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金鑒

《雜病心法要訣》~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神之名義

形之精粹處名心,中含良性本天真,天真一氣精神祖,體是精兮用是神。

【注】動植之物,一有其形,則形之至精、至粹之處,即名曰心。動物之心者,形若垂蓮,中含天之所賦、虛靈不昧之靈性也。植物之心者,即中心之芽,中含天之所賦、生生不已之生意也。此形若無此心,則形無主宰,而良性、生意亦無著落矣。此心若無良性、生意,則心無所施用,不過是一團死肉,一枯草木之芽耳。

白話文:

動物和植物,只要一有它的形體,那麼這個形體最精粹、最純粹的地方,就稱之為「心」。動物的心,形狀像倒掛的荷花,裡麪包含著上天賦予的、虛靈不昧的靈性。植物的心,就是中心點的嫩芽,裡麪包含著上天賦予的、生生不已的生命力。這個形體,如果沒有這個心,那麼這個形體就沒有了主宰,而美好的靈性、生命力也沒有了安放之處。這個心,如果沒有美好的靈性、生命力,那麼這顆心就沒有了用處,不過是一團死肉,一個枯萎的植物嫩芽罷了。

蓋人雖動物之貴,而其中含良性與一切動物皆同,本乎天真也。天真之氣,分而言之為精、氣、神。故曰:以精為體,以神為用也。合而言之,渾然一氣,故曰:天真一氣,精神之祖也。

白話文:

人雖然是動物中最尊貴的,但人體中包含的良性與其他動物相同,這是源於先天的本性。先天的本性之氣,分開來說就是精、氣、神。所以說:以精為身體的基礎,以神為身體的功能。合起來說,就是渾然一體的氣,所以說:先天的本性是一團氣,是精神的根源。

2. 神之變化

神從精氣妙合有,隨神往來魂陽靈,並精出入陰靈魄,意是心機動未形,意之所專謂之志,志之動變乃思名,以思謀遠是為慮,用慮處物智因生。

白話文:

神靈來自精氣妙合,隨著神靈往來,魂是陽氣,靈是陰氣,並且是精魄出入陰陽。意識是心臟活動時未形成的念頭,意識專注的事物稱為志向,志向的變化稱為思維,用思維謀劃長遠之事稱為慮,運用慮謀處理事物,智慧便可產生。

【注】魂,陽之靈,隨神往來。魄,陰之靈,並精出入。蓋神機不離乎精氣,亦不雜乎精氣,故曰:妙合而有也。故指神而言,則神超乎精氣之外,指精氣而言,則神寓乎精氣之中。意者,心神之機,動而未形之謂也。志者,意所專注也。思者,志之變動也。慮者,以思謀遠之謂也。智者,以慮處物之謂也。此皆識神變化之用也。

白話文:

靈魂,是陽性的精靈,隨神魂而來往。魄,是陰性的精靈,與精氣一起出入。神機不離開精氣,也不混雜在精氣中,所以說:妙合而有。所以指神來說,則神超脫在精氣之外,指精氣來說,則神寓居在精氣之中。意,是指心神的作用,動而未具體成形的就是意。志,是指意所專注的。思,是指志的變化。慮,是指用思謀來考慮長遠的。智,是指用慮來處理事物。這些都是識神的變化和作用。

3. 五臟神情

心藏神兮脾意智,肺魄肝魂腎志精,氣和志達生喜笑,氣暴志憤恚怒生,憂思繫心不解散,悲哭哀苦悽然情,內生懼恐求人伴,外觸駭然響動驚。

白話文:

心藏神明,脾藏意念和智慧,肺藏魄,肝藏魂,腎藏志和精。氣血調和,意志暢達,就會產生生機、喜悅和笑容。氣血暴躁,意志憤懣,就會產生恚怒。憂愁思慮,繫於心中不能解脫,就會產生悲哀哭泣、痛苦淒楚的情緒。內在產生恐懼,就想要尋找人陪伴。外在受到驚嚇,聽到響動,就會驚駭。

【注】五臟所藏七神:心藏神,脾藏意與智,肺藏魄,肝藏魂,腎藏精與志也。五臟所生七情:心生喜,肝生怒,脾生憂,思,肺生悲,腎生恐也。氣和則志達,故生喜笑。氣暴則志憤,故生恚怒。繫心不解散,故生憂思。淒心則哀苦,故生悲哭。內恐外觸非常事物,故生恐懼驚駭也。

白話文:

五臟所藏的七種神魂:心臟藏神,脾臟藏意和智,肺臟藏魄,肝臟藏魂,腎臟藏精和志。五臟所生的七種感情:心臟能產生喜悅,肝臟能產生憤怒,脾臟能產生憂慮和思慮,肺臟能產生悲傷,腎臟能產生恐懼。氣血調和則意志暢達,因此會產生喜悅和笑容。氣血過於旺盛則意志憤怒,因此會產生怨恨和憤怒。心事不能解除和分散,因此會產生憂慮和思慮。心情憂傷則哀苦,因此會產生悲傷和哭泣。內心恐懼,外部接觸到非常的事物,因此會產生恐懼、驚駭。

4. 神病治法

內生不恐心跳悸,悸更驚惕是怔忡,善忘前言曰健忘,如昏似慧恍惚名,失志傷神心膽弱,痰飲九氣火相乘,清熱朱連歸地草,余病他門治法精。

白話文:

內臟健康的人不會害怕心跳、心悸,心悸更加驚動、警覺時,是患了怔忡病。記不住剛才說過的話叫做健忘,像昏迷又像清醒,似懂非懂叫做恍惚症,思慮失去常態,傷了精神,心膽虛弱,痰飲、九氣、火邪互相加重,清熱的藥方有硃砂、連翹、生地黃,其他的疾病,依照門派的治法精通就可以治療了。

【注】驚悸、怔忡、健忘、恍惚、失志、傷神等病,皆因心虛膽弱,諸邪得以乘之也。心氣熱者,先用硃砂安神丸以清之。其餘虛實諸邪,則當與虛損、九氣、癲癇、痰飲等門合證揀方,自有效法之處。

白話文:

驚悸、怔忡、健忘、恍惚、意志消沉、精神不振等疾病,都是由於心虛膽怯所導致的,因而導致各種邪氣得以乘虛而入。如果心氣過熱,那麼首先使用硃砂安神丸來清心降火。其餘的邪氣,不管是虛實之證,都應與虛損、九氣、癲癇、痰飲等門症候的治療方法結合,來共同驗證揀選出有效的治療方案。

仁熟散

恐畏不能獨自臥,膽虛氣怯用仁熟,柏仁地枸味萸桂,參神菊殼酒調服。

【注】恐畏不能獨自臥者,皆因氣怯膽虛也。仁熟散,即柏子仁熟地黃枸杞子五味子山茱萸、桂心、人參茯神菊花枳殼,為末,老酒調服也。

白話文:

【註解】害怕恐懼不敢獨自睡覺的人,都是因為氣虛膽怯所致。仁熟散,就是柏子仁、熟地黃、枸杞子、五味子、山茱萸、桂心、人參、茯神、菊花、枳殼等藥物研磨成粉,用陳年老酒調服。

5. 癲癇總括

經言癲狂本一病,狂乃陽邪癲是陰。癲疾始發意不樂,甚則神癡語不倫。狂怒凶狂多不臥,目直罵詈不識親。癇發吐涎昏噤倒,抽搐省後若平人。

白話文:

經書上說癲狂原本是一樣的病,狂是陽性邪氣,癲是陰性邪氣。癲疾剛開始發作的時候,心情不愉快,嚴重的時候就會神志昏迷,說話顛三倒四。狂怒兇狠,大多不睡覺,眼睛直瞪著罵人,不認識親人。癇病發作的時候,會吐口水、昏迷、閉口緊閉、倒地,抽搐,過後神志清醒,跟正常人一樣。

【注】李時珍曰:經有言癲狂疾者,又言癲疾為狂者,是癲狂為兼病也。邪入於陽者狂,邪入於陰者癲。蓋癲疾始發,志意不樂,甚則精神呆癡,言語不倫,而睡如平時,以邪並於陰也。狂疾始發多怒不臥,甚則凶狂欲殺,目直罵詈,不識親疏,而夜多不臥,以邪並於陽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醫書上說癲狂是一種疾病,又說癲疾是狂者,所以癲狂是一種兼而有之的疾病。邪氣進入陽經的人會發狂,邪氣進入陰經的人會發癲。癲疾剛開始發作的時候,意志消沉,嚴重時精神呆癡,言語錯亂,但睡覺時像平常一樣,這是因為邪氣並存於陰經。狂疾剛開始發作時,容易生氣,晚上睡不著,嚴重時會兇狠發狂,想要殺人,眼睛直視著罵人,不認識親朋好友,晚上大多睡不著,這是因為邪氣並存於陽經。

然俱不似癇疾發則吐涎神昏卒倒無知,口噤牙緊,抽搐時之多少不等,而省後起居飲食皆若平人為別也。癇雖分而為五,曰雞、馬、牛、羊、豬名者,以病狀偶類故也。其實痰、火、氣、驚、四者而已,所以為治同乎癲狂也。

白話文:

然而都跟癲癇的病狀不像,發病的時候會吐口水、神志昏迷、突然倒地失去意識、嘴緊閉、牙關緊閉,抽搐時間長短不一,痊癒後的生活飲食都像正常人,這就是區別。癲癇雖然分為五種,叫做雞、馬、牛、羊、豬,是根據病狀偶然相似而命名的。其實只有痰火、氣、驚四種原因,所以治療方法和癲狂是一樣的。

白話文:

三聖散:治療風寒表實兼內傷的方劑。

青州白丸子:治療小兒痰熱驚風的方劑。

滾痰丸:治療痰熱壅盛導致的咳嗽、喘息、痰多等症狀的方劑。

遂心丹:治療心悸、失眠、多夢等症狀的方劑。

礬鬱丸:治療肝鬱氣滯導致的胸悶、脅痛、腹脹等症狀的方劑。

控涎丹:治療小兒流涎不止的方劑。

抱膽丸:治療膽氣不足導致的膽怯、驚悸、失眠等症狀的方劑。

鎮心丹:治療心神不寧、心悸、失眠等症狀的方劑。

癲狂癇疾三聖吐,風痰白丸熱滾痰,痰實遂心氣礬郁,痰驚須用控涎丹,無痰抱膽鎮心治,發灸百會自然安,初發皂角灌鼻內,涎多欲止點湯鹽。

白話文:

癲狂、癇疾,都可以用三聖吐來治療。風痰、內熱、痰多的,可用白丸滾痰湯。痰實、心氣鬱結,可以用遂心氣丸。痰熱引起的驚悸,可以用控涎丹。沒有痰的,可以用抱膽丸、鎮心丸來治療。在百會穴灸治,自然就能夠安定。癲狂、癇疾發作之初,可以用皁角灌鼻。流涎多的,可以用湯鹽來點治。

【注】癲狂癇疾初起多痰者,先以三聖散吐之。風盛有痰者,用青州白丸子,熱盛有痰者,用礞石滾痰丸。痰而形氣實者用遂心散,甘遂硃砂豬心也。痰而兼氣鬱者用礬郁丸,白礬鬱金也。痰而兼驚者用控涎丹。無痰神輕因而驚悸者用鎮心丹、抱膽丸。皆成方也。癇病發時灸百會,不抱壯數,以蘇為止。

白話文:

癲狂癇疾發作初期多痰的,先用三聖散催吐;風盛有痰的,用青州白丸子;熱盛有痰的,用礞石滾痰丸。痰而形氣實的用遂心散,藥材有甘遂、硃砂、豬心。痰而兼氣鬱的用礬鬱丸,藥材有白礬、鬱金。痰而兼驚的用控涎丹。無痰神輕因而驚悸的用鎮心丹、抱膽丸。這些都是成方。癇病發作時,灸百會穴,針灸時下針的深度不要太深(以免刺傷腦膜),以病患甦醒為止。

再發再灸,以愈為度。初發用皂角汁灌鼻內,其風涎即從鼻口中涕唾而出,若蘇後其涎不止,以鹽湯服之自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