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怡

《金匱翼》~ 卷六 (10)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0)

1. 腳氣瘥後復發

腳氣瘥後,邪氣未盡,正氣未復,或觸惱怒,或感風濕,則其疾復發,與前症往往相似,然與前法輒不應,要在隨時令、審氣體而治之。

白話文:

腳氣病癒後,如果邪氣沒有完全清除,正氣沒有完全恢復,或者遇到了使人惱怒的事情,或者感受了風寒濕氣,那麼疾病就會復發,症狀常常與以前相同,但是如果按照以前的治療方法往往沒有效果。因此,在治療時要根據當時的天氣、氣候和病人的體質來進行。

四斤丸,乾溼腳氣瘥後,常服令永不發。

白話文:

四斤丸,乾濕香港腳痊癒後,經常服用,可使之不再發作。

牛膝,木瓜肉蓯蓉天麻(各一斤)

白話文:

牛膝、木瓜、肉蓯蓉、天麻(各五百公克)

酒五升,浸一日,曬乾為末,用浸酒熬膏,丸梧子大,酒下三十丸。

白話文:

用五升酒浸泡一日,曬乾研磨成粉末,用浸酒熬煉成膏,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以酒送服三十丸。

2. 痹症統論

《內經》謂風寒濕三氣雜至合為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行痹者,行而不定,世稱謂走注疼痛是也。痛痹者,疼痛苦楚,世稱謂痛風是也。著痹者,著而不移,世稱謂麻木不仁是也。夫痹者閉也,五臟六腑之正氣,為邪所閉,則痹而不仁也。

白話文:

《內經》中提到,風、寒、濕三種邪氣交雜在一起就會導致痹病。其中,風氣最盛的表現為痺痛遊走不定,俗稱走注疼痛。寒氣最盛的表現為疼痛劇烈,俗稱痛風。濕氣最盛的表現為痺痛固定不移,俗稱麻木不仁。痹病的本質是閉塞,五臟六腑的正氣被邪氣閉塞,從而導致痺而不仁的症狀。

《內經》論痹,又有骨、筋、脈、肌、皮五痹。大率風寒濕所謂三痹之病,又以所遇之時,所客之處而命其名,非此行痹、痛痹、著痹之外,又別有骨痹、筋痹、脈痹、肌痹、皮痹也。風寒濕三氣襲人經絡,入於骨則重而不舉,入於脈則血凝不流,入於筋則屈而不伸,入於肉則不仁,入於皮則寒,久不已則入五臟。煩滿喘嘔者肺也。

白話文:

《內經》中關於痹症的論述,除了痹症的通稱痹之外,還有骨痹、筋痹、脈痹、肌痹、皮痹五種痹症。這些痹症的成因主要是由於風、寒、濕三種邪氣,稱為三痹。另外,根據發病時間和部位的不同,也有不同的名稱,例如行痹、痛痹、著痹等。除此之外,還有骨痹、筋痹、脈痹、肌痹、皮痹等五種痹症。風、寒、濕三種邪氣侵襲人體經絡,進入骨頭就會造成骨頭沉重、舉不起來;進入血管就會造成血液凝結、不流通;進入筋就會造成筋脈屈曲、不能伸展;進入肌肉就會造成肌肉麻木、沒有知覺;進入皮膚就會造成皮膚寒冷。如果久治不愈,就會進入五臟。煩悶、氣喘、嘔吐等症狀是肺部受損的表現。

上氣嗌乾厥脹者心也。多飲數溲,夜臥則驚者肝也。尻以代踵,脊以代頭者腎也。四肢懈惰,發咳嘔沫者脾也。大抵顯臟症則難治矣。

白話文:

上氣、喉嚨乾澀、打嗝、腹脹的人是心出問題了。大量飲水、多次小便,夜間睡覺會驚醒的人是肝出問題了。臀部長出像腳後跟一樣的硬塊,脊背部長出像頭一樣的腫塊的人是腎出問題了。四肢疲倦無力,咳嗽並吐出泡沫液體的人是脾出問題了。總體來說,顯現出臟腑病症就很難治療了。

3. 行痹

行痹者,風氣勝也。風之氣善行而數變,故其症上下左右,無所留止,隨期所至,血氣不通而為痹也。治雖通行血氣,宜多以治風之劑。又壽夭剛柔篇云:病在陽者名曰風,病在陰者名曰痹,陰陽俱病,名曰風痹。風痹云者,以陽邪而入於陰之謂也。故雖驅散風邪,又必兼以行血之劑。

白話文:

行痹這種病,是因為風氣過盛引起的。風的氣勢善於流動,而且變化無常,所以症狀會在身體的上下左右到處遊走,沒有固定的地方,隨著風氣到哪裏,哪裏的血氣就會不通暢,從而產生痹症。治療行痹症,雖然要疏通血氣,但更應該多用治療風氣的藥物。另外,在《壽夭剛柔篇》中提到:疾病在陽經的叫做風,疾病在陰經的叫做痹,如果陰陽經同時發病,那就叫做風痹。之所以叫做風痹,是因為陽邪進入陰經的緣故。所以治療風痹症,雖然要驅散風邪,但也必須同時使用疏通血氣的藥物。

又有血痹者,以血虛而風中之,亦陽邪入陰所致也。蓋即風痹之症,而自風言之,則為風痹;就血言之,則為血痹耳。若其他風病而未入於陰者,則固不得謂之痹症矣。

白話文:

還有一種血痹症,是血虛而受風邪侵襲造成的,也是陽邪侵入陰分的結果。這其實就是風痹症,但從風的方面來說,稱為風痹;從血的方面來說,稱為血痹。如果是其他風病,沒有侵入陰分,則不能稱之為痹症。

四妙散,治行痹走注疼痛。

白話文:

四妙散,治療氣血運行不暢,疼痛遊走不定。

威靈仙(酒浸,焙乾,五錢),羯羊角灰(三錢),蒼耳子(一錢半),白芥子(一錢,炒)

白話文:

  • 威靈仙(用酒浸泡過,烘乾後研末,五錢)

  • 羯羊角灰(三錢)

  • 蒼耳子(一錢半)

  • 白芥子(一錢,炒過)

細末,每服一錢匕,薑湯下。

如意通聖散,治行痹走注疼痛。

白話文:

如意通聖散,治療氣血不通導致的疼痛。

每次服用一錢匕,用薑湯送服。

當歸陳皮麻黃,炙草,川芎,御米殼,丁香(等分)

白話文:

當歸、陳皮、麻黃、炙草、川芎、御米殼、丁香(份量相等)

上用慢火同炒令黃色,每服三錢,水煎服。

白話文:

用小火慢慢炒至黃色,每次服用三錢,用熱水煎服。

按:麻黃之猛而得粟殼之澀,則內行經絡,不復外發皮毛,故得治痹痛之疾。芎、歸所以行血,陳皮、丁香所以行氣,氣血以行,邪氣以去,炙草則和藥緩急之用耳。慢火同炒者,欲令氣味和合,使不相鶩而相就也。

白話文:

註解:

麻黃:草本植物,其莖皮可入藥,有發汗作用。

粟殼:禾本科植物粟的果皮,有澀腸止瀉作用。

痹痛:中醫病名,指四肢關節、肌肉疼痛。

芎:中藥,即川芎,有行血、活血的作用。

歸:中藥,即當歸,有補血、活血的作用。

陳皮:中藥,即橘皮,有理氣、健脾的作用。

丁香:中藥,有溫中、止嘔的作用。

炙草:中藥,即甘草,有補益中氣、生津止渴的作用。

翻譯:

麻黃性味辛烈,配以澀性的粟殼,就可以使麻黃的藥效在經絡中運行,不再外發於皮毛,因此可以治療痹痛之疾。川芎和當歸可以行血,陳皮和丁香可以行氣,氣血得以運行,邪氣就可以排出體外。炙草可以調和藥物的緩急作用。慢火同炒,目的是使藥物的氣味相互融合,使之不相衝突而相互協調。

丹溪治痹走注疼痛方

白話文:

丹溪治痹走注疼痛方

丹溪治療痹症走竄流注、疼痛的方劑。

處方:

  • 桂枝二錢
  • 麻黃一錢
  • 防風、羌活各一錢半
  • 荊芥一錢
  • 細辛半錢
  • 甘草一錢
  • 生薑三片
  • 大棗二枚

用法:

水煎服,一日一劑。

功效:

溫經散寒,止痛。

主治:

痹症走竄流注,疼痛,或四肢麻木不仁。

蒼朮黃柏(各酒炒,二錢),酒威靈仙,白芥子,羚羊角灰(各一錢)

白話文:

蒼朮、黃柏(各以酒炒過,二錢)、酒威靈仙、白芥子、羚羊角灰(各一錢)

生薑一片,水煎服。

摩風膏

白話文:

生薑一片,加水煎煮服下。

摩風膏

蓖麻子(一兩,去皮研),草烏頭(半兩,生用),乳香(一錢,另研)

白話文:

  • 蓖麻子(60公克,去皮研碎)

  • 草烏頭(30公克,生用)

  • 乳香(15公克,另研)

以豬脂煉去滓成膏,入藥攪勻,以手心摩娑如火之熱,卻以藥塗摩攻注之處大妙。

白話文:

將豬油煉去渣滓製成膏狀,加入藥物攪拌均勻,用手掌心搓熱,然後用藥膏塗抹按摩病竈部位,療效顯著。

4. 痛痹

痛痹者,寒氣偏勝,陽氣少,陰氣多也。夫宜通而塞,則為痛。痹之有痛,以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也。治宜通引陽氣,溫潤經絡,血氣得溫而宣流,則無壅閉矣。河間云:痹氣身寒,如從水中出者,氣血不行,不必寒傷而作,故治痛痹者,雖宜溫散寒邪,尤要宣流壅閉也。

白話文:

患有痛風的人,是因為寒氣特別盛,陽氣少,陰氣多的緣故。寒氣容易阻滯經絡,使氣血流動不暢,就會引起疼痛。治療痛風,宜疏通引導陽氣,使之溫潤經絡,血氣得到溫暖而流通,疼痛自然消失。河間派名醫張元素說:患有痛風的人,身體發冷,好像剛從水裡出來一樣,疼痛的部位氣血不通。治療痛風,雖然應該溫散寒邪,但更重要的是疏通瘀滯。

沒藥散,治遍身百節走注疼痛。

沒藥(二兩,另研),虎骨(四兩,酥炙)

上為細末,每服五錢,酒下,日三服。

一粒金

白話文:

沒藥散,用於治療全身百節遊走疼痛。

沒藥(二兩,另研成細粉),虎骨(四兩,用酥油炙烤)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五錢,用酒送服,每日三次。

一粒金丹

烏頭(銼炒),五靈脂(各一兩),地龍(去皮,炒),木鱉子(各半兩),白膠香(一兩,另研),當歸(去蘆,一兩),麝香(一錢,另研)

白話文:

  • 草烏頭(切碎並炒過)

  • 五靈脂(各一兩)

  • 地龍(去除外皮並炒過)

  • 木鱉子(各半兩)

  • 白膠香(一兩,另外研磨成粉)

  • 當歸(去除蘆頭,一兩)

  • 麝香(一錢,另外研磨成粉)

上為細末,糯米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丸,溫酒下,服藥後微汗為效。原方有細墨、乳香各半兩,沒藥一兩。八神丹防風,無當歸、細墨、麝香、沒藥,麵糊丸。酒服十丸,云汗出則群麻自散。

白話文:

上方將藥材研磨成細末,以糯米糊做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丸,用溫酒送服,服藥後微出汗即為有效。原方加入半兩的細墨和乳香,一兩的沒藥。八神丹含有防風,不含有當歸、細墨、麝香、沒藥,但加入了麵糊製成丸藥。用酒送服十丸,據說出汗後麻疹就會自行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