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九 (6)

回本書目錄

卷九 (6)

1. 論背癰頭開不住

王肯堂曰:癰疽發背,皆營氣不從,逆於肉裡之所生。即成之後,焮腫疼甚,五七日內,或一頭從上開發,或兩頭開闊,上下侵展不住。帝曰:何氣使然?岐伯曰:不善於調養,乃七情之擾,房勞之變,穢氣所撞,惡氣所襲,皆令開而不住。當以內託大補之劑內,加白蘞、白芨等藥服之,外以收斂之藥敷貼淋溻,則聚而不開矣。(《準繩》)

白話文:

王肯堂說:癰疽發作在背上,都是因為營氣不正常運作,逆反在肌肉裡而產生的。發作以後,腫脹疼痛非常厲害,五到七天之內,有的從上面開始向外潰破,有的從上下同時潰破,潰爛的範圍越變越大、難以控制。黃帝說:是什麼樣的氣體促進了這種變化?岐伯說:沒有注意調養身體,七情過度、思慮過多,房事勞累,受到邪氣或惡氣的侵襲,都會導致潰爛後難以控制。應該服用內託大補的藥劑,再加白蘞、白芨等藥物。外敷收斂性的藥膏,就會使腫脹聚集而不潰破。(《準繩》)

2. 論癰疽內肉不合法

陳實功曰:夫癰疽對口大瘡,內外腐肉已盡,惟結痂時,內肉不黏連者,用軟綿帛七八層放患上,以絹繫緊,將患處壓實數次,內外之肉自然黏連一片,長如生成之肉矣。倘患口仍有未完處,再搽玉紅膏,其肉自平矣。(《正宗》)

白話文:

陳實功說:對於大的癰疽瘡口,內外腐肉已經全部脫落,只須在結痂的時候,內部的肉沒有黏連在一起,用柔軟的絲帛七、八層放在患處,用絲絹紮緊,將患處壓實幾次,患處內外的肉自然就會黏連在一起,變成一整片,就像天生的一樣了。如果患處的傷口還有沒有癒合的地方,再塗上玉紅膏,肉就會自動平復了。(《正宗》)

3. 繃縛背瘡法

陳實功曰:夫發背對口大瘡等疾,已潰流膿時,冬夏宜絹帛四五層放所貼膏藥外,再用棉布見方八寸,四角用蛇皮細帶釘之,安蓋絹上,以帶系在前胸,繃實瘡上,庶使瘡中暖氣不泄,易於腐潰,洗瘡時,預備二繃更換,務要患內暖氣烘者,此法最善。(《正宗》)

白話文:

陳實功說:治療背部的對口大瘡等疾病,已經潰爛流膿的時候,冬天和夏天都應該在敷貼膏藥的外面,用四五層的絲綢或綢緞,再用八寸見方的棉布,四個角用蛇皮帶子釘牢,蓋在綢緞上,用帶子系在前胸,紮緊在瘡口上,這樣就可以使瘡口中的熱氣不散逸,有利於瘡口的腐爛潰爛,在清洗瘡口的時候,備好兩個繃帶更換,務必使患者內部熱氣蒸騰,這種方法是最好的。(出自《正宗》)

澄曰:凡發背潰後,口小內大,大膿已泄,內肉不合,宜用鉛片如鏡,中鑿一眼如錢狀,四邊錐眼,以針穿縫綿布鋪上,夏月則用兩層布鋪,襆上六面釘闊絹帶六條,先將膏藥蓋好,加以新棉,將鉛片鋪合瘡上,先將左右二帶繫緊胸前,再將左上角帶與右下角帶,由左肩向右脅下斜系,右上角帶與左下角帶,由右肩向左脅下斜系,則兩層新肉合成一塊矣,倘左半邊虛處多,右半邊實處多,可將膏外襯棉,左半邊墊厚些,右半邊襯薄些,如右半邊虛處多,亦照此法,總在看瘡取膿揩洗時,留心察其虛實自明。

白話文:

澄說:凡是毒瘡生長在背部,潰爛後,口小內大,大量膿液已經流出,內部的肉仍然沒有癒合,這時應該使用鉛片,大小像鏡子一樣,中間鑿一個像錢幣形狀大小的孔洞,四邊再鑿一些小孔,用針穿線縫好幾層棉布,攤鋪在鉛片上,如果是夏天,就用兩層布攤鋪,用六條寬闊的絹帶在鉛片上固定好,先將膏藥敷蓋好,再鋪上一層新棉,然後將鉛片放在瘡口上,先將左右兩條帶子繫緊在胸前。再將左上角的帶子與右下角的帶子,由左肩斜向右脅下繫緊;右上角的帶子與左下角的帶子,由右肩斜向左脅下繫緊,這樣兩層新肉就會癒合在一起了。如果左半邊的虛處多,右半邊的實處多,可以將膏藥外襯的棉花,左半邊墊厚一些,右半邊墊薄一些;如果右半邊的虛處多,也可以照此方法去做。總之,在觀察瘡口,取出膿液,揩洗瘡口的時候,留心察看瘡口的虛實,自然就會明白。

4. 論生胬肉

申鬥垣曰:夫瘡瘍已潰,愈加保護,若不謹慎,恐致敗壞,倘七情內亂,怒則傷肝,肝為將軍之官,肝主怒,怒氣盛則刑脾,脾主肉,脾傷則瘡口內脹出,名曰胬肉,胬肉長滿,不能自消,若不去之,雖瘡愈後,肉高硬積,久亦癢痛,倘生面目之端,形容醜怪,乃不知去此之過也。宜為烏梅燒灰,少加輕粉,一上即平,愈後亦無瘡疤也矣。(《啟玄》)

白話文:

申鬥垣說:如果瘡瘍已經潰爛,但在保護上,還是要仔細照顧,如果不小心,恐怕會導致瘡癤惡化。如果七情內亂,生氣就會傷害肝臟,肝臟是將軍之官,主怒,怒氣盛則會剋制脾臟。脾臟主肉,脾臟受傷,則瘡口內部會腫脹突出,稱為「胬肉」。胬肉長滿,不能自行消散,如果不把它去掉,即使瘡癤癒合後,也會留下高硬的肉積,時間久了還會發癢疼痛。如果長在臉上,就會影響容貌,變得醜陋。這都是不知道如何去除胬肉的過錯。應該把烏梅燒成灰,加入少量的輕粉,敷在胬肉上,可以使肉平復,瘡癒合後也不會留下疤痕。

周文採曰:一曰著水,二曰著風,三曰著怒,四乃庸俗醫生以手擠膿核時,用力太重,五乃妄用涼藥,涼了瘡皮,故生胬肉也。(《集驗》)

白話文:

周文採說:造成皮膚長出肉芽的原因有五種,第一種是沾到水,第二種是沾到風,第三種是生氣,第四種是庸俗的醫生用力太大擠膿核,第五種是亂用寒涼藥物,將瘡表治涼了,所以產生肉芽。(《集驗》)

澄曰:瘡口胬肉,患者誤食生薑、香蕈、菌子及違犯房幃,均易將良肉胬出。更有肩脊生胬者,乃挑輕負重掙出,肘腕手指生胬者,必是拿甚重物所致,足跟、足指生胬者,必是奔走跳動而胬。凡視瘡毒出膿後,肩脊上膏外加以厚紙或鉛片壓住,肘、腕、手、足、跟、指等處,膏外須用厚紙或繭殼襯護,薄絹繫好,則可免良肉胬出,且易收功。

白話文:

澄先生說:瘡口長出多餘的肉,患者誤食生薑、香菇、菌類以及違反房事,都很容易使長好的肉突出。還有肩背長出多餘的肉,那是因為挑擔或負重的重量太輕而造成的。手肘、手腕、手指長出多餘的肉,一定是拿了很重的東西造成的。腳後跟、腳趾長出多餘的肉,一定是因為奔走跳動而造成的。

凡是看到瘡毒流出膿後,肩背上的膏藥外面要加上厚紙或鉛片壓住。手肘、手腕、手、腳、腳後跟、手指等部位,膏藥外面要使用厚紙或繭殼保護,用薄絹紮好,就可以防止長好的肉突出,而且容易收功。

5. 論驗透膜法

張景岳曰:凡背疽大潰,欲驗穿透內膜者,不可用皂角散嚏法,但以紙封患處,令病者用意呼吸,如紙不動者,未穿膜也。倘用取嚏法鼓動內膜,則反致穿透,慎之,慎之。(《全書》)

白話文:

張景嶽說:凡是背疽大潰,想要檢查(膿液)是否已穿透內膜,不可使用皁角散打噴嚏的方法,只需要用紙將患處封住,讓病人使勁呼吸,如果紙不動,則還沒穿膜。如果使用打噴嚏的方法刺激內膜,反而會導致穿透,要小心謹慎。

澄曰:背疽潰爛,但以草紙捻蘸麻油,以火點著,向瘡照之,如燈光向外鼓動者,里膜已破矣。

白話文:

澄說:背上長了膿瘡,只要用草紙捻蘸上麻油,用火點燃,照向瘡口,如果膿瘡內部的膿液像燈光一樣鼓動出來,那麼膿瘡的內膜就已經破裂了。

6. 論瘡疽鎖口

澄曰:凡患瘡毒,潰後不慎房欲,以致瘡口漸高,堅硬不斂,此名鎖口。又有誤食瓜子雞蛋,亦能鎖口。須用銀針輕手四圍挑斷,以木耳焙研極細,麻油調搽即消。

白話文:

澄說:凡是患有瘡毒的人,在潰爛後如果沒有注意房事,導致瘡口逐漸增高,變得堅硬不收斂,這就是所謂的「鎖口」。另外,誤食瓜子和雞蛋,也可能導致鎖口。治療的方法是用銀針輕輕地挑斷瘡口周圍的硬結,然後將木耳焙烘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麻油調和後塗抹在瘡口上,即可消除鎖口。

又曰:瘡毒潰後已久,風熱濕毒感受,亦能鎖口。

7. 論將息法

程山齡曰:凡病中設有挾風寒者,即宜斷去葷腥油膩,微服散藥,俟外邪祛盡,再用滋味調補。大抵將息癰腫,不可缺少滋味,以血肉能生血肉也。然又不宜過多,使肉氣勝穀氣,更忌生冷滯氣之物,恐反傷脾胃耳。並宜避風邪,戒嗔怒,寡思慮,少言語,兢兢保養為貴。

白話文:

程山齡說:凡是患病時如果有兼夾風寒,就應該立即斷絕吃葷腥油膩的食物,少服藥物,等到外邪祛除乾淨,再服用滋補的藥物。一般來說,在養護瘡腫時不可缺少滋補品,這是因為血肉可以生血肉。但是也不能過多,使肉氣勝過穀氣,更要忌諱生冷滯氣的食物,恐怕會反過來損傷脾胃。同時,也要避免風邪,戒除發怒生氣,減少思慮、少說話,兢兢業業地保養身體纔是最重要的。

至於病後將息,毒大者三年內宜遠幃幕,毒小者期年內宜遠幃幕,犯之則成虛損,或成偏枯,或陰減天年,不可不慎也。其他戒怒慎風,亦須常作有病時想。(《十法》)

白話文:

在疾病康復後,注意將息,毒邪重者三年內應遠離幃帳,毒邪輕者一年內遠離幃帳,違犯此禁忌,則容易導致虛弱損傷,或半身不遂,或壽命減損,不可不謹慎小心。除此之外,要注意避免生氣,謹慎防風,平時也要像生病時一樣小心照料。(《十法》)

王肯堂曰:保全胃氣,厚味與生冷皆除。勿冒風寒,大熱與大寒當避。多言多動,不免真氣之有傷。久坐久行,皆致起居之不適。寡思節欲,尤戒恚怒悲憂。湯粥適時,更宜清虛恬靜。(《準繩》)

白話文:

王肯堂說:想要保護胃氣,要避免食用厚味與生冷食物。避免冒風寒,大熱與大寒環境應儘量躲避。多說話、多運動不免會傷害到元氣。久坐、久走都會造成生活起居的不適。少思念凡事,剋制慾望,尤其要避免憤怒、悲傷和憂慮。食物要適度飲用,還要淨空心靈,保持安定與平靜。(《準繩》)

8. 論培護法

陳實功曰:冬月發背,須穿有袖綿背褡一件,服下不可縫合,取其易於揭看也。且要預生炭火,使暖逼盡余寒,然後揭開用藥為妙。(《正宗》)

白話文:

陳實功說:在冬天發背的人,必須穿一件有袖子的棉背心,穿上後就不要再縫合,這樣可以方便查看。並且要事先準備好炭火,讓暖氣徹底驅除背部的寒氣,然後再揭開皮膚用藥。

又曰:如發背高腫,須防撞傷,須用細草,照瘡大小作一圈子,外用棉花絹片,縫如串鈴樣,四邊釘細帶四條安在瘡上,護住瘡根,以兩條帶子繫頸上,以兩條帶子擊胸前,則不致有撞傷之患矣。

白話文:

另外,如果發背腫脹很高,必須注意防止撞傷或碰撞,可以用細草圍成一個圈圈,跟傷口一樣的大小,外側用棉花和手帕,縫成像是串鈴子的樣子,四邊縫上細帶子,四條帶子固定在傷口上,保護傷口,把兩條帶子繫在頸部,另外兩條帶子繫在胸前,這樣就不會因為碰撞而受傷了。

薛立齋曰:凡患背瘡,切不容他仰臥,若仰臥則瘡陷矣,其欲生也得乎。(《經驗全書》)

李氏曰:若背疽難於隱几,宜用綠豆十斗,作一袋,隱伏其上,以解毒涼心也。(《十書》)

白話文:

李氏說:如果背上的毒瘡導致無法正常地讀書寫字,那麼應該將十鬥綠豆裝入麻袋中,將布袋放在背後臥牀休息,從而起到解毒、清涼心神的作用。(摘自《十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