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十一 (8)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一 (8)

1. 癇瘥身面腫第十一

《巢氏病源》小兒發癇瘥後身體頭面悉腫滿候:凡癇發之狀,或口眼相引,或目睛上搖,或手足掣瘲,或背脊強直,或頭項反折,或屈指如數,皆由以兒當風取涼,乳哺失節之所為也。其癇瘥後而腫滿者,是風癇。因小兒厚衣汗出,因風取涼而得之。初發之狀,屈指如數,然後掣瘲是也。

白話文:

《巢氏病源》小兒發癇瘥後身體頭面悉腫滿相關症狀:凡癇發作時的表現,有的會口眼抽搐,有的會把眼睛往上翻,有的會手足抽搐,有的會背脊挺直,有的會頭頸反折,有的會手指屈曲如同數數一樣,這些都是因為小兒當風貪涼,乳汁餵養不規律所引起的。癇癪瘥後而腫脹者,是屬於風癇。因為小兒穿著厚衣出汗,然後因為風寒而引起的。發病初期,會出現手指屈曲如同數數一樣,然後手腳抽搐。

其癇雖瘥,氣血尚虛而熱未盡,在皮膚與氣相搏,致令氣不宣泄,故停併成腫也。

《集效方》治小兒癇瘥後,氣血尚虛,而熱在皮膚與氣相搏,遍身頭面皆腫,宜服,黃芩湯

白話文:

《集效方》治療小兒癇瘥後,氣血尚未恢復,但熱氣仍在皮膚與氣血搏鬥,導致遍身頭面都腫脹,宜服用黃芩湯。

黃芩澤瀉通草(太通也。各八分),木豬苓(去皮柴),杏仁(湯浸,去皮尖。各六分),柴胡桑白皮(各七分),澤漆葉(四分)

白話文:

  • 黃芩:8 分

  • 澤瀉:8 分

  • 通草:8 分(太通了)

  • 木豬苓:6 分(去皮柴)

  • 杏仁:6 分(湯浸,去皮尖)

  • 柴胡:7 分

  • 桑白皮:7 分

  • 澤漆葉:4 分

上為粗末,每服抄三錢,水盞半,煎至五分,去滓。量大小,乳食後放溫服。

《集效》又方

龍膽,葵子,葳蕤,茯苓前胡(各一分)

上五味為粗末。每服方寸匕,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小兒乳食後服一合。

2. 癇瘥不能語第十二

《巢氏病源》小兒發癇瘥後六七歲不能語候:凡癇發之狀,口眼相引,或目睛上搖,或手足瘛瘲,或脊背強直,或頸項反折,屈指如數。皆由以兒當風取涼,乳哺失節之所為也。而癇發瘥後不能語者,是風癇。因兒衣厚汗出,以兒乘風取涼太過,為風所傷得之。其初發之狀,屈指如數,然後發瘛瘲是也。

白話文:

《巢氏病源》記載,小兒發癇瘥後,六七歲不能說話的症狀:凡是癇瘈發作的樣子,口眼相引,或眼睛往上翻,或手足抽搐,或脊背強直,或頸項反折,屈指如數。這些都是因為孩子在風中取涼,哺乳不節制所造成的。而癇瘈發作後不能說話的,這是風癇。因為孩子穿著厚衣服出汗,在風中取涼過度,被風所傷而得的。它初發作的樣子是屈指如數,然後發作抽搐。

心之聲為言,開竅於口。其癇發雖止,風冷之氣猶滯心之絡脈,使心氣不和。其聲不發,故不能言也。

《集效方》治小兒癇瘥後,風冷留滯於心絡,使心氣不和語聲不發,宜《千金》,大補心湯,方。

白話文:

在《集效方》中,治療小兒癇瘥之後,風寒之邪滯留在心絡,使心氣不和,導致言語不能發出,應當採用《千金方》中的「大補心湯」方劑來治療。

黃芩附子(炮,去皮臍。各一兩),甘草茯苓,桂心,石膏半夏遠志(去心。各四兩),生薑(六兩),大棗(二十枚),飴糖(一斤),乾地黃阿膠麥門冬(去心。各三兩)

白話文:

黃芩、附子(炮製後去皮臍,各一兩)、甘草、茯苓、桂心、石膏、半夏、遠志(去心,各四兩)、生薑(六兩)、大棗(二十枚)、飴糖(一斤)、乾地黃、阿膠、麥門冬(去心,各三兩)

上十四味㕮咀。每服一大撮,入前飴糖半匙許,水一盞半,煮至半盞。量兒大小分減,空心乳食前服,日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