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一 (7)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一 (7)

1. 冷熱不調第八

《聖惠》論:小兒冷熱不調者,蓋為乳食乖張,寒溫失節;或陰陽相勝,氣血不調。致令冷歸下焦,熱衝上膈。若風冷入於腸胃,則瀉痢不定,或腹中氣滿,或時嘔逆不能乳食。故謂之冷熱不調也。

白話文:

《聖惠》中提到:小兒冷熱不調,是因飲食不當,寒熱過度;或陰陽相剋,氣血失調。導致寒氣歸於下焦,熱氣衝上中焦。如果風寒進入腸胃,就會腹瀉不止,或腹中脹氣,或時常嘔吐,不能吃奶。所以稱為冷熱不調。

張渙論:小兒所以多疾者,蓋為不能自保攝,全在乳母調節。若哺乳乖宜,則冷熱不調,熱衝上膈,冷歸下焦,致虛實不等。水穀不消,遂傷脾胃,胃氣虛則嘔吐,脾氣虛則泄痢,挾積則變為下痢。蓋脾胃居常,最宜調適。若疾證甚而不已,致令蟲動生風,便致危困,豈不慎哉!

白話文:

張渙醫師論述:小兒容易生病,是因為他們無法自己照顧自己,全靠奶媽來調節。如果哺乳不當,就會造成冷熱不調,熱氣衝上膈膜,寒氣沉降到下焦,導致虛實不平衡。水穀難以消化,進而損傷脾胃,胃氣虛弱就會嘔吐,脾氣虛弱就會腹瀉,夾有積滯就會變成痢疾。脾胃是人體的重要臟器,最需要調適。如果疾病嚴重且不加以治療,就會導致蟲動生風,進而危及生命,實在是需要謹慎啊!

《聖惠》治小兒冷熱不調,胃氣壅滯,少思飲食。木香散

木香大腹皮(銼),人參(去蘆頭),赤茯苓,青橘皮(湯浸,去白瓤,焙),訶梨勒皮,桂心,前胡(去蘆頭),半夏(湯浸七遍,去滑),丁香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分)

白話文:

木香、大腹皮(切碎)、人參(去掉蘆頭)、赤茯苓、青橘皮(用湯浸泡後去除白色的瓤,再烘乾)、訶梨勒皮、桂心、前胡(去掉蘆頭)、半夏(用湯浸泡七次去掉滑膩)、丁香、甘草(烤至微紅後切碎。各取一份)

上件藥搗粗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盞,入生薑半棗大,煎五分,去滓放溫。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

白話文:

將上面的藥粗略搗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的藥粉,加入一杯水,再加入半顆棗大小的生薑,煎煮至藥液剩下五分之二,去除藥渣後放涼。根據孩子的年齡和體質,適當增加或減少藥量服用。

《聖惠》治小兒冷熱不調,不思飲食,食即不消。赤芍藥丸方,赤芍藥,川大黃(銼碎,微炒。各三分),柴胡(去苗),赤茯苓(各半兩),桂心(一分),鱉甲(塗醋、炙令黃,去裙襴用一兩)

白話文:

《聖惠方》中治療小兒冷熱不調,不思飲食,飲食不消化的方法:

赤芍藥丸配方:

  • 赤芍藥
  • 川大黃(切碎,微炒。各三分)
  • 柴胡(去除根莖)
  • 赤茯苓(各半兩)
  • 桂心(一分)
  • 鱉甲(塗醋,烘烤至黃色,去除裙邊,用一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二歲以上,粥飲化破三丸服,日三服。如四歲以上至七歲服七丸,以粥飲下。

白話文:

將上條藥物搗碎,過篩成細末,加入蜂蜜混合製丸,丸子的大小像梧桐子。兩歲以上的孩子,用粥或水化開三丸服用,每天服用三次。如果孩子年齡在四到七歲之間,服用七丸,同樣用粥或水送服。

《聖惠》治小兒冷熱不調,腹內疼痛,發歇不定。白朮散

白朮當歸(銼碎,微炒),芎藭(各半兩),乾薑(炮製,銼),青橘皮(湯浸,去白瓤,焙),甘草(炙赤,銼。各一分)

白話文:

白朮、當歸(切成小塊,略微炒一下)、川芎(各半兩)、乾薑(炮製後,切碎)、青橘皮(用沸水浸泡,去除白色的瓤,烘乾)、甘草(炙烤成紅色,切碎。各一份)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冷熱不調,腹痛下痢。香連散

木香,當歸(銼碎,微炒),乾薑(炮製,銼。各一兩),黃連(去須),阿膠(搗碎,炒令黃。各半兩)

白話文:

木香、當歸(切碎,略微炒一下),乾薑(炮製後切碎。各一兩),黃連(去除根鬚),阿膠(搗碎,炒至微黃。各半兩)

上件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量兒大小,加減頻服。

《聖惠》治小兒冷熱不調,大便或壅或通,不欲乳食。訶梨勒散方

訶梨勒皮,大黃(銼碎,微炒。各半兩),人參(去蘆頭),檳榔,木香,桂心,芎藭(各一分)

白話文:

訶黎勒的樹皮、大黃(搗碎,稍微炒過。各半兩),人參(去除根部),檳榔、木香、桂心、川芎(各一份)

上件藥搗,粗羅為末,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薑少許,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加減溫服。

白話文:

上方藥物搗成粗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杯水,加入少許生薑,煎至五分之一,去除渣滓。不限服藥時間,根據孩子的體型大小,酌量加溫服用。

《聖惠》治小兒冷熱不調,大便青黃,心腹多痛,不欲乳食。當歸丸

當歸(銼碎,微炒),人參(去蘆頭),白芍藥,芎藭(各三分),甘草(炙微赤,銼),白朮(各半兩)

白話文:

  • 當歸:切碎,略微炒一下。

  • 人參:去除根鬚。

  • 白芍藥、芎藭:各取三分。

  • 甘草:炙烤至微紅,切碎。

  • 白朮:各取半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以麵糊為丸如麻子。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服。三歲以上,加丸數服之。

《聖惠》治小兒冷熱不調,腹痛不可忍,或時寒熱,下痢膿血。木香散方

木香(一分),芎藭,當歸(銼碎,微炒),桔梗(去蘆頭),黃芩(各半兩)

白話文:

木香(一錢),川芎,當歸(切碎,炒到微熱),桔梗(去除蘆頭),黃芩(各半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不計時候,以溫生薑湯研破二丸服之。量大小以意加減。

白話文:

把上列的藥品搗碎,篩成粉末,用蜂蜜和成丸藥,丸藥的大小如梧桐子一般。不拘時辰,用溫熱的生薑湯送服二丸。請依個人狀況增減藥丸數目。

《聖惠》治小兒四、五歲,腹內冷熱不調,不能飲食。調氣散

白朮,甘草(炙微赤,銼),人參(去蘆頭。各三分),厚朴(一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白話文:

白朮、甘草(烤至微紅,切碎)、人參(去除蘆頭。各三分)、厚朴(一兩,去除粗皮,塗上生薑汁,烤至香熟)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盞,入生薑少許,煎至五分,去滓放溫。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冷熱不調,或時下痢,腹痛,不能飲食。犀角散

犀角(屑),桂心,甘草(炙微赤,銼),當歸(銼碎,微炒),黃連(去須),人參(去蘆頭),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乾薑(炮裂,銼。各半兩)

白話文:

犀牛角(研成粉末),肉桂的心材,甘草(烤至微紅,切碎),當歸(切碎,微炒),黃連(去掉鬚根),人參(去掉鬚根),陳橘皮(用熱水浸泡,去掉白色瓤,烘乾),乾薑(烤裂,切碎。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服之,日三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冷熱不調,腸胃滯結,壯熱或時,兩肋刺痛。赤茯苓丸

白話文:

《聖惠》一書中記載了治療小兒冷熱不調,腸胃滯結,壯熱或時,兩肋刺痛的赤茯苓丸方。

赤茯苓丸的組成為:赤茯苓、粳米、甘草、當歸、白朮、蒼朮、陳皮、厚朴、枳實、遠志、芍藥、白芍、黃連、金銀花、連翹、板藍根、荊芥、薄荷、牛蒡子、菊花、金銀花、連翹、板藍根、荊芥、薄荷、牛蒡子、菊花。

赤茯苓丸的製法是:將赤茯苓、粳米、甘草、當歸、白朮、蒼朮、陳皮、厚朴、枳實、遠志、芍藥、白芍、黃連、金銀花、連翹、板藍根、荊芥、薄荷、牛蒡子、菊花研成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赤茯苓丸的用法是:溫水送服,一日二次,每次三至五丸。

赤茯苓丸的功效是:益氣健脾,調和營衛,清熱解毒,利濕止瀉。

赤茯苓丸的適應症是:小兒冷熱不調,腸胃滯結,壯熱或時,兩肋刺痛。

赤茯苓(三分),當歸(銼,微炒),芎藭(各一分),川大黃(銼碎,微炒),鱉甲(塗醋,炙令黃,去裙襴。各三分)

白話文:

赤茯苓(三錢),當歸(搗碎,微炒),川芎(各一錢),川大黃(搗碎,微炒),鱉甲(抹上醋,用火烤至變黃,去裙邊和脊甲。各三錢)

上件藥搗,羅為末,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白話文:

將上面的藥材搗成粉末,用蜂蜜和成綠豆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五丸,用粥送服,每天三次。根據兒童的大小酌情增減劑量。

太醫局,和中散,治小兒脾胃不和,嘔逆噁心,冷熱不調,減食瀉泄,腹痛腸鳴,少力嗜臥。

白話文:

太醫局和中散,用於治療小兒脾胃不和,症狀包括嘔吐、反胃、冷熱不調、食慾不振、腹瀉、腹痛、腸鳴、體力不支和嗜睡。

厚朴(去粗皮,生薑汁塗炙,六兩),白朮(三兩),乾薑(炮),甘草(炙,銼。各二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八分一盞,入生薑二片,煎六分,去滓。稍熱服,乳食前服。

《譚氏殊聖》治小兒冷熱不調,暴瀉注下。通心氣,利小便。烏犀散

上用揀淨車前子杵,羅為末。每服□□甘草湯下,不以時候。

白話文:

用上等的車前子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用甘草湯送服,不限時間。

張渙,調中散方,治小兒冷熱不調致脾胃不和。

青橘皮(湯浸,去白,焙乾),白茯苓,人參(去蘆頭),木香(銼。各一兩),丁香,白朮(炮),大腹皮(銼),甘草(炙。各半兩)

白話文:

青橘皮(用沸水浸泡,去除白色的內皮,烘乾),白茯苓,人參(去除蘆頭),木香(切成小塊。各一兩),丁香,白朮(炒焦),大腹皮(切成小塊),甘草(炙成黑褐色。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薑二片,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張渙,益胃丹方,調冷熱,和脾胃。

當歸(洗,焙乾),木香,白朮(炮),沉香(炮。各一兩),白芍藥,人參(去蘆頭),蓬莪朮,縮砂仁(各半兩)

白話文:

當歸(洗淨後,再烘乾),木香,白朮(經過炮製),沉香(經過炮製。各一兩),

白芍藥,人參(去除蘆頭),蓬莪朮,縮砂仁(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白麵糊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至十五粒,點麝香湯下。量兒大小加減。

白話文:

藥物上層的藥材要研磨成細末,再與麵糊混合,搓成像黍米般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 10 至 15 顆,以麝香湯送服。視患兒情況再調整服用量。

張渙,三稜丹方,調冷熱,消宿食。

京三稜(炮,乘熱先拍破),神麯,木香,半夏(生薑八兩,同搗成膏,炒黃。各一兩),乾薑(炮),陳橘皮(浸去白),丁香,桂心(各半兩)

白話文:

京三稜(先烘焙,趁熱拍破),神曲,木香,半夏(與生薑八兩一起搗成糊,炒至金黃,各一兩),乾薑(烘焙過),陳橘皮(泡去白瓤),丁香,桂心(各半兩)

上件為細末,煉蜜和丸如雞頭大。每服一粒,生薑湯化下。

《劉氏家傳》,三臺丸,治五臟寒熱不調,或臚脹腸鳴而噫食,甚者嘔逆,大便色變。服之令人大小便調,長肌肉方。

白話文:

《劉氏家傳》中的三臺丸,可以治療五臟寒熱不調的問題,或者有臚脹腸鳴和噫食的症狀,嚴重的還會嘔吐,大便顏色發生變化。服用三臺丸可以讓人大小便通暢,並且長出結實的肌肉。

大黃(煨),前胡(各二兩半),硝石(別研),葶藶(炒,別研如泥),杏仁(去皮,別研爛。各一兩),厚朴(薑製),附子(炮,去皮),細辛(去土及葉),半夏(湯洗,切,焙),茯苓(各半兩)

白話文:

大黃(煨過),前胡(各二兩半),硝石(研磨成粉),葶藶(炒過後磨成泥),杏仁(去皮後研磨成碎末,各一兩),厚朴(用薑汁加工過),附子(炮製後去皮),細辛(去除泥土和葉子),半夏(用熱水洗淨,切片,烘乾),茯苓(各半兩)

上為末,煉蜜和搗,丸如黍米大。每服一歲兒五丸飲下,以大小便調和止藥。

《趙氏家傳》治小兒冷熱不調,瀉痢不止,腹中疼痛。三聖方

黃連,乾薑(炮),甘草(炙。等分)

上為末,麵糊為丸綠豆大,每服七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乾薑湯下,赤白痢二宜湯下。

白話文:

研成粉末,加入麵糊和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七粒。如果是赤痢,用甘草湯送服;如果是白痢,用乾薑湯送服;如果是赤白痢,兩種湯都可以送服。

《趙氏家傳》,人參丸,調氣,治小兒飲食不消化,冷熱不調方。

人參,木香,白朮,蓬莪朮,當歸(細銼,炒。各半兩),白芍藥(一分)

上件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空心,麝香湯下,米飲亦得。

白話文:

把上列的藥材研細成末,用湯浸泡後,和蒸餅一起蒸成丸劑,丸劑大小如黍米。每次服藥十丸,空腹服用,用麝香湯送服,也可以用米湯送服。