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秉鈞

《瘍科心得集》~ 卷中 (7)

回本書目錄

卷中 (7)

1. 辨肛門癰臟頭毒偷糞鼠論

蓋肛門為足太陽膀胱經所主(足太陽會陽穴在肛門之旁),是經為濕熱所聚之腑,此處生癰,每由於酒色中傷,濕濁不化,氣不流行者多。其始發也,惡寒身熱,繞肛而痛,焮紅漫腫,大便堅結不通,小便亦艱。初宜清泄肺胃,如鮮地、杏仁槐米地榆、芩、連、枳殼蘆根、蔗汁等類。

白話文:

肛門是由足太陽膀胱經所主導(足太陽會陽穴在肛門旁),這個部位是濕熱聚集的臟腑,此處長瘡,通常是因酒色過度,濕濁不化,氣流不通所致。在初期發作時,會有惡寒身熱、繞肛疼痛、紅腫瀰漫、大便不通、小便困難等症狀。一開始應先清泄肺胃,可以使用生地、杏仁、槐米、地榆、黃芩、連翹、枳殼、蘆根、蔗汁等藥材。

若大便再不通行,即用涼膈散通腑,得大便一行,其濕毒隨便而泄,或亦有不成膿者。如便通後其腫痛仍然不減,繞肛成膿者,為臟頭毒;或左或右成膿者,為偷糞鼠;在兩邊出膿者,為肛門癰。投藥宜用歸尾、萆薢、槐米、苡仁、丹皮、山梔等,清理下焦濕熱。此證潰膿後,自熱退身涼痛止,倘或肝腎充足,氣血和諧,即可於十日之內收口矣。

白話文:

如果大便還是不暢通,就服用涼膈散來通便,以便排便,讓濕毒隨便排出,也有可能膿液不會形成。如果排便後腫痛仍然沒有減輕,肛門周圍化膿者,叫臟頭毒;如果在左側或右側化膿,叫偷糞鼠;在兩側都化膿的則叫肛門癰。服藥時宜選用歸尾、萆薢、槐米、苡仁、丹皮、山梔等藥物,以清除下焦的濕熱。這種病症潰膿後,自會熱退身涼痛止,假如肝腎充足,氣血和諧,就能在十天之內收口結疤了。

如延久不斂,每多成漏,總以升藥條提之。此瘍雖有三名,其實總歸濕熱下注而結。用藥治法俱同,故並而論之。

白話文:

如果長時間不治療癒合,就會有很多漏裡,可以用升藥條來治療。這種的瘍雖然有三個名稱,但實際上都歸結於濕熱引致氣結。因此,用藥的治療方法都是相同的,所以一起討論。

按:治漏管,又有掛割之法,最能敗事,但增痛損神,漏終不去。蓋肉理阻隔而成管。若不漸漸入藥,腐脫拔去,焉能肌理淪浹?如近時諸葛靜山治法最妙,惜其人已故,其法失傳。

白話文:

治療漏管,還有一種懸掛割除的方法,這種方法最容易毀壞人體,只能增加病人的痛苦,損害精神,漏管最終還是消除不了。因為肌肉組織阻塞,而形成管狀物。如果不逐漸用藥,讓它腐爛脫落拔除,怎麼能使肌肉組織貫通呢?像現在諸葛靜山制定的治療方法最好,可惜他已經去世,他的方法也失傳了。

2. 辨臀癰騎馬癰論

臀癰生於臀上胯下近大腿處,由太陽膀胱濕熱流結,氣血凝聚而成。形大如盤,腫闊盈尺,上覆其腰,下遮其胯。此為陰中之陰,務須宣熱拔毒,大補氣血,培養腎胃,滋補根源。如此,庶血易聚而膿易作,毒易出而熱可宣。不然,經時累月,腫仍如故,疼痛日深。是以中年之後,猶慮患此。

白話文:

臀部上、大腿根部附近長出的癰瘡,是由於太陽膀胱的濕熱在體內流動聚集,加上氣血凝結而形成。腫塊巨大,直徑約一尺,向上覆蓋腰部,向下遮蓋大腿根。這種癰瘡屬於陰中之陰,治療時必須宣通熱氣、拔除毒素,同時大補氣血,滋養腎胃,以補益根本。這樣,氣血才能容易聚集,膿液才能充足,毒素才能容易排出,熱氣才能宣通。否則,病情會持續數月,腫塊一直沒有變化,疼痛日益加劇。因此,中年以後的人尤其容易患這種疾病。

惟一見虛弱,即與滋補,可保終吉。若妄以清涼敗毒,內服外敷,則氣血得寒益凝,毒氣不得外發,反致內攻,多致不救。治法:如初起患上有頭,紅熱墜重如石,口乾發熱者,此毒從五臟蘊積,宜內消沃雪湯通利積熱,外敷如意金黃散,拔出瘀膿紫血,內兼托藥自愈;如漫腫色白,脈虛弱者,此寒凝濕滯,氣血兩虛,宜與桂枝和營湯,兼服萬靈丹發汗;潰後,服八珍、十全收口。

白話文:

只要看病人虛弱,就用溫補藥品治療,可以保全病人生命使疾病痊癒。如果胡亂服用寒涼的藥物以排毒,內服外敷,則氣血遇到寒氣,凝結得更嚴重,毒氣無法排出體外,反而會向內攻襲,往往導致無法挽救。治療方法:比如初期,頭部疼痛腫脹,赤紅發熱,墜重如石,口乾發熱的,此毒從五臟蘊積而來,應內服消沃雪湯,清利積熱,外敷如意金黃散,拔出瘀膿紫血,兼用託藥自然痊癒;如果漫腫色白,脈虛弱的,此為寒凝濕滯,氣血兩虛,應與桂枝和營湯,兼服萬靈丹發汗;潰瘍後,服八珍、十全收口。

騎馬癰,亦名騙馬墜,生於腎囊之旁,大腿根里側,股縫夾空中。由肝腎濕火結滯而成。此處乃至陰之下,醫治不可過用寒涼之劑,又不可用刀針,如用只可針一、二分,慎之慎之!初起,以七味聖神湯治之甚妙。蓋此毒乃乘虛而入,必大補其血,而佐以逐邪之品,則病去如失矣。余法與前同。

白話文:

騎馬癰,也叫做騙馬墜,生長在腎囊旁邊,大腿根裏側,股縫夾空中。由肝腎濕火結滯而成。此處是極陰之處,治療時不能過度使用寒涼之劑,也不能使用刀針。如果要使用,只能針刺一、二分,一定要謹慎再謹慎!初期階段,用七味聖神湯治療非常有效。因為這種毒素是乘虛而入的,必須大量補氣血,再輔以驅邪的藥品,就能讓疾病消失。其他的治療方法與上述的相同。

附:上馬癰,生於左臀之下褶紋中;下馬癰,生於右臀之下褶紋中;坐馬癰,生於尻骨略上。總由濕熱凝結而成。

白話文:

上馬癰:長在左臀部的皺褶中。

下馬癰:長在右臀部的皺褶中。

坐馬癰:長在尾椎骨的上方。

這些瘡癤都是由於濕熱凝結成塊而造成的。

3. 辨胎火胎毒及猴猻疳論

夫小兒之有胎火胎毒何也?或其父醉酒入房而得胎孕;或既孕之後,房欲不禁,內蘊火毒;又或其母滋味過厚,忿怒無節,驚喜不時,火熱燔灼,營血不清,兒在胎中吸飲穢濁。此皆先天受毒,致產後,或月內,或月餘,其毒驟發。痛楚號泣,臀腿焮紅紫暈,其膚碎裂,狀如刮痧,或遍體焮赤,或口糜難乳,或咽腫音啞。

白話文:

什麼是嬰兒的胎火胎毒?有可能是父親醉酒後與母親同房,導致母親懷孕;有可能是母親懷孕後,房事沒有節制,導致體內積聚火毒;又或者母親飲食口味過於濃重,經常生氣發怒,情緒波動過大,導致體內火熱燔灼,血液不淨,胎兒在子宮內吸收了這些毒素。

這些都是先天性的中毒,導致嬰兒出生後,在出生後一個月內或者一個月後,毒素突然發作。嬰兒會感到疼痛和哭泣,臀部和大腿會出現紅紫色的皮疹,皮膚破裂,就像是被刮痧一樣,有時全身會發紅,有時嘴裡會潰爛,不能吃奶,有時喉嚨腫脹,聲音嘶啞。

若不急治,毒即內陷,腹滿氣逆,致成胎驚而斃者多矣。治以生大黃磨濃汁,調入西黃末,再以金銀花蘆根甘草、鉤鉤,煎湯沖服,得大便瀉後,其火自退,毒氣外泄,即可調理而愈。

白話文:

如果不及時治療,毒性就會向內蔓延,導致腹部脹滿、氣體逆行,很容易造成胎兒驚嚇而死亡。治療方法是用生大黃磨成濃汁,加入西黃末調勻,再用金銀花、蘆根、甘草、勾勾煎湯沖服,排便後,火氣自然消退,毒氣排出,就可以調理而痊癒。

如或臀腫焮爛,紅赤無皮,或亦有焮赤遍體者,此即名猴猻疳。緣其父曾患下疳楊梅惡疾,服輕粉升藥,遏抑毒氣在內,故遺毒於胎元,須以猴疳化毒丹治之,四、五十服可愈。設或晚治,毒氣浸淫,亦必內陷,漸致形瘦神怯,音啞鼻塞,氣逆腹滿而不可救,慎之慎之!

白話文:

如果臀部腫脹糜爛,皮膚紅赤無皮,或者全身也有紅赤現象,這就是「猴猻疳」。原因是父親曾經患有下疳楊梅等惡疾,服用輕粉升藥之後,把毒氣遏抑在體內,所以毒氣遺留給了胎兒。必須用「猴疳化毒丹」治療,服用四五十副藥就可以治癒。如果治療太晚,毒氣蔓延,也一定會內陷,漸漸會導致形體消瘦,精神萎靡,聲音嘶啞,鼻塞,氣逆腹滿,到那時就無藥可救了,一定要小心啊!

4. 辨小兒赤遊丹遊火論

赤遊丹者,乃心火內郁,三焦風熱乘之,故發於肌膚之表,風勝則樹木皆搖,故令遊走殊速。名之丹者,以應心火而色赤也,形如雲片,上起風粟,作癢而痛,或發於手足,或發於頭面胸背,令兒躁悶腹脹,發熱,遊走遍體,流行甚速,須急治之。自腹而流於四肢者,易治;自四肢而歸於腹者,難療。

白話文:

赤遊丹是一種皮膚病,是心火內鬱,三焦風熱乘之,發於肌膚之表所致。風盛則樹木皆搖,故令遊走殊速。之所以稱之為丹,是因應心火而色赤。症狀如雲片狀,上起風粟,作癢而痛,可能發於手足、頭面或胸背,令兒躁悶腹脹、發熱,遊走遍體,流行甚速,須急治之。如果自腹而流於四肢者,較易治療;但如果從四肢而歸於腹者,則難以治療。

治宜涼心瀉肝,如龍膽瀉肝湯犀角地黃湯之類。又當順天時,若暑熱,以通聖辛涼之劑解之;嚴寒,以升麻葛根辛溫之劑解之。外宜用磁鋒砭去紫血,以泄其毒,再用精肉片貼之;或用雞子清調乳香末塗之亦可。又有色白者,名白遊風,其候流塊作癢,大小不等,津水作爛,此感風濕而發,治以疏散滲濕為主。

白話文:

治療應該以清涼心臟、瀉肝火為主,可以使用龍膽瀉肝湯、犀角地黃湯這類藥方。另外要注意順應天時,如果是暑熱的季節,可以用通聖辛涼的藥物來緩解;如果是嚴寒的季節,可以用升麻、葛根辛溫的藥物來緩解。外敷方面,可以使用磁鐵刀片去除紫血,以排出毒素,然後再用精肉片貼敷;也可以用雞蛋清調和乳香末塗抹患處。還有一種白遊風,症狀是流膿作癢,大小不等,津液潰爛,這是因為感受風濕而發作的,治療以疏散濕氣為主。

遊火者,或頭面,或腿上,紅赤腫熱,流散無定,以鹼水掃上,旋起白霜者是也,其色光亮,其熱如火。治宜疏風清火、涼血解毒,外用白海蜇皮洗淨拭乾,包紮患處一伏時,揭開看,如蜇皮黃枯,即另換一張包裹,如此三、四張,即消散矣。

白話文:

遊火,有時在頭部和臉部,有時在腿上,症狀是發紅、發腫、發熱,可能會向周圍擴散。用鹼水擦拭患處,如果會立即出現白色的霜狀物,且顏色光亮,熱感如火,就是遊火。治療宜疏風清火、涼血解毒。外用方法是將白海蜇皮洗淨、擦乾,然後包在患處約一個小時。揭開後,如果海蜇皮變成黃色且乾枯,立即更換一片包覆。如此約三到四片海蜇皮,遊火就會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