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十四 (7)

回本書目錄

卷十四 (7)

1. 重齶門主論

馮魯瞻曰:重齶者,初生上齶有物脹起,宛如懸癰者是也。是脾胃挾熱,氣血不能收斂。治法速宜綿纏長針露鋒,刺腫之處,去其惡血則消。若再生再刺,否則有妨乳食。總緣小兒出胎之後,血氣收斂成血,則口內舌上喉頰皆淨;若血氣不斂,胎毒上攻,則乃成矣。(《錦囊》)

白話文:

馮魯瞻說:重齶,是剛出生的嬰兒上顎部長東西、腫起,好像懸掛的瘡腫一樣。這是因為脾胃挾帶著熱氣,氣血不能收斂的緣故。治療的方法,應當立即用綿線纏繞著長針露出針尖,刺在腫脹的地方,放出其中的壞血,那腫脹就會消失。如果腫脹再生,就再刺它,否則就會影響乳食。這是因為嬰兒出生後,氣血收斂成血,那麼口腔內、舌頭上、喉嚨和臉頰都是乾淨的;如果氣血不收斂,胎毒上攻,就會形成重齶。

又曰:兒初生,次日即看口中上齶,如有白泡子,即以銀挖耳輕輕刮破,其泡子須刮出,勿令落入喉中,仍以京墨搽之。此泡一老,非惟難刮,且兒不乳,變生撮口諸證。

白話文:

又曾聽說:小孩初生後第二天,先觀察其嘴巴上顎,如果有白色的泡,就拿銀製的耳耙輕輕刮破。那個泡一定要刮出來,不要讓它掉入喉嚨。刮完之後再塗上京墨。這個泡如果太老了,則不僅很難刮,而且小孩也吸不了奶,會有各種撮口的情況發生。

初生下地即不啼哭,不能吞乳,奄奄如死者,急看喉間,懸癰前齶上有一泡,用指摘破,以帛拭去惡血,勿令嚥下,即能通聲吞乳。(《保生碎事》)

白話文:

剛出生的嬰兒不哭也不吃奶,奄奄一息,像死了一樣。趕快檢查喉嚨,前顎上有一個懸壅泡的膿腫,用手指刺破膿腫,用布擦去瘀血,不要讓嬰兒吞下,嬰兒就能哭出聲音、喝奶了。(《保生碎事》)

2. 上齶生瘡門主論

竇夢麟曰:上齶生瘡如黃粟,口中腥臭,外證手怕冷,腳怯寒,此脾經積熱也。上齶屬脾,脾氣通於口,故脾經受熱,則上齶生瘡也。先用蚌水,布蘸絞淨患處,宜服清脾降火湯,再吹冰片散,無不效矣。宜戒酒色。(《全書》)

白話文:

竇夢麟說:上顎長瘡像黃色小米,口中腥臭,外在症狀是手怕冷,腳怕寒,這是脾經積熱引起的。上顎屬脾,脾氣通於口,所以脾經受熱,就會在上顎長瘡。先用蚌殼水,用布蘸濕絞乾後擦拭患處,然後服用清脾降火湯,再吹冰片散,沒有不有效的。期間要戒酒色。(《全書》)

附取蚌水法:用蚌洗淨打碎取水。另用濕棉布濾清,若夏布孔遇水即疏滑,倘蚌中螞蝗蟲竟濾在水碗中矣,偶入口中將何處之?其棉布孔遇水即緊密,則螞蝗蟲不能下,故用之口喉之證,屬太陽之火,然蚌乃河中之物,屬太陰之精,故借水以濟火事。

白話文:

附錄蚌水做法:使用蚌殼清洗乾淨打碎,取裡面液體。再用濕布,將蚌水濾清。若是夏布洞口遇到水則鬆滑,萬一蚌中的螞蝗蟲卻被濾到水碗中,倘若不小心喝到,這讓該如何得知呢?這濕棉布的洞口中,遇到水後會緊密,於是螞蝗就不會流入其中。所以對於口喉的症狀,屬陽熱型症狀,然而蚌是河中生物,屬陰寒之精華,因此藉助蚌水以調和陰陽。

又曰:上齶生瘡,其因乃上焦積熱,脾之氣凝也。然上齶屬脾,故脾經受熱,則上齶生瘡也。務須服清上膈、去風痰之藥。

白話文:

醫書上又說,口腔上顎長瘡,是因為上焦積熱,脾氣凝結而引起的。上顎屬於脾,所以脾經受熱,就會導致上顎長瘡。必須服用清上膈、化痰去風的藥物。

3. 上齶癰門主論

王肯堂曰:上齶癰,狀如紫葡萄,又名懸癰,屬手太陰、手厥陰心包絡。令人寒熱大作,舌不能伸縮,口不能開闔,惟欲仰面而臥,鼻中時出紅涕,乃手足少陰經及三焦積熱所致。過時不治,飲食不下,神昏脈亂者死。(《準繩》)

白話文:

王肯堂說:上顎的癰疽,形狀像紫色的葡萄,又稱為懸癰,屬於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絡經。會讓人寒熱交加、舌頭不能伸縮、嘴巴不能開闔,只想仰面而臥,鼻子裡時常流出紅色的鼻涕,都是因為手足少陰經和三焦經積熱所造成的。如果錯過治療時機,飲食不進、神志昏迷、脈搏紊亂的人會死亡。(《準繩》)

陳實功曰:上齶紅腫脹痛,成膿為癰,膿出自愈。其病雖凶,卻是標病無妨。膿脹痛者開之,損而痛者益之,其患自安。(《正宗》)

白話文:

陳實功說:上顎紅腫脹痛,直到化膿成癰,將膿擠出來後,腫痛自然會痊癒,這種病症看起來雖然很嚴重,但卻是表面的症狀,不需過度擔心。膿包腫脹疼痛的就要把它切開,損傷疼痛的就要想辦法減輕,這樣症狀自然就會好轉。(《正宗》)

經曰:不放膿,非法也。

馮魯瞻曰:上齶癰即垂癰,宛如蘆籜盛水之狀。治宜刺之,令泄去青黃赤血,鹽湯洗拭,蜜調一字散少許敷之。再生再刺可也。(《錦囊》)

白話文:

馮魯瞻說:上顎的癰瘡就是垂癰,好像蘆筍盛滿水的樣子。治療的方法應該把膿刺破,讓青黃赤色的膿血流出來,用鹽湯清洗,用蜂蜜調一字散少許敷上。如果再長膿瘡再刺破就可以了。(《錦囊》)

《醫論選要》曰:懸癰生於上齶,雖不關於咽喉,所以暴腫者,亦熱氣使然也。不急療則殺人。

竇漢卿曰:懸癰生於上齶,形如紫李,墜下抵舌,其人口不能言,舌不能伸,頭不能低,仰面而立,鼻中時出紅涕。若不速治,毒入於腦即死。用銅箸排開口,竹披針破癰頭,用鹽湯攪淨,血出盡,用冰片散吹入患處,閉口以待,藥化自然嚥下,連吹三五次。(《全書》)

白話文:

竇漢卿說:懸癰生長在上顎,形狀像紫色的李子,垂掛下來抵到舌頭,以致患者不能說話,舌頭不能伸出來,頭不能低下,只能仰面站立,鼻子裡還時常流出紅色的鼻涕。如果不趕快治療,毒就會進入腦部而死亡。用銅筷子撐開嘴巴,用竹製的披針刺破懸癰的頭部,再用鹽湯攪勻清洗乾淨,把血全部擠乾淨,然後把冰片散吹入患處,閉上嘴巴等待,藥融化後自然會嚥下去,連續吹三到五次。(《全書》)

奎光曰,懸癰生口內上齶,紫泡如豆大者是也。

4. 上齶癰門主方

上齶癰日久腫硬下垂不潰者。

食鹽(煅),枯礬(各等分)

研細湯調,以箸頭蘸點患上。

5. 含腮瘡門主論

申鬥垣曰:小兒初生時,腮內如米豆大一小瘡,次日漸大,蝕破腮頰,故名含腮瘡。若不早治,破透難療。宜二金散。(《啟玄》)

白話文:

申鬥垣說:小兒剛出生時,臉頰內部有一個像米粒或豆子般大小的瘡,第二天逐漸變大,侵蝕臉頰,因此稱做含腮瘡。如果不早點治療,潰破後就難以治癒。適宜使用二金散。(《啟玄》)

6. 含腮瘡門主方

二金散(《啟玄》)

雞內金鬱金

各等分研細,先用鹽湯洗淨,吹之。

7. 呵欠門主論

呵欠者,脾胃中氣不足,精神勞倦所致也。經曰:足陽明之脈,是動則病振寒,善伸數欠,欠者陽引而上,陰引而下,乃精與神不相依,而陰與陽不相守也。

白話文:

打哈欠的原因是脾胃中氣不足、精神疲勞倦怠所引起的。經典說:足陽明經的脈絡,如果用力就容易患上振寒病,也容易伸展、打哈欠,打哈欠是陽氣上升、陰氣下降,由此可知精神與元氣不相依傍,陰陽不相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