有的因內有積熱,有的因外感風寒,積聚在體內發熱。假若在疾病初起的時候,在患處外灸以散發毒氣。盡早治療,也可以使情況由嚴重轉向較輕,由深轉向淺。李東垣說:初覺背部有發作的跡象,將要生成而尚未生成。

赤熱腫痛。先以濕紙覆其上。立視紙先干處。即癰頭也。取蒜切片如三錢厚。安頭上。用大艾炷灸之。三壯換一蒜片。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早覺早灸為上。一日三日。十灸十活。三日四日六七活。五六日三四活。過十數日不可灸。若有十數頭作一處者。用蒜研成膏

白話文:

皮膚發紅腫痛。先用濕紙覆蓋在患處。仔細觀察紙張先乾的部位。乾的地方就是癰的中心部位。取蒜切成三錢厚的薄片,放在頭上。用大艾灸炷灸。三壯後換一片蒜片。疼痛的灸至不痛,不痛的灸至有痛覺。越早發現越早灸效果越好。一天或三天十次灸,可保十個中十個成功。三天或四天灸六到七次,可保六到七個成功。五到六天灸三到四次,可保三到四個成功。超過十幾天就不適宜灸了。如果有十幾個包一起生長的,可以用蒜研磨成泥狀,塗抹於患處。

作薄餅鋪頭上。聚艾燒之。亦能活也。若初發赤腫。中間有一黃粟米頭。便用獨蒜切去兩頭。取中間片厚薄。安頭上。著艾灸十四壯。多至四十九壯。本事方云。一人四月背疽。治之逾月益甚矣。以艾加瘡頭。自旦及暮。灸百五十壯。知痛乃已。明日鑷去黑痂。膿盡不痛。始別以藥敷之。

白話文:

用薄餅鋪在患處上面。聚集艾草點燃燒一燒,這樣也可以痊癒。如果一開始發病就出現紅腫。中間有一個黃色的粟米頭,就用獨蒜切去兩頭,取中間部分切成厚薄適中的薄片,敷在患處,用艾條灸十四次,最多可灸到四十九次。本草方說,有一個人在四月患了背疽,用藥治療一個多月病情反而加重了,於是用艾條在患處灸,從早上到晚上,灸了一百五十次,病人感覺疼痛才停止了。第二天用鑷子把黑色的痂去掉,膿液流盡後疼痛消失,然後用藥物敷上。

日一易。易時旋去前黑爛。月餘乃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