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之望

《濟陰綱目》~ 卷之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3)

1. 論月水多少

準繩,云:婦人病多是月經,乍多乍少,或前或後,將發疼痛,醫者不審,一例呼為經病,不知陽勝陰,陰勝陽,所以服藥無效。蓋陰氣乘陽,則包藏寒,氣血不運行,經所謂天寒地凍,水凝成冰,故令乍少而在月後。若陽氣乘陰,則血流散溢,經所謂天暑地熱,經水沸溢,故令乍多而在月前。當和血氣平陰陽,斯為福也。陽勝陰,月候多者,當歸飲;陰勝陽,月候少者,七沸湯。又云:經水過多,為虛熱,為氣虛不能攝血,經水澀少,為虛為澀。虛則補之,澀則濡之。

白話文:

《準繩》上說:婦女疾病大多是月經失調,有時多有時少,有時提前有時延後,發病時伴有疼痛。醫生如果不仔細診斷,一律稱為經病,陽氣太盛勝陰氣或陰氣太盛勝陽氣,所以服用藥物無效。實際上,陰氣侵犯陽氣,就會包藏寒氣,氣血運行不暢,經書上說天寒地凍,水凝結成冰,所以月經量少,月經延後。如果陽氣侵犯陰氣,就會血流散漫,經書上說天暑地熱,經水沸騰,所以月經量多,月經提前。應該調和氣血,平衡陰陽,這纔是根本之策。陽氣盛過陰氣,月經量多的,服用當歸飲;陰氣盛過陽氣,月經量少的,服用七沸湯。另外,經血過多,是虛熱引起的,是氣虛不能約束血液所致;經血澀少,是虛弱引起的,是澀性引起的。虛弱就要補益,澀就要滋潤。

脈經,曰:有一婦人來診,言經水少,不如前者何也?師曰:曾更下利,若汗出小便利者可。何以故?師曰:亡其津液,故令經水少。設經下反多於前者,當所苦困,當言恐大便難,身無復汗也。(津液者,水穀之陰氣也,亡之則血失所養矣,故不如前焉)

白話文:

《脈經》中記載:有一位婦女來診脈,訴說自己的經血比以前少,請醫生診治。醫生問她,你曾經拉過肚子嗎?或是有出汗、小便量少的症狀嗎?婦人回答:有。醫生解釋說:妳之所以經血減少,是因為妳的身體津液不足了。如果妳的經血量反而比以前多,那妳的身體就會感到睏倦,而且大便困難,也不會再出汗了。(津液是水穀的陰氣,如果津液不足,血就會失去濡養,因此經血就會減少)

2. 論月水不利

良方,云:婦人月水不利者,由勞傷氣血,體虛而風冷客於胞內,傷於衝任之脈故也。若寸脈弦,關脈沉,是肝病也,兼主腹痛,孔竅生瘡;尺脈滑,血氣實,經絡不利;或尺脈絕,不至,兼主小腹引腰痛,氣攻胸膈也。(弦與沉主氣病,滑為實,絕為虛)

白話文:

良方 中提到:婦女月經不調,是由於勞累傷害氣血,身體虛弱,風寒之邪侵襲胞內,損傷衝任脈而引起的。如果寸脈弦緊,關脈沉伏,是肝病的徵象,還伴有腹痛,孔竅生瘡;尺脈滑利,血氣充盛,經絡不通暢;或者尺脈斷續,不至,還伴有小腹牽引腰痛,氣鬱胸膈的症狀。(弦脈和沉脈主氣病,滑脈主實證,絕脈主虛證)

薛氏,曰:前證屬肝膽二經,蓋肝膽相為表裡,多因恚怒所傷。若本經風熱,用補肝散(方見脅痛門);血虛,用四物加酸棗仁;若腎水不足,用六味丸;若患諸瘡瘍,治見後。

白話文:

薛氏說:前面提到的證狀屬於肝膽兩經,肝膽是互相為表裏的關係,多因恚怒而受傷。如果肝膽經受了風熱,就用補肝散(具體方劑參照脅痛的條目)。如果氣血虛弱,就用四物湯加酸棗仁。如果腎水不足,就用六味丸。如果患了瘡瘍,治療方法後面會提到。

3. 論月水不斷

準繩,云:婦人月水不斷,淋瀝無時,或因勞損氣血,而傷衝任,或因經行而合陰陽,皆令氣虛不能攝血。若時止時行,腹痛脈沉細,此寒熱邪氣客於胞中,非因虛弱也。薛氏曰:前證若鬱結傷脾,用歸脾湯;恚怒傷肝,用逍遙散;肝火妄動,用加味四物湯;脾氣虛弱,用六君子湯;元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熱傷元氣,前湯加五味、麥門冬、炒黑黃柏

白話文:

《準則》中說:婦女月經不斷,淋漓不盡,有的因勞累損傷氣血,而損傷衝任二脈,有的因月經來潮而陰陽交合,都導致氣虛不能攝血。若有時停止有時來潮,腹痛,脈象沉細,這是寒、熱邪氣侵犯胞宮,並不是由於虛弱。薛氏說:前述諸證若鬱結損傷脾臟,用歸脾湯;恚怒損傷肝臟,用逍遙散;肝火妄動,用加味四物湯;脾氣虛弱,用六君子湯;元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熱傷元氣,在上述湯藥中加五味子、麥門冬、炒黑的黃柏。

4. 論過期不止

產寶,云:男子生於寅,寅屬木,陽中有陰,故男子得八數;女子生於申,申屬金,陰中有陽,故女子得七數。男以氣為主,八八則卦數已盡;女以血為主,七七則卦數已終。終則經水絕,衝任脈虛衰,天癸絕,地道不通,而無子矣。或勞傷過度,喜怒不時,經脈衰微之際,又為邪氣攻衝,所以當止不止而崩下也。許學士云:婦人經脈過期不止,腰腹疼痛,或七七數盡而月經下者,宜用當歸散治之。

白話文:

《產寶》中說:男子出生於寅年,寅屬木,陽中帶陰,所以男子得八數。女子出生於申年,申屬金,陰中帶陽,所以女子得七數。男子以氣為主,八八則卦數已盡。女子以血為主,七七則卦數已終。終了則經水斷絕,衝任脈虛弱衰竭,天癸絕,地道不通,而沒有孩子了。或者勞傷過度,喜怒無常,經脈衰微之際,又被邪氣攻衝,所以當停止卻不止而崩下。許學士說:婦女經期過期不止,腰腹疼痛,或七七數盡而月經來潮的,應該用當歸散治療。

5. 論經病疼痛

產寶,云:經水者,行血氣通陰陽,以榮於身者也。氣血盛,陰陽和,則形體通。或外虧衛氣之充養,內乏榮血之灌溉,血氣不足,經候欲行,身體先痛也。(此論身痛)

白話文:

《產寶》中說:月經是通過血氣來運行氣血、溝通陰陽,以榮養身體的。氣血充盛,陰陽和諧,那麼形體就通暢。如果外部衛氣的充養不足,內部榮血的灌溉不足,血氣不足,月經將要來時,身體就會先疼痛。(這是論述身體疼痛的原因)

良方,云:婦人經來腹痛,由風冷客於胞絡衝任,或傷於太陽少陰經,用溫經湯、桂

白話文:

良方:說到婦女經期腹痛,是由於風寒侵襲胞絡衝任,或傷害了太陽少陰經,可以用溫經湯、桂

桃仁湯。若憂思氣鬱而血滯,用桂枝桃仁湯地黃通經丸。若血結而成塊,,用萬病丸

白話文:

桂枝桃仁湯:

若憂思氣鬱而血滯,用桂枝桃仁湯、地黃通經丸。桂枝桃仁湯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之功效。地黃通經丸具有滋陰養血、活血化瘀之功效。兩藥合用,可治療憂思氣鬱所致的血滯經閉、痛經等症狀。

萬病丸:

若血結而成塊,用萬病丸。萬病丸具有活血化瘀、散結止痛之功效。可治療血結而成塊所致的疼痛、腫塊等症狀。

丹溪,云:經水將來作痛者,血實也,一雲氣滯,四物湯桃仁香附黃連。臨行時腰疼腹痛,乃是鬱滯有瘀血,四物湯加紅花、桃仁、莪朮、玄胡索、木香,有熱加黃芩柴胡(有加香附、青皮、桃仁、烏藥、丹皮、小茴、五靈脂者)。經行後作痛者,血氣俱虛也,以八珍湯加減服。戴氏曰:經事來而腹痛者,經事不來而腹亦痛者,皆血之不調故也。欲調其血,先調其氣,四物湯加吳茱萸半錢,香附子一錢;和氣飲加吳茱萸半錢亦可。痛甚者,玄胡索湯(格致工夫,更進一層)。然又恐感外邪,傷飲食致痛,痛不因血,尤宜詳審,和氣飲卻能兼治。因冷而積,因積而痛,宜大溫經湯,冷甚者,去麥門冬不用。

白話文:

_丹溪_說:月經快來時疼痛的,是血太多,也有一種說法是氣滯引起的,四物湯加入桃仁、香附、黃連。月經來之前腰痛腹痛,這是瘀滯有瘀血,四物湯加入紅花、桃仁、莪朮、玄胡索、木香,如果還有熱,再加入黃芩、柴胡(也有加入香附、青皮、桃仁、烏藥、丹皮、小茴香、五靈脂的)。月經來後疼痛的,是血氣都很虛的,用八珍湯加減服用。戴氏說:月經來時腹痛的,月經不來也腹痛的,都是血不調和的緣故。想要調和血液,先要調和氣,四物湯加入吳茱萸半錢,香附子一錢;和氣飲加入吳茱萸半錢也可以。肚子痛很嚴重的人,可以用玄胡索湯(格致工夫,再進一步)。但是又擔心受到外邪,傷了飲食導致疼痛,疼痛不是因為血,尤其要仔細審慎,和氣飲就能夠兼治。因為寒冷而堆積,因為堆積而疼痛,宜用大溫經湯,寒冷嚴重的,麥門冬不用。

汪石山治一婦人,瘦小,年二十餘,經水紫色,或前或後,臨行腹痛,惡寒喜熱,或時感寒,腹亦作痛,脈皆細濡近滑,兩尺重按略洪而滑,此血熱也,或謂惡寒如此,何謂為熱?曰:熱極似寒也。遂用酒煮黃連四兩,香附、歸身尾各二兩,五靈脂一兩,為末,粥丸,空腹吞之而愈(此全以脈為主,不然亦非此藥可愈)。一婦年二十一歲,六月經行,腹痛如刮,難忍求死。

白話文:

汪石山醫師治療一位婦女,體型瘦小,年齡二十多歲,月經顏色紫黑,有時提前或延後,來月經前腹部疼痛,怕冷喜熱,有時受寒後,腹部也會疼痛。脈象細軟、濡潤、接近滑脈,用重力按壓兩尺脈,脈象稍洪大且滑。這表明血熱。有人問:「她這麼怕冷,怎麼說是血熱呢?」汪石山醫師說「血熱極盛,表現出來就會像怕冷。」於是,他用酒煮黃連四兩,加香附、歸身尾各二兩,五靈脂一兩,磨成細末,做成粥丸,讓婦女空腹吞服,治好了她的病(這個病例完全以脈象為主,否則,不是用這種藥物就可以治好的。)有一位二十一歲的婦女,在六月的時候來月經,腹痛如刀刮般劇烈,難以忍受,甚至想要尋死。

脈得細軟而快,尺則沉弱而近快,汪曰:細軟屬濕,數則為熱,尺沉屬鬱滯也。以酒煮黃連半斤,炒香附六兩,五靈脂(半炒半生)三兩,歸身尾二兩,為末,粥丸,空心湯下三四錢,服至五六料,越九年得一子。後屢服屢效,歷十五年後,前藥罔效(中病則止,不盡劑,豈可久服。

白話文:

脈搏細弱而快,尺脈沉弱而接近快,汪先生說:細弱屬於濕,數則為熱,尺脈沉屬於鬱滯。用酒煮黃連半斤,炒香附六兩,五靈脂(一半炒過,一半生)三兩,歸身尾二兩,研磨成粉末,用粥做成丸子,空腹時用湯藥送服三四錢,服至五六次,九年後生了一個孩子。後來屢次服藥屢次見效,十五年後,前一種藥物沒有效果(服藥到病癒就停止,沒有吃完所有藥,怎能長時間服用)。

經曰毋使過之,傷其正也)。汪復診之,脈皆洪滑無力,幸其尚有精神。汪曰:此非舊日比矣,舊乃鬱熱,今則虛寒,東垣曰,始為熱中,終為寒中是也。經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乃陰盛格陽,當作寒治,且始病時而形斂小,今則形肥大矣。書曰:瘦人血熱,肥人血虛,豈可同一治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不要讓病邪過度損傷,否則會傷害正氣。汪復診斷後,發現脈搏洪滑無力,但慶幸的是病人神志尚清。汪復說:這和以前不一樣了,以前是鬱熱引起的疾病,而現在是虛寒引起的,就像《東垣十論》裡說的,疾病開始是熱症,病到最後會轉成寒症。經書上說:脈搏往來流利,按壓脈搏時彈性不足,是陰盛阻隔陽氣,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而且,病人發病初期身材消瘦,現在卻變胖了。古書上說,瘦人血熱,胖人血虛,難道可以用同樣的方法治療嗎?

所可慮者,汗大泄,而脈不為汗衰,血大崩,而脈不為血減耳(二句俱欠妥,惟傷寒有邪,故不為汗衰者不治,此惟血脫陽無所附,故脈無力,不當言不為血減)。其痛日重夜輕,知由陽虛不能健運,故亦凝滯而作痛。以證參脈,宜用助陽,若得脈減痛輕,方為佳兆。遂投參、耆、歸、術大劑,加桂、附一帖。

白話文:

值得擔憂的是,大量流汗,但脈搏卻沒有因為汗液的流失而減弱;大量出血,但脈搏也沒有因為失血而減弱(這兩句話都不太恰當,只有傷寒有邪,所以汗液流失卻脈搏不減弱的,纔不能治癒;這裡只是血脫陽氣無所依附,所以脈搏無力,不應該說脈搏沒有因為失血而減弱)。疼痛白天加重,晚上減輕,這是因為陽氣虛弱,不能正常運行,所以凝滯而引起疼痛。根據證狀和脈搏,應該使用助陽的藥物,如果脈搏減弱,疼痛減輕,就是好的徵兆。於是開了參、耆、歸、術的大劑,加上桂、附一帖。

來早再診,脈皆稍寧,服至二三十帖,病且愈(亦是寒涼太過,所謂以藥醫藥也,故可服此溫補之劑,三十帖愈)。蓋病有始終寒熱之異,藥有前後用舍不同,形有肥瘦壯少不等,豈可以一方而通治哉。

白話文:

復診時,脈象都稍見緩和,服用20~30劑藥物後,病情漸有起色(不過是寒涼藥物用得過多,所謂用藥治病結果卻成了用藥導致新的疾病,因此可以服用這溫補藥方,服用30劑而痊癒)。因為病情有寒熱始終的差異,藥物應分階段前後服用、各有其用途,病人的體質有肥胖、瘦弱、強壯、年少年老的差異,難道可以用一方藥治療所有情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