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脾降火湯

QING PI JIANG HUO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肝經 15%
心經 15%
胃經 14%
脾經 12%
膀胱經 7%
腎經 7%
膽經 3%
大腸經 2%
肺經
肝經
心經
胃經
脾經
膀胱經
腎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3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清脾降火湯 」

「 清脾降火湯 」是中醫常用方劑,具有清熱瀉火、健脾利濕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濕熱內蘊所致的各種症狀,如口乾舌燥、失眠多夢、便祕、咽喉腫痛、咳嗽、上齶生瘡等。

組成

清脾降火湯由多種中藥材組成,包括:

  • 牡丹皮:清熱瀉火、活血化瘀
  •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白芍: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
  • 防風: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
  •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
  • 豬苓:利水消腫、生津止渴、止瀉
  • 青皮:理氣行氣、活血化瘀、疏肝解鬱
  • 薄荷:發汗解表、清利咽喉、透疹
  • 澤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生地黃:清熱涼血、滋陰
  • 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桔梗:宣肺、利咽、祛痰
  • 赤茯苓:利水滲溼、清熱解毒
  • 麥門冬: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
  • 玄參:清熱涼血、滋陰潤燥

功效

清脾降火湯具有清熱瀉火、健脾利濕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濕熱內蘊所致的各種症狀,如:

  • 脾虛火灼:脾臟虛弱,導致火熱上炎。症狀包括口乾舌燥、面色發紅、失眠多夢、便祕等。
  • 外感風熱:風邪熱邪侵襲人體,導致咽喉腫痛、咳嗽、鼻塞、流涕等症狀。
  • 咽喉刺痛:咽喉部疼痛,如針刺般。
  • 脾經積熱:脾經鬱熱。症狀包括口乾舌燥、咽喉腫痛、大便乾結、小便短赤等。
  • 上齶生瘡:上顎部生瘡。症狀包括疼痛、潰瘍、出血等。
  • 似粟如珠,或黃或白:瘡疹如粟米或珍珠大小,呈黃色或白色。
  • 口中腥臭:口中發出腥臭味。
  • 手足怕冷,身體畏寒:手足畏寒,身體怕冷。

用法

清脾降火湯通常以煎服的方式服用。每日一劑,分兩次服用。服用期間應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注意事項

  • 清脾降火湯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應避免服用清脾降火湯。
  • 兒童、老人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清脾降火湯。

總結

清脾降火湯是中醫常用方劑,具有清熱瀉火、健脾利濕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濕熱內蘊所致的各種症狀,如口乾舌燥、失眠多夢、便祕、咽喉腫痛、咳嗽、上齶生瘡等。服用清脾降火湯應遵醫囑,並注意飲食禁忌。

方劑組成解釋


清脾降火湯由多種中藥組成,各有其功效。牡丹皮清熱涼血,黃芩清熱燥濕,白芍養血柔肝,防風祛風解表,白朮健脾燥濕,豬苓利水滲濕,青皮理氣和胃,薄荷疏散風熱,澤瀉利水消腫,當歸補血活血,生地黃涼血滋陰,黃連清熱燥濕,桔梗宣肺利咽,赤茯苓利水滲濕,麥門冬養陰清肺,玄參清熱涼血。這些中藥合用,可以清熱解毒、利咽消腫,從而緩解脾虛火灼、外感風熱、咽喉刺痛,脾經積熱、上齶生瘡等症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清脾降火湯是一首中醫方劑,使用前應諮詢醫生,以免加重病情。

相關疾病


肺炎支氣管炎口臭怕冷怕吹到風

相同名稱方劑


清脾降火湯, 出處:《喉科紫珍集》卷上。 組成:丹皮1錢,黃芩1錢,白芍1錢,防風1錢,白朮1錢,豬苓1錢,青皮7分,薄荷7分,澤瀉7分,當歸1錢2分,生地2錢,黃連5分,桔梗1錢5分,赤茯苓1錢5分,麥冬1錢5分(去心),元參1錢5分。 主治:脾虛火灼,外感風熱,咽喉刺痛。脾經積熱,上齶生瘡,似粟如珠,或黃或白,口中腥臭,手足怕冷,身體畏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