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昌遇

《幼科折衷》~ 上卷 (27)

回本書目錄

上卷 (27)

1. 腫脹

總括,古今議定有脾虛,大抵多從溫熱為;十種根因各調理,詳分補瀉在臨機。

脈法,水病浮大者可治,細微者難治;腹脹脈浮者易治,病虛則難療也。

《內經》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又曰:諸腹脹大皆屬於熱。夫脾喜燥而惡濕,常感濕氣,濕蘊為熱,熱久又生濕,濕熱相生而腫脹矣!其所受病者,何也?蓋人所賴以生者水穀也,水則腎主之,谷則脾主之,惟腎虛不能行水,脾虛不能制水,胃與脾合,胃為水穀之海,因虛不能傳化,故腎水泛溢浸漬脾土,於是三焦停滯,經絡壅塞,水滲於皮膚;注於肌肉而成腫脹也。腫乃水腫,脹乃腹脹,須分別治之。

白話文:

《內經》說:各種濕腫脹滿的疾病,都屬於脾臟的問題。又說:各種腹脹脹大的疾病,都屬於熱症。脾臟喜歡乾燥而討厭濕氣,經常感受到濕氣,濕氣積聚就會化成熱,熱症時間久了又會生濕,濕熱互相生發,就會腫脹了!患上這些疾病的原因,是什麼呢?人賴以為生的就是水穀,水是由腎臟為主導,穀物是由脾臟為主導,只有腎臟虛弱不能行水,脾臟虛弱不能控制水,胃與脾相合,胃是水穀的海洋,由於虛弱不能消化和轉化,所以腎臟的水泛濫溢出浸泡脾臟的土,於是三焦停滯,經絡堵塞,水分滲入皮膚;注於肌肉而成腫脹。腫脹是水腫,腹脹腹脹,必須分別治療。

腫之病不一,洛陽稱腫為痼疾,知病之危惡甚矣。有感濕作腫,有風閉塞作腫,有食積作腫,有病後作腫,總宜補中行濕利小便。身有熱者,水氣在表,可汗;實者,水氣在裡,可利小便,切不可輕下以耗真氣。

白話文:

腫病的種類很多,洛陽人稱腫病為痼疾,由此可知腫病的危險性極大。有的因感受濕氣而腫,有的因風閉塞而腫,有的因食物積滯而腫,有的因病後而腫,總的治療原則是補益中氣,行濕利小便。身體有熱者,水氣在體表,可用發汗法治療;體內有實邪者,水氣在體內,可用利小便法治療,但不可輕易瀉下,以免耗傷正氣。

《經》曰:壯者氣行則愈,怯者著而成病也。若遍身浮腫,煩渴,小便赤澀,大便閉結,此屬陽水,先五皮湯,次四磨湯加生枳殼,重者疏鑿飲子。若遍身腫,不煩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澀赤,此屬陰水,宜實脾散,或木香流氣飲主之。陽水病兼陰症者,脈必沉數;陰水病兼陽症者,脈必沉遲。

白話文:

《經典》上說:身體健壯的人,氣血運行通暢,疾病就會痊癒;體質虛弱的人,氣血運行不暢,就會形成疾病。如果全身腫脹,煩渴,小便赤紅而澀痛,大便不通暢,這是陽水病,先用五皮湯治療,之後用四磨湯加生枳殼治療,病情嚴重的用疏鑿飲子治療。如果全身腫脹,但不煩渴,大便溏泄,小便少,不澀痛也不赤紅,這是陰水病,應該用實脾散或木香流氣飲治療。陽水病兼有陰症的,脈象一定沉數;陰水病兼有陽症的,脈象一定沉遲。

氣若陷下用二陳加升提之藥,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如腹脹少加厚朴佐之,氣不運加木通木香陳皮以調之。有小兒初腫,便覺痰嗽喘急,此屬肺腎所主,宜先解表散,次投定喘消痰利便之劑,用商陸丸。《內經》曰:開鬼門,潔淨府,此之謂也。

白話文:

如果出現氣喘、呼吸困難等症狀,可以使用二陳湯這類藥物來治療。這種藥物可以促進大便通暢,增加小便量。如果病人還伴有腹脹的症狀,則可以加入厚朴來作為輔助治療。如果病人出現氣機不暢的情況,則可以添加木通、木香、陳皮等藥物進行調理。在小兒腫脹的初期階段,如果出現咳嗽、氣喘等症狀,則表明是肺腎出了問題。此時,應該先進行解表散寒的治療,然後再服用定喘化痰、利尿的藥物。比如,可以用大黃、芒硝、甘草等藥物組成的商陸丸來治療。就像《內經》所說的那樣:開通幽門,清除腑臟內積聚的濁氣,正是這個意思。

夫脹者,因飲食勞倦損傷脾胃,不能運化精微,以制水穀,聚而不散,故成脹也。實者可下之,其症時時飲水,能食,小便黃,時微喘,脈伏,而實是也。其脾初虛而後有積,治宜先補脾,然後下之,下後又補脾即愈也,不可補肺,恐生虛耳。

白話文:

脹病是因飲食、勞累、損傷脾胃,能力運化精細的食物,來控制水穀,聚積而不分散,因此形成脹病。實性脹病可以瀉下,症狀是經常想喝水,能吃東西,小便黃,偶爾喘氣,脈搏沉伏,而且是實證。脾氣虛弱,後來有積聚,治療時應先補脾,然後再瀉下,瀉下後再補脾就可以痊癒,不能補肺,否則恐怕會產生虛證。

盧氏云:《醫鏡》以水腫隸屬於腎肝胃而及脾,又肺金盛而生水,水溢妄行,豈理也哉。

夫脾土受病,肺為之子,固不能自盛而生水,然肺金氣清而能生水,則滋長腎陰,奉行降令,為生化之源,何病腫之有?今為腫亡水,乃腐濁之氣滲透經絡,流注溪谷,灌入隧道,血亦因之而化水,欲藉土以制之,導腎氣以利之,殊不知脾病則金氣衰,木寡於畏而來侮土,脾欲不病不可得矣,治法宜清心經之火補養脾土,全運化之職。肺金下降,滲道開通,其精之清者,復生為氣血,為精液。

白話文:

如果脾臟出了問題,那麼肺臟就會受到影響,不能夠正常生水。但是,肺屬金,其氣清,有生水的能力。如果肺氣清,就能滋養腎陰,使腎水下降,從而維持身體的正常代謝。這樣,就不會出現水腫的症狀。

如今,之所以會出現水腫,是因為腐濁之氣滲透到了經絡,流注到身體的低窪部位,灌入了隧道。血液也因此而化為水。想要用脾臟來控制這種情況,引導腎氣來疏通水腫,卻不知道脾臟出了問題,肺氣就會衰弱,肝木就會失去畏懼而來侵犯脾臟。這樣一來,脾臟的病就更難治了。

因此,治療水腫的方法應該是以清除心經的火熱,培補脾臟為原則,使脾臟能夠正常運化水谷。肺金下降,水道的通路就會打開,精華中的清氣部分,就會再次轉化為氣血和精液。

敗濁者在上為汗,在下為溺,以漸而分消矣。

(批:《經》曰:至陰者腎水也,少陰者冬脈也,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又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成其類也。)

白話文:

批註:《內經》說:至陰是指腎水,少陰是指冬脈,它們的根本在於腎,末梢在於肺,都是積水。又說:腎是胃的關口,關門不利,所以積水而形成水腫。

王節齋云:先喘而後脹者主乎肺,先脹而後喘者主乎脾。

凡腫病見大便滑泄,唇黑,缺盆平,臍突,足平,背平,或肉硬或手掌平,又或男從腳腫下而上,女從身上腫而下,並不治也。

白話文:

所有的腫脹病症,見到大便滑瀉、嘴脣發黑、缺盆平滿、肚臍突出、腳底平坦、背部平坦,或者是肌肉堅硬、手掌平坦,又或者男的從腳開始腫脹向上蔓延,女的從身體開始腫脹向下蔓延,這些情況都不應該治療。

遍身光腫,指按成窟,舉手即滿者,屬脾虛不能制水,水漬妄行故也,治當補脾,脾氣實則自健運,不可妄下。

治腫大,法宜補中行濕、利小便,以參朮為君,蒼朮、陳皮、茯苓為臣,黃芩、麥冬為使以制肝,少加厚朴以制腹脹。氣滯加木香、木通,氣陷加升麻柴胡提之,血虛補血,痰盛利痰,隨症加減為妙。

白話文:

治療腫大,方法應以補養中部,疏通濕氣,利小便為主,以人參、白朮為君藥,蒼朮、陳皮、茯苓為臣藥,黃芩、麥冬為佐藥來制約肝臟,再加入少量的厚朴來消除腹脹。如果氣體停滯,則加入木香、木通;氣體下陷則加入升麻、柴胡來提升氣體;血液虛弱則補血,痰液過多則化痰,根據症狀的不同來隨意加減,以達到最佳的療效。

早寬暮急屬陰虛,早用四物加參朮,夕用地黃丸加膝前車桂附之類;早急暮寬屬陽虛,早用六君子湯,夕用地黃丸,如前加減。

白話文:

早上症狀和緩,傍晚症狀加劇,這是陰虛的徵兆。早上用四物湯加上人參、白朮,晚上用地黃丸加上膝蓋骨、車前子、肉桂、附子等藥材。

早上症狀加劇,傍晚症狀和緩,這是陽虛的徵兆。早上用六君子湯,晚上用地黃丸,根據上述加減藥材。

東垣云:寒脹多,熱脹少,皆主於脾胃。

〔附方〕

五皮湯五加皮地骨皮苓皮,姜皮,大腹皮,一方去加皮加桑皮。

白話文:

五皮湯:

  1. 五加皮:一種中藥,具有補氣健脾、祛風止痛等功效。

  2. 地骨皮:一種中藥,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等功效。

  3. 苓皮:一種中藥,具有利尿消腫、清熱解毒等功效。

  4. 姜皮:一種中藥,具有發汗祛寒、溫中散寒等功效。

  5. 大腹皮:一種中藥,具有溫中止瀉、理氣止痛等功效。

  6. 一方去加皮加桑皮:一種中藥配方,將五皮湯中的加皮去除,並加入桑皮,桑皮具有清熱涼血、疏風散寒等功效。

四磨湯,木香,沉香,臺烏,檳榔,枳殼

疏鑿飲子赤小豆,大腹皮,茯苓皮,椒目,澤瀉,木通,商陸羌活,檳榔,秦艽

白話文:

疏鑿飲子:

  1. 赤小豆:具有清熱利尿、消腫除濕、健脾益氣的作用。

  2. 大腹皮: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祛風止痛的作用。

  3. 茯苓皮:具有利尿消腫、健脾益氣、寧心安神的作用。

  4. 椒目:具有溫腎壯陽、祛風除濕、活血止痛的作用。

  5. 澤瀉:具有利尿消腫、清熱解毒、祛濕除痺的作用。

  6. 木通:具有利水通淋、清熱解毒、祛風除濕的作用。

  7. 商陸:具有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消腫止痛的作用。

  8. 羌活:具有祛風除濕、活血止痛、散寒止痛的作用。

  9. 檳榔:具有行氣消積、殺蟲解毒、溫腎壯陽的作用。

  10. 秦艽:具有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清熱解毒的作用。

實脾散白朮香附,木香,草果木瓜,檳榔,茯苓,姜皮,甘草

白話文:

實脾散:

  • 白朮:健脾益氣,燥濕化痰。
  • 香附:理氣寬中,疏肝解鬱。
  • 木香:行氣止痛,溫中散寒。
  • 草果:健脾開胃,消食化痰。
  • 木瓜:健脾和胃,舒筋活絡。
  • 檳榔:行氣消積,殺蟲止瀉。
  • 茯苓:健脾祛濕,寧心安神。
  • 姜皮:溫中散寒,健胃止嘔。
  • 甘草:益氣補中,調和諸藥。

**功效:**健脾益氣,理氣化痰,行氣止痛,消食化積,適用於脾虛氣弱、消化不良、脘腹脹滿、疼痛、嘔吐、洩瀉、便溏等症。

木香流氣飲,方未見。

二陳湯,見諸吐症內。

商陸丸,商陸(一兩),黃連(五錢),薑汁為丸,紫蘇湯下。

白話文:

商陸丸

商陸(6克),黃連(3克),用薑汁製成丸劑,用紫蘇湯送服。

解表散麻黃杏仁赤茯苓川芎防風,枳殼,甘草

白話文:

解表散:

  1. 麻黃: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2. 杏仁:潤肺止咳,平喘化痰。

  3. 赤茯苓:利水滲濕,健脾益氣。

  4. 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5. 防風:解表散寒,祛風止痛。

  6. 枳殼:理氣和胃,消食導滯。

  7. 甘草:益氣補中,調和諸藥。

這組藥物合用,具有解表散寒,宣肺平喘,益氣健脾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咳嗽氣喘,脾虛泄瀉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